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高速公路不免費。根據國家頒發的《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中顯示,免費通行的時間范圍為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等四個國家法定節假日,這期間才會免收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通行費。
根據《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實施范圍:
(一)免費時段從節假日第一天00:00開始,節假日最后一天24:00結束(普通公路以車輛通過收費站收費車道的時間為準,高速公路以車輛駛離出口收費車道的時間為準)。
(二)免費通行的車輛范圍為行駛收費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載客車輛,包括允許在普通收費公路行駛的摩托車。
(三)免費通行的收費公路范圍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和《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規定,經依法批準設置的收費公路(含收費橋梁和隧道)。各地機場高速公路是否實行免費通行,由各省(區、市)人民政府決定。
1、不在規定范圍內
每年交通運輸部會發布高速免費通行時間。而根據每年的通知來看,中秋節不包含在免費范圍之內的。
2、出行需求不高
中秋節雖然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和家人一起團聚的日子。但緊跟其后的國慶節出行度才是最高的,每年國慶出游人數基本上都在幾億人,而這對于這些需要出行的人來說,高速免費可以幫助他們節省一筆開資。所以國家是根據出行需求來規定高速免費時間的。
3、臨近國慶假期
最重要的就是每年中秋節和國慶節都挨得很近,有時候還會出現重合的現象。像1944年、1963年、1982年、2001年、2020年中秋節和國慶節就在相同期間。國慶節高速已經免費通行了,自然中秋節就不免費了。
賞桂花
在中秋時剛好是桂花飄香的時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關聯,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話故事。而桂花作為一種名貴的品種,它也有著喜慶、吉祥的象征。在中秋這一天賞桂花,聞著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樣的味道,從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賞月
中秋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古時很多的詩人、文豪也會在這時邀友賞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吃月餅
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祭月
中秋夜,要拜祭月神,設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對著月亮依次拜祭,再有家中主婦按照家里的人口切好月餅,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懸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梁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么區別。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里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
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民俗專家介紹,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早在唐時就正式成為節日,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中秋節與清明節、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專家介紹說,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說與中國古代祭月、拜月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古代人們看來,月亮是僅次于太陽的神靈,一直是人們重要的崇拜對象。《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的記載。
魏晉時期,有記載說:“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可見,這時人們已在中秋時節有了一些民俗活動。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專家表示,傳統歷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仲秋”處秋季之中,跨越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時段,所以,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任何時候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中秋又有“月節”“月夕”“八月半”“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與月有關的名稱。
此夜,人們仰望圓月,渴望與家人團圓,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另外,中秋節的傳說也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這也使中秋節的傳統文化內涵更加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