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1、能夠用實驗探究空氣的成分。
2、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此外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氣體。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4、尊重事實,重視證據,能對空氣成分的實驗提出質疑。
1、教學重點是了解空氣的成分。
2、教學難點是掌握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三只相同的蠟燭、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紅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膠帶等。
《3、空氣中有什么》學案:
一、我看書:看實驗圖示,讀實驗說明。
二、我思考: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
三、我能做:
1、上網查找資料:空氣有哪些物質組成的?
2、上網查找資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質?
3、帶一杯冰或一礦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鮮袋扎緊。
4、請家長幫忙,找一礦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組帶一個打火機,上課用。注意安全,不能隨意點火玩。
四、我總結:通過探究性學習,我知道了:
五、我提問:我經過思考,還不懂的問題有:
教學內容:認識空氣的成分。
1、能夠用實驗探究空氣的成分。
2、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
3、尊重事實,重視證據,能對空氣成分的實驗提出質疑。
1、演示實驗1:哪只蠟燭最先熄滅?哪只燃燒得最久?
(1)展示三只點燃的蠟燭,按圖所示。
(2)猜一猜:這三只蠟燭中,哪只蠟燭最先熄滅?哪只燃燒得最久?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3)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中產生的現象。
(4)學生討論:實驗中有什么現象產生?
2、蠟燭罩小杯的熄滅快,罩大杯的熄滅慢,不罩杯的不熄滅,你能解釋這些現象?我們今天就研究這些問題。
1、實驗2:燃燒要消耗一部分空氣。
(1)師:為了弄清蠟燭罩小杯的熄滅快,罩大杯的熄滅慢,不罩杯的不熄滅的原因,我們做個實驗。
(2)學生實驗:學生分組按要求做實驗,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見書9頁)(瓶內水上升)
(3)學生小組討論總結: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瓶內水上升,因為瓶子內的空間原先被空氣占據著,蠟燭燃燒時燃燒了一部分空氣,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間,這時由于大氣壓力的作用,水就占據了這部分空間。)
(4)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5)師:這種水上升的現象,說明了什么?(燃燒時燃燒了瓶內的一部分空氣,這部分空氣支持燃燒。)
(6)小結:也就是說,空氣中有一部分氣體是支持燃燒的。
2、實驗3:剩下的空氣不能支持燃燒.
(1)想一想:飲料瓶中剩下的空氣還能不能支持燃燒呢?
(2)學生實驗:我們繼續分組實驗,按要求做實驗(見書10頁),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3)學生小組討論總結:有什么現象發生?(火柴熄滅了,不再燃燒了。)
(4)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5)學生小組討論總結:火柴不能繼續燃燒,種現象說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氣不能支持燃燒)
(6)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7)小結:剩下的這部分空氣不能支持燃燒,也就是說,空氣中有一部分氣體是不支持燃燒的。
3、分組討論探討:根據以上的研究,我們現在可以初步確定:空氣中至少含有幾種氣體?他們各有什么性質?(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支持燃燒,一種不支持燃燒。)
4、匯報交流探討結果。
5、小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初步確定: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是支持燃燒的,另一種氣體是不支持燃燒的。
6、那空氣中除了有這兩種氣體之外,還有沒有其它氣體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閱讀資料:空氣的組成。(見書10頁)
8、匯報:通過閱讀,我們知道:
(1)空氣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氣體組成呢?
板書:
氧氣21%支持燃燒
氮氣78%
二氧化碳水蒸氣……1%不支持燃燒
(2)你知道支持燃燒的氣體是什么氣體?
(3)不支持燃燒的氣體可能是哪些氣體?
9、實驗4:證明空氣中有少量的水蒸氣。
(1)想一想:空氣中有少量的水蒸氣,你有什么辦法證明水蒸氣存在呢?
(1)學生觀察實驗:觀察學生各自帶來的冰凍礦泉水瓶,放置空氣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產生?
