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名人簡短事例事跡如何寫?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跡吧,事跡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工匠精神名人簡短事例事跡,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扎西旺旦,男,藏族,1971年12月生,群眾,小學文化,拉薩遠大建材有限公司物業保安。
主要事跡:多年來,該同志始終奮戰在公司生產第一線,默默為遠大事業作貢獻。他任勞任怨工作、腳踏實地做事,始終認真堅持公司各項規章制度,努力學習業務知識。采購工作中,他注重多跑、多對比、多總結,邊學習邊實踐,保證貨比三家,堅持“同等質量比價格,同等價格比質量,最大限度為公司節約成本”的工作原則,嚴格按采購制度程序辦事,在水泥廠擔任采購員期間為公司節約采購資金高達300萬元。多年來,該同志在工作中摸爬滾打,苦干實干,無私奉獻,他憑著對工作高度負責的態度和執著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身邊每一位同志,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該同志2018年被堆龍德慶區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治安巡防員”。
施品芳在加工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氣密試驗接頭。這一個零件他足足做了兩個多小時。背靠車床,一身工裝。凝神專一,技近乎道。任何一個工業時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工匠精神并不是個新詞,在德國、日本、瑞士等發達國家,正是因為工匠的堅持專注,正是因為對產品完美形態的不斷追求,才最終生產出舉世聞名的精品。無論瑞士手表、軍刀,還是日本的家用電器,德國的汽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這些長壽企業的出現絕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稱作職人,而職人精神也貫穿到各行各業。最近幾年,大衛賈柏所拍攝的紀錄片《壽司之神》風靡網絡,講的就是東京銀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壽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這位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終其一生都在捏壽司,始終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學徒們。
你必須愛你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學徒,必須首先學會擰毛巾,直到完全學會了擰毛巾,才能碰魚,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開始學煎蛋。正是這看上去極其嚴苛的標準,才讓這家店譽滿天下,米其林指南為其打了三顆星,意味著這個餐廳值得特別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訪。
在歐洲,德國的學徒傳統,確保了這個國家始終有著最優秀的工匠。作為制造業強國,德國始終堅持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在小學生小學4年畢業之后進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許多學生進入通往職業教育方向的中學,最后經過職業培訓后就業,或者進入高等院校應用科學大學深造。德國政府還規定,德國企業有義務提供職業教育的培訓崗位,這確保了學生可以有機會跟著有經驗的技師學習一手實用知識和技術。
與此同時,在德國工程師是非常受尊敬的.職業,也有著不菲的收入,這激勵了更多人選擇這樣的職業。工匠精神貫穿在大企業和各類中小企業中,以質量為生命,以質量贏得聲譽,不斷打造質量最高的產品,而不是追求所謂的物美價廉。
在瑞士,制表商對每個零件、每道工序、每塊手表都以一絲不茍的完美主義精神打造。這個沒有獨特資源的國家,如今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觀察者認為,工匠精神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對機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幾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場。據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達七八百個,即使是頂級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個。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有過對工匠精神的絕佳比喻。
《莊子》中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一個叫丁的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都合乎樂曲的節拍。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但這背后對于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卻是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的一筆精神財富。在璀璨的中國文明中,無數巧奪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產物。這樣的追求,曾一度在對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過程中,被人們忽視過。如今,這精神正在重新煥發生機。
唐洪祥 男,漢族,中共黨員,1964年出生,1981年入伍,1985年退役,國家稅務總局中新天津生態城稅務局督辦
作為一名身患重癥卻不下前線的稅務人,唐洪祥將“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作為人生信條,牢記“稅務機關首先是政治機關”,持之以恒抓好基層黨建品牌創建。2016年,他積勞成疾、罹患重病,先后經過4次手術,體重減少50多斤,但身體稍有恢復,就馬上回到工作崗位。在他的帶領下,單位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創新發展,2016年至2020年,績效考評在全市稅務系統連續4年排名第一。2019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1年獲評“全國稅務系統百佳縣稅務局長(書記)”。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藥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
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于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后遺癥,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發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著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藥,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在無比艱難的兩個多月里,徐立平和隊友們挖出了300多千克藥,且成功排除發動機故障,而他由于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結束后雙腿幾乎無法行走。
像這樣危險的任務,徐立平已不記得完成多少次了。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發明設計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
28年過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輕,同時進廠的工友們都已離開或調換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堅守,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危險的崗位總得有人去干吶!