(2)學生小組討論總結:有什么現象產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現)
(3)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4)討論:瓶子外壁出現小水珠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5)匯報交流討論結果。(由于空氣遇冷,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凝結成小水珠,附著在瓶外壁,說明了空氣中存在水蒸氣。)
(6)小結:空氣遇冷,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凝結成小水珠,附著在瓶外壁。這個實驗很好地證明了空氣中存在水蒸氣。
(7)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空氣中有水蒸氣?(把餅干放在空氣中,時間久了餅干會變軟)
1、現在,同學們知道三只蠟燭,為什么罩小杯的熄滅快,罩大杯的熄滅慢,不罩杯的不熄滅的原因了吧?
2通過探究性學習,我們對空氣的成分有了具體的認識,說說空氣由哪些成分組成?
3、關于空氣的成分,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提出來。
請同學們上網查資料,了解二氧化碳、氮氣的性質。
板書:3、空氣中有什么
氧氣21%支持燃燒
氮氣78%
二氧化碳水蒸氣……1%不支持燃燒
教學目標: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氣重,能滅火,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掌握制造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1、復習提問:空氣是由那些氣體組成的?
2、通過上網查資料,你知道氮氣有什么性質?
3、你了解二氧化碳嗎?今天,我們來研究它。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書,認識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師演示實驗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們呼出的氣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實驗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1)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猜一猜。
(2)學生分組實驗: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3)學生小組討論總結:發生了什么現象?說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得怎樣?
(4)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發生了什么現象?說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得怎樣?
(5)小結: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可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
3、實驗3:二氧化碳比空氣重,能滅火。
(1)學生猜測: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階梯狀放置的燃燒著的蠟燭會不會熄滅?是否同時熄滅?
(2)分組實驗,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為什么下面的蠟燭先滅?
(3)學生小組討論總結:發生了什么現象?為什么下面的蠟燭先滅?這個現象說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質?
(4)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3)小結: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不支持燃燒,能滅火。
1、通過探究,我們認識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質?(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不支持燃燒,能滅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空氣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可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
3、通過探究學習這兩節課,我們知道空氣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氣中的哪些物質?不需要哪些物質?為什么?
1、上網查資料,進一步認識空氣中各種氣體的性質和作用。
2、預習《4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
二氧化碳比空氣重能滅火
1、學習使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構造。
2、通過油菜花的觀察活動中獲得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產生探究各種各樣的花的濃厚興趣。
3、說出花的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在對一顆油菜的花進行觀察后能推測花的變化過程,并用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教學重點: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構造。 教學難點: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組成名稱。教學準備: 學生個人和小組觀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鑷子、放大鏡若干,油菜花變化過程的圖片。
春天到了,油菜花開了,桃花開了,蒲公英花開了……花草樹木以白花盛開的形式宣告:創造新生命的工作開始了!同學們,平時有認真地觀察過花嗎?今天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花的世界好嗎?
1、觀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顆油菜,說說油菜長得怎么樣?
(2)區分油菜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
(3)從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觀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鏡觀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組里描述所觀察到的這朵油菜花。自己解決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稱的詞匯問題。
(2)學習使用鑷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觀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個部分。 關于鑷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順序; 關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類擺放 關于“油菜花的觀察記錄表”。
(3)交流。
(4)小結: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個部分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時開放的嗎?
(2) 數數一棵油菜上有幾朵花?幾個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謝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觀察并推測花蕾的變化。
(1)觀察一個花蕾;把這個花蕾畫下來。
(2)推測這個花蕾未來的變化;說說推測依據。
(3)畫除花蕾未來變化連續圖(或排列花蕾的變化連續圖照片)。
(4)課后尋找一個花蕾進行實證性觀察。
5、交流與小結。
(1) 關于油菜花,我們知道些什么了?
(2) 對于各種各樣的花,我們想了解些什么呢?
板書設計:
2.1 油菜花開了
1、觀察一棵油菜
2、觀察一朵油菜花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1、繼續進行觀察、研究大樹的活動,愿意親近自然,關注自然。
2、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高矮等。
4、能用各種渠道豐富自己的知識。
學生拓展樹皮用的白紙若干,幾張放大樹的照片。
1、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觀察了一棵大樹,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2、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3、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么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4、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5、作業。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教學準備】:每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銹鋼湯匙、蠟燭、火柴、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導入:
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實驗課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1、實驗前的觀察:用豆子和沙子來做混合實驗就要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它們是什么樣的呢?
2、學生根據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盡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
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么?依據是什么?怎么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
4、混合實驗。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么?
5、混合實驗后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怎樣觀察的更清晰?
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么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
7、觀察比較:分離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們預存的實驗前的樣本進行比較,觀察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對于外部形態上出現的細微變化,教師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導本質上的變化比較)
8、小結:類似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后沒有變化,沒有變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如同上節課我們的易拉罐和水結冰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及其特點
二、糖的加熱實驗
1、相對于物理變化的是化學變化。觀察白糖特點,記錄表格中。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在表格中。
3、實驗:a、說明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b、從實驗盒取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c、教師在巡視中指導觀察和記錄以及安全事項。
4、交流:你們都看到和記錄哪些現象?引導明了:白糖在加熱以后得到的物質還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結并引申:像白糖加熱從白色的糖變為黑色的炭一樣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就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及其特點 就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是不是從加熱那刻開始就是產生黑炭的化學變化的過程呢?(引導比較融化時是物理變化,后期才是化學變化)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是什么呢?
6、拓延:我們在對糖加熱的過程還是蠟燭燃燒的過程,蠟燭的燃燒是怎樣的變化呢?
三、總結:
在變化中能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不能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變化不單純屬于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有時像糖加熱和蠟燭燃燒一樣同時出現。做個有心人,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變化究竟屬于哪一種。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1、組長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1: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3、是充足的氧氣。
教學過程由兩個活動組成,“欣賞建筑美”是基本活動,“調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動。通過讓學生觀察,先從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圖案、色彩、裝飾、功能等方面欣賞建筑物的美,再從建筑物與周圍的環境及功能的協調性上來進一步欣賞建筑物的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鑒賞建筑物的美的能力。
一、科學探究目標
能從多個方面研究同一件裝飾材料的特點。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體會出一些有關建筑的詩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能用文學的語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2.能舉實例說明可以從哪些方面欣賞建筑的美麗。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能對現有的裝飾材料(如是否環保等)作出自己的評價,并說明理由。
指導學生欣賞建筑物的美。
指導學生欣賞建筑物的美。
多媒體設備。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具體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課
談話:你注意過建筑物的造型和裝飾嗎?留意過公園長廊的雕刻和繪畫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建筑物的美麗吧!
(二)新課教學
◆活動:欣賞建筑美
1.課件出示一組美麗建筑的圖片。
提問:剛才你們看到的這組圖片美嗎?美在哪些方面?舉例說明自己的觀點。
學生交談;用詞語、詩歌或散文來表示建筑物的美。
2.教師歸納
歸納贊美建筑物美的方面:造型、色彩、裝飾……
3.課件出示一些贊美建筑物的詩,請學生分析這段文字是從哪個方面贊美建筑物的。
(1)討論:人們是怎樣利用周圍的環境或創設某種環境來體現建筑物的美?
(2)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為你所喜歡的建筑物寫一首贊美的詩?
學生寫詩并朗誦。
4.教師歸納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現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現在與周圍環境及功能的協調一致上。
★拓展活動:調查建筑裝飾材料
1.出示各種各樣建筑物裝飾材料。
提問:這些建筑材料的圖案、造型和顏色是什么樣的?
2.結合課前調查得到的一些資料,小組討論:人們是怎么利用某種裝飾材料來美化建筑物的?
課后調查:我們學校是利用哪些裝飾材料來美化建筑物的?怎樣改進效果更好?