李俊,男,漢族,1974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那曲市第二高級中學高級教師。
主要事跡:該同志勤奮學習,苦鉆教學技能,大力提高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向每一個40分鐘要效益要質量,他所帶的10屆高中畢業班和1屆初中畢業班,在中、高考中均取得優異的成績。他注重總結工作經驗,先后撰寫發表了《對待轉學生,三種眼光要不得》《如何加快藏族學生文科綜合的解題速度》等論文。在擔任班主任期間,他加強班級管理,平等對待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培養良好班風學風,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樂于受教、勤于學習,提高了教學成績。該同志2013年在全區教育系統創先爭優中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
老王,愛崗敬業,練就一手絕活,將技藝變技術,成為“大國工匠”。他憑借著專注、認真、堅持,把技藝發揮到極致,達到較高的境界。不是在簡單地做重復勞動,而是將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忠于它,發現其中的規律,在將“活計”做向完美的境界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孔子自述生平:“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這就是將“教書匠”做到極致,終成“萬世師表”的人。
我們總想在做事時胸有成竹,其實胸有成竹是在畫竹前,認真專注地觀察竹子,日積月累后,在心里有了深刻的印象,等到畫竹時,自然一揮而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就需要有專注、認真和堅持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是自信的來源。不僅畫竹如此,對待生活、學習和工作也該有工匠精神。日本有一家1965年創立的壽司店,只賣壽司,門面不起眼,只有10個座位。但他的主人限定客人用餐時間15分鐘,座位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盡管如此,食客們依然堅持去吃這個“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因為這取決于這個店89歲的創始人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壽司店自創建以來,直到他70歲以前,一定是親自去市場挑選食材,會在柜臺后重復著看似簡單的壽司制作,幾十年如一日,練就了魔術般的嫻熟手法,制作出一個個看似普通卻有著獨特匠心的壽司,成就一個小卻極有競爭力的品牌。而這嫻熟的技法需要多年的反復練習。正如他所說:“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小野不是單純地在做壽司,也就是在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們喜歡做工精巧的商品,喜歡高品質的物品,而這些物品的背后,滲透著工匠的精神。
德國凌美鋼筆、雙立人菜刀、菲仕樂鍋價格不菲卻備受歡迎,瑞士的軍刀、機械手表,日本的電子產品,甚至馬桶蓋?我想,人們在追求品牌的背后,追求的就是制作產品的那一份匠心,那一份工匠精神,只有在產品中注入了獨有的認真專注,把技術變成藝術,其價值才不言而喻。
我們不禁要反思,國人的工匠精神去哪兒了?一位地注重速度利潤,不重質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讓人望而生畏:粗制濫造的工程,充滿添加劑的食品?我們吃得不放心,住得不安心,走得不舒心,當這一切都和我們密切關聯時,我們應該找尋屬于“中國制造”的工匠精神。毅然銷毀質量有問題的冰箱,除了誠信,不就是一種關注品質的工匠精神嗎?正因為這樣,才有代表“中國制造”的海爾集團走向世界。工匠精神在哪兒?一念執著,一生堅守!
李文強,男,漢族,中共黨員,1981年12月出生,2001年入伍,2006年退役,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退役后被安排在焊工崗位,工作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還要經受焊花灼燙和煙塵熏烤。他憑借在部隊養成不服輸的韌勁,手握“不起眼”的焊槍,經過自己努力、組織培養、大賽錘煉,逐步成長為焊工行業的佼佼者,帶領科研攻關小組,成功掌握核工業生產精密設備的自主加工制造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在平凡的崗位上傳承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等稱號。
胡雙錢,在30年的航空技術制造工作中,他經手的零件上千萬,沒有出過一次質量差錯。
他叫胡雙錢,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一位本領過人的飛機制造師。
“每個零件都關系著乘客的生命安全。確保質量,是我最大的職責。”
核準、劃線,鋸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氣動鉆頭依線點導孔,握著銼刀將零件的銳邊倒圓、去毛刺、打光這樣的動作,他整整重復了30年。
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和著空氣中漂浮的鋁屑凝結在頭發、臉上、工服上這樣的“鋁人”,他一當也是30年。
胡雙錢讀書時,技校老師是位修軍機的老師傅,經驗豐富、作風嚴謹。“學飛機制造技術是次位,學做人是首位。干活,要憑良心。”這句話對他影響頗深。
一次,胡雙錢按流程給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飛機擰螺絲、上保險、安裝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歡‘放電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沒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雙錢對“上保險”這一環節感到怎么也不踏實。保險對螺絲起固定作用,確保飛機在空中飛行時,不會因震動過大導致螺絲松動。思前想后,胡雙錢不踏實,凌晨3點,他又騎著自行車趕到單位,拆去層層外部零部件,保險醒目出現,一顆懸著的心落了下來。
從此,每做完一步,他都會定睛看幾秒再進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這幾秒,質量最重要!”
“一切為了讓中國人自己的新支線飛機早日安全地飛行在藍天。”
從2003年參與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后,胡雙錢對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飛機,承載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和夢想,又是“首創”,風險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雙錢讓自己的“質量弦”繃得更緊了。不管是多么簡單的加工,他都會在干活前認真核校圖紙,操作時小心謹慎,加工完多次檢查,“慢一點、穩一點,精一點、準一點。”并憑借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對質量的執著追求,胡雙錢在ARJ21新支線飛機零件制造中大膽進行工藝技術攻關創新。
型號生產中的突發情況時有發生,加班加點對胡雙錢來說是“家常便飯”。“哪行哪業不加班。”他總說,“為了讓中國人自己的新支線飛機早日安全飛行在藍天,我義不容辭。”
一次臨近下班,車間接到生產調度的緊急任務,要求連夜完成兩個ARJ21新支線飛機特制件任務,次日凌晨就要在裝配車間現場使用。
他下班沒有回家,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點鐘,這批急件任務終于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雙錢從小就喜歡飛機。小時候,為了看飛機,他不惜從家步行兩個多小時到大場機場附近,躲在跑道邊的農田里看飛機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溝邊的蚊蟲叮得滿身是包。
胡雙錢技校畢業后進入上飛公司。一進門,學鈑鉚工的他就被分配到專業不對口的機加車間鉗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實憨厚的胡雙錢選擇了留下。憑著“只要能造飛機,自己堅決服從組織分配”的一股勁,他開始了自己的鉗工生涯。
30年里,無數艱難時刻他都挺過去了,唯獨“運十”飛機的命運成了他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心結。現在看到國家又重拾大飛機的夢想,他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延續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胸懷大飛機夢的年輕人。在一屆上飛公司技能大賽中,他帶領的班組3位參賽選手,囊括了鉗工技能比賽前三名。
胡雙錢說:“參與研制中國的大飛機,是我最大的榮耀。看到我們自己的飛機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藍天,是我最大的愿望。”
能夠研發大型客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在這個處于現代工業體系頂端的產業里,手工工人雖已越來越少,卻不可替代,即使是生產高度自動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著獨當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國商飛總裝制造中心高級鉗工技師胡雙錢就是這樣一位手藝人,35年里他加工過數十萬件飛機零件,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
“夢想成真的感覺多少錢都買不來”。
胡雙錢出生在上海一個工人家庭,從小就喜歡飛機。制造飛機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圣的事,也是他從小藏在心底的夢想。
1980年,技校畢業的他成為上海飛機制造廠的一名鉗工。從此,伴隨著中國飛機制造業發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終堅守在這個崗位上。2002年、2008年我國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大型客機項目先后立項研制,中國人的大飛機夢再次被點燃。有了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淀,胡雙錢覺得實現心中夢想的機會來了。大飛機制造讓胡雙錢又忙了起來。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將近5米,最小的比曲別針還小。胡雙錢不僅要做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零部件,有時還要臨時“救急”。一次,生產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配需要幾天時間,為了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來現場臨時加工。這個任務交給了胡雙錢。這個本來要靠細致編程的數控車床來完成的零部件,在當時卻只能依靠胡雙錢的一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鉆床,連圖紙都沒有。打完需要的36個孔,胡雙錢用了1個多小時。當這個“金屬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一次性的通過檢驗,送去安裝。 現在,胡雙錢一周有6天要泡在車間里,但他卻樂此不疲。他說:“每天加工飛機零件,我的心里踏實,這種夢想成真的感覺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飛機關系到生命,干活要憑良心”。
55歲的胡雙錢是上海飛機制造廠里年齡最大的鉗工。在這個3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里,胡雙錢和他的鉗工班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而打磨、鉆孔、拋光,對重要零件細微調整,這些大飛機需要的精細活都需要他們手工完成。劃線是鉗工作業最基礎的步驟,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結果。為此,老胡發明了自己的“對比檢查法”:他從最簡單的涂淡金水開始,把它當成是零件的初次劃線,根據圖紙零件形狀涂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張紙上先用毛筆寫一個字,然后用鋼筆再在這張紙上同一個地方寫同樣一個字,這樣就可以增加一次復查的機會,減少事故的發生。”胡雙錢說。