建筑物美的表現:
(1)表現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2)表現在與周圍環境及功能的協調一致上。
1.知道不同動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動物食性的興趣。
各種實物:小雞、小鴨、小兔,小米、小魚、小蝦、玉米面、菜葉。
教具:小動物圖片,食物圖片。
1.帶幼兒分別參觀小雞、小鴨、小兔的家,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外形、動作,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現小動物的外形和動作,模仿幾種動物的叫聲。
2.小動物吃什么。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3.試一試:提供各種食物,幼兒依自已意愿選擇食物喂小動物。
4.交流:我喂小動物吃了什么食物。
5.匯報:將動物愛吃的食物圖片,粘貼在小動物圖片下:小雞愛吃玉米面和菜葉,小鴨愛吃小魚、小蝦和菜葉,小兔愛吃菜葉。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興趣繼續讓他們探究其他小動物的食性。
科學概念
● 設計和建造橋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造橋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數量、形狀和結構等。
過程與方法
● 經歷設計、制作、介紹交流的過程,體會設計的重要性。
● 應用形狀結構的知識及經驗設計和制作。
情感、態度、價值觀
● 發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
● 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表意見的品質。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舊報紙一張、膠帶、剪子、尺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合作帶來的各種橋模型,請學生按照展覽要求先報名,再統一在講臺前參展。
二、請各在座的評委檢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統一,然后討論分別從幾個方面去評價這些不同形狀的橋模型?教師提出要求,板書如下: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最佳作品獎,最佳評委獎。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單項獎:省料獎、美觀獎、實用獎、參與獎。
三、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橋?下面的內容可供參考:
設計的想法是怎樣形成的,出示設計圖或設計過程。
應用了哪些形狀方面的知識。
應用了哪些結構方面的知識。
我們的橋哪里受壓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怎么解決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術,做得不夠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顯的優勢的。
預計能承多少重量。
板書設計:
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
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
最佳作品獎
最佳評委獎
單項獎 省料獎 美觀獎 實用獎 參與獎
【信息反饋】:
評獎結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時成績優秀,表現良好的學生動手能力不佳,平時不起眼的幾個同學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經過了解,家長幫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橋是劉雪松同學制作的,而且沒有家長幫忙,獨立完成,設計簡單,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幾個一次性被子,一個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笛福和《魯濱孫飄流記》、雨果和《巴黎圣母院》、巴爾扎克和《人間喜劇》、列夫·托爾斯泰和《戰爭與和平》、馬克·吐溫和《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音樂家貝多芬。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世界近代歷史的三、四百年的時間里,西方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發展促使自然科學取得了空前成就的同時,在文學藝術領域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這一時期的杰出的文學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同當時東方的燦爛的文化成就交相輝映,成為人類文化寶貴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首先展示文學作品簡表
提問學生:在上述表格中你讀過或了解哪些作品,請學生談。然后老師對每部作品的時代及內容作簡要介紹,重點作品分析兩部,讓學生掌握分析文學作品的基本角度和方法。概要如下:
1.17世紀文學:
(1)法國莫里哀,代表作《吝嗇鬼》,人物形象:阿爾巴貢。
(2)他以辛辣之筆、巧妙的情節和出人意料的結局安排,讓人們在笑聲中去認識封建貴族的腐朽和教會的虛偽,反映了法國的社會現實。(3)現實意義:國王為加強王權,采取了拉攏資產階級,打擊封建貴族割據勢力的策略,從而使法國的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地位上得到相應的提高,使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
2.18世紀文學:
(1)笛福和《魯賓孫漂流記》:j著名的英國小說家笛福真可謂是“大器晚成”,《魯濱孫飄流記》就是他在59歲時才開始發表的第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在1719年發表之后,立即受到英國社會的廣泛歡迎,從而成為笛福的代表作,奠定了笛福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k結合時代特點講清笛作品受歡迎的原因。