“反向驗證法”則是令胡雙錢最為珍視的“金科玉律”、“獨家秘訣”。這也與最基礎的劃線有關:鉗工在劃線零件角度時,通常采用萬能角度尺劃線,那么如何驗證劃線是否正確?如果采用同樣方法復查,很難找出差錯。這時,胡雙錢就會再用三角函數算出劃線長度進行驗證。結果一致,OK;結果不相符,就說明有問題了。這樣做,無異于在這一基礎環節上做了雙倍的工作量,但卻為保證加工的準確和質量,減少報廢等打下基礎。他說:“質量問題不是罰不罰款能解決的,飛機關系到生命,干活要憑良心。”
因為長期接觸漆色、鋁屑,胡雙錢的手已經有些發青,而經這雙手制造出來的零件被安裝在近千架飛機上,飛往世界各地。胡雙錢在這個車間已經工作了35年,經他手完成的零件沒有出過一個次品。
“最好再干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2008年,承擔大型客機研制任務的中國商飛公司成立。職工收入有了相應增加,還增加了補充公積金,胡雙錢一家也開始盤算買房的事。前兩年終于貸款買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離了蝸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為此,全家人開心不已。胡雙錢閑下來時,也會清理清理房間,把玻璃刷得干干凈凈,油煙機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務也和工作時一樣,一絲不茍,表里如一。
近年來,默默無聞的老胡獲得了不少榮譽。2009年,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平生第一次走進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胡雙錢感慨:“我們趕上了好時代。”他說,“我們的民機事業經歷過坎坷與挫折,但終于熬過來了,迎來了春天。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今天的事業,想要更好,也還要靠自己。”
胡雙錢現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何登偉:1971年2月生,麗水市中心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九三學社麗水市委員會副主委。
入選浙江省衛健委省市共建重點學科帶頭人、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浙江省醫藥衛生創新人才。帶領團隊研發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微創脊柱內固定系統——CanHelp系統,優化了手術操作流程,大大減少對患者的創傷,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全國各地有超過42家三甲醫院正在使用。
“學技術是其次,學做人是首位,干活要憑良心。”胡雙錢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腳。
胡雙錢是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一位堅守航空事業35年、加工數十萬飛機零件無一差錯的普通鉗工。對質量的堅守,已經是融入血液的習慣。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錯可能就意味著無可估量的損失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他用自己總結歸納的“對比復查法”和“反向驗證法”,在飛機零件制造崗位上創造了35年零差錯的紀錄,連續十二年被公司評為“質量信得過崗位”,并授予產品免檢榮譽證書。
不僅無差錯,還特別能攻堅。在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大型客機項目的研制和試飛階段,設計定型及各項試驗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特制件,這些零件無法進行大批量、規模化生產,鉗工是進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雙錢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淀開始發揮作用。他攻堅克難,創新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起落架鈦合金作動筒接頭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機項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種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雙錢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裝備制造業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飛機搞上去。已經55歲的胡雙錢現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連妙芬:1969年7月生,紹興市上虞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九三學社紹興市上虞區基層委社員。
曾獲上虞市三八紅旗手、上虞區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上虞區首屆“十佳優秀科技工作者”、上虞區勞動模范、“上虞名醫”等榮譽。擔任國家衛健委腦防委與省衛健委 “綜合卒中中心”及市首批醫學重點學科負責人等。從醫30多年,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科技為抓手",盡職盡責為患者服務。
賀耀宇,男,漢族,中建六局上合國際交流中心項目工程部副部長。
賀耀宇堅守上合國際交流中心項目建設施工一線,盡職盡責投身項目建設,緊緊圍繞膠州市上合示范區建設,做“尚德膠州”的踐行者,爭做新時代中國青年,為上合示范區注入發展動能。組織開展“青年突擊隊”搶拼產值活動,與項目青年員工一道日夜堅守崗位,在保證安全生產、工程質量的情況下,全力推進項目生產進度,創造了“8天1層公寓”、“7天澆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進行科技創新、技術質量攻關,共取得7項成果;組織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落實疫情防控、為老黨員送慰問、關愛留守兒童、幫助青年解決急難愁盼等問題,踐行企業責任擔當。