(2)簡要介紹歌德和《浮士德》和席勒的劇作《陰謀與愛情》。
3.19世紀文學
(1)雨果和《巴黎圣母院》。介紹寫作背景;雨果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他極力宣揚和推崇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認為人道主義所表現出來的“愛情”和“仁慈”可以改變社會,創造世界,同時,雨果在這部作品中盡情地抨擊了中世紀教會的黑暗和丑惡。《悲慘世界》,可作為學生課后閱讀作品。
(2)作家巴爾扎克及其《人間喜劇》。①介紹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②《人間喜劇》的文學地位和社會價值:被譽為“社會百科全書”。《人間喜劇》所體現出來的深刻現實主義精神不僅在于它正確地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階級力量的對比和矛盾的變化,而且還表現在對資產階級的自私和貪得無厭的剝削本性的揭示,即使當時資產階級處于上升階段,對于社會發展有著相當的積極作用,它的剝削階級本性也已經表現得相當充分,這種剝削階級的本性在巴爾扎克的筆下被展示的淋漓盡致,毫發畢露。③了解幾部最出色的小說,如《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等。④簡單介紹巴爾扎克文學文學創作的基本特點。
(3)簡要介紹狄更斯和《大衛·科波菲爾》。
(4)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是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者,他的詩歌吹響了反沙皇專制統治的革命號角。
(5)果戈里和《欽差大臣》。時代背景:19世紀的俄國是一個充滿社會矛盾和斗爭的時代,一方面以農奴制度為基礎理論的俄國封建專制在拼命地茍延殘喘,一方面基于緩慢但是向前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的革命民主主義,使得陰云密布的天空出現了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新時代的曙光。代表作品:《欽差大臣》,無情地嘲笑了俄國封建官僚社會的丑態的著名諷刺喜劇。
(6)列夫·托爾斯泰和《戰爭與和平》。地位: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戰爭與和平》的內容:是一部反映歷史題材的長篇巨著,描寫1812年拿破侖入侵時期俄羅斯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史詩。他的另外兩部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7)泰戈爾和《戈拉》:他是聞名世界的優秀作家和詩人,《戈拉》廣泛反映了近代印度的社會生活。
(8)馬克吐溫和《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地位: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他寫了大量作品,以幽默諷刺的筆觸,廣泛地描寫了美國黑暗現實。《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描寫“文明”和“禮法”的白人少年哈克和逃亡黑奴吉姆之間的深厚友誼,最后經過激烈斗爭,幫助吉姆獲得自由。它是馬克·吐溫創作高峰的標志。
1.近代繪畫:(講解每個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及特點)
2.近代音樂:請學生列舉著名的近代音樂家及代表作品,教師對音樂家的貢獻及特點略加說明。
3.近代建筑;(1)以巴黎圣母院為例講明近代宗教建筑的風格和特點。(2)以凡爾賽宮為例講述文藝復興后的宮室建筑。(3)以泰姬陵為例講述東方國家的建筑。
三、課后作業: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課后的閱讀一位作家的作品,在活動課的時間向全班同學做以介紹。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2、培養幼兒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和細致觀察的能力,提高動手動腦能力。
3、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動過程:
一、 引起興趣
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著做深呼吸。
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氣在哪兒?能用眼睛看到嗎?
二、 嘗試活動:裝空氣
1、幼兒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動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氣。(告訴幼兒先張開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緊袋口)
2、提問:你們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氣?
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3、討論:想一想,你見過、用過、玩過的哪些東西里有空氣?
4、總結。
三、 嘗試活動:手帕的變化
1、請幼兒每人拿一玻璃杯,讓他們看看杯子里有東西嗎?(杯子里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
2、請幼兒將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教師個別指導幼兒按要求進行操作,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討論:手帕為什么沒有濕?水為什么進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東西不讓水進去呢?
4、請幼兒將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將茶杯倒扣傾余著放入水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同時提醒幼兒觀察手帕的變化,并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5、討論:
第一次手帕為什么沒濕?
第二次手帕為什么濕了呢?
6、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