他投身建筑行業已經4年,4年間他始終堅守項目施工現場,不畏艱苦,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身到項目的建設中,以高度的責任感來進行每一項工作,精益求精,力爭將每項工作做到完美。上合國際交流中心是上合示范區首個地下二層工程,基坑開挖深度超過10米,且工程地點距海直線距離僅2公里,因此基坑開挖面臨多處涌水的難題,直接影響項目正常施工。他針對基坑多處涌水現象,積極與建設單位溝通,提出增加基坑內止水帷幕和基坑外降水井的施工方案,對基坑涌水進行“外降內排”,有效解決了項目基坑涌水難題,為項目正常推進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項目組織開展“青年突擊隊”搶拼產值活動,與項目青年員工一道日夜堅守崗位,在保證安全生產、工程質量的情況下,全力推進項目生產進度,創造了“8天1層公寓”“7天澆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為項目2021年產值目標的實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帶領項目青年團隊優化項目管理,進行科技創新、技術質量攻關。經過努力,項目榮獲青島市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標準化示范工地、順利通過山東省綠色施工科技項目中期評價、公司2021年項目管理綜合考評第一名、青島市工法一項、局級工法一項、山東省工法一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2項、中建六局2021年優秀QC小組活動成果、天津市建協BIM大賽三類成果、中國信息協會優秀獎、“金標杯”BIM施工成果組二等成果、完成核心期刊發表文章,《關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術應用研究》、參與行業標準技術規范編制1項——《建筑采暖用相變蓄熱地板干鋪技術規范》,以上創新創造共形成技術創效500余萬元。
在項目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積極帶領項目青年群體落實項目疫情防控工作,每日檢查出入口測溫登記、進出場人員排查、生活區消殺、防疫資料更新、組織項目全體人員核算檢測等,每項工作他都帶頭落實,躬身力行,任勞任怨,從不抱怨。
他積極踐行“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項目周邊老黨員送慰問,聆聽老黨員講_,使青年團隊更加堅定理想信念;他組建上合項目“混凝土”樂隊,為留守兒童及工人兄弟表演,為他們送去關愛,讓愛不再留守;成功開展“建證”品牌志愿服務活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成功開展“我為青年做件事”主題實踐活動,幫助青年團隊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提升了青年團隊的歸屬感、幸福感,成功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服務青年的生動實踐。
奚洪波:1976年8月生,高級工程師,恒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工會主席,九三學社舟山市普陀區支社社員。
參與編制的“組合配電箱活動支架研制”獲全國QC優秀成果獎;主導的“長峙島CZ-a-2”地塊建筑BIM建模工作獲“浙江省建工杯BIM成果大賽”三等獎;技術指導的長峙島CZ-a-2號地塊一期工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魯班獎)。
徐紀忠,他堅持在改革中創新突破,勇于踐行“敢于領先 敢于突破 敢于勝利”的三敢精神,積極先后推進東臺、如東海上風電項目各項工作,不論前期核準,還是工程建設,均走在同批項目的前列。
2016年12月,東臺200MW海上風電項目順利并網發電,成為國內當時離岸距離最遠,單位容量最大,升壓站電壓等級最高,海況環境最復雜的海上風電場。2020年7月,如東H14#海上風電項目投入運行,成為目前國內首個智慧化海上風電場,在中國綠發新能源產業中樹立起新標桿。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辛勤的勞動者,也包括你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讓我們用最簡約真摯的方式,去贊美哪些默默耕耘的勞動者。
開創海上風電建設新速度
他反復研究海上施工技術方案,迅速成為海上風電專家,在他的帶領下,東臺項目創下海上升壓站“滑移裝船、整體吊裝”、海纜“登灘排架敷設”、風機“塔筒預先拼裝,風機分體吊裝”等多項國內海上施工記錄,項目于2017年9月全部機組并網發電。
在如東項目建設中,他提煉形成的“點線面體”項目管理法,創造性的以“容缺”方式推進項目開工建設,克服新冠疫情、施工船機不足等種種困難,于2020年7月底實現首批機組并網,成為江蘇同批核準的24個項目中首個并網發電的項目。
創建海上風電示范項目
他瞄準國內海上風電示范項目的定位,形成了海上風電項目10項示范標準體系、10項技術領先成果。以“徐紀忠創新工作室”為平臺,取得創新發明、QC成果獎及軟件著作等80多項科技成果,東臺項目先后榮獲2019年度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國家優質工程獎,如東項目成為目前國內首個智慧化海上風電場,形成多個科技成果正在籌備申報工作,助力集團公司智慧新能源產業高效、綠色發展。同時,他采用邊學習邊建設的方式緊抓人才培養,通過東臺項目及如東項目建設,他的團隊全面掌握了海上風電工程建設管理要素,實現了員工海上作業實踐能力和業務素養的雙提升。
李群勇,1975年3月生,高級制茶技師,開化麗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九三學社開化縣支社社員。
先后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浙江工匠、浙江金藍領、第三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茶葉加工(精制)第一名等20余項榮譽。扎根農村20年,將生產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創新新工藝,成長為當地制茶行業的領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