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量》
這是中國第一部全面敘述抗美援朝戰爭過程的文獻歷史影片。是一部系統記載抗美援朝戰爭的形象戰史。《較量》展現的是多軍種、多兵種交鋒的現代化戰爭,片中戰爭場面是攝影師冒著槍林彈雨實拍的。
《上甘嶺--最長的43天》
它詳細講述了歷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此戰是朝鮮戰爭后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戰役由美國第9軍發動,以爭奪朝鮮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的控制權為主,屬于“聯合國軍”金化攻勢的一部分。此役前后,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雙方傷亡約3萬人。此戰在中美兩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這部紀錄片高度還原并全面回顧了抗美援朝戰爭歷程,詳細講述了黨中央艱難決策、志愿軍秘密赴朝、歷次重大戰役、朝鮮停戰談判、志愿軍凱旋歸國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全過程,以及部分志愿軍英模、戰斗集體和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郭棟說,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力量源泉及其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斗爭的正義性。
經此一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亞洲乃至世界的戰略格局得到深刻塑造,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義事業受到極大鼓舞,有力推動了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它用鐵一般的事實告訴世人,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支軍隊,不論多么強大,如果站在世界發展潮流的對立面,恃強凌弱、倒行逆施、侵略擴張,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這一戰,再次證明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當前,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霾不散,實力政治、叢林法則依然大行其道。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衛,正義需要捍衛。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始終致力于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促進世界和平穩定。我們倡導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合作化解爭端,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主張以團結精神和共贏思維應對復雜交織的安全挑戰,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70多年前,為了正義,人民軍隊毅然出征;70多年后,為了正義,人民軍隊做好隨時出征的準備。
70多年前,手持簡陋武器的志愿軍將士打敗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70多年后,闊步走向現代化的人民軍隊必將續寫先輩的輝煌。
“為了正義,為了勝利,我們會時刻牢記老連長‘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的英雄宣言,隨時準備著。”中部戰區陸軍某合成旅“楊根思連”連長仇安說。
首先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并向朝中邊境推進、轟炸中國丹東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唇亡則齒寒”、“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是中國出兵朝鮮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對中國的國內統一戰爭進行武力美國一意孤行,不僅“侵朝犯臺”,觸及到了中國領導人的參戰底線。干涉。
此外,中國政府應朝鮮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派兵參戰。
黃繼光
黃繼光,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2年10月19日,在朝鮮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用胸膛堵住瘋狂掃射的敵機槍眼英勇犧牲。
中國人民志愿軍給他追記特等功,追授“特級英雄”稱號;所在部隊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
邱少云
四川省銅梁縣人,1952年10月12日,在朝鮮平康前線反擊攻占金化以西391高地的戰斗中,他所在連隊擔任突擊任務。在這生死緊要關頭,他為了整體,為了勝利,忍受著烈火燒身的劇痛,一動不動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僅21歲。他的犧牲保證了全連隊潛伏任務的勝利完成。
1950年6月25日晚 | 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南進,開始內戰,朝鮮戰爭爆發。 |
1950年6月28日 | 朝鮮人民軍攻占韓國首都漢城(現稱首爾)。 |
1950年7月5日 | “聯合國軍”參戰。 |
1950年9月15日 | 美軍仁川登陸。 |
1950年9月25日 | 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 |
1950年9月28日 | “聯合國軍”攻占漢城。 |
1950年9月30日 | “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 |
1950年10月2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后的出兵決定。 |
1950年10月3日 | 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 |
1950年10月19日 | “聯合國軍”占領朝鮮首都平壤。 |
1950年10月25日—31日 | 志愿軍發動第一次戰役。 |
1950年10月31日—11月2日 | 志愿軍發動第二次戰役。 |
1950年12月5日 | 志愿軍收復平壤。 |
1950年12月15日 | “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線以南。 |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 | 志愿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
1951年1月4日 | 志愿軍攻占漢城。 |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 | 志愿軍發動第四次戰役。 |
1951年3月14日 | 中朝軍隊撤出漢城。 |
1951年3月15日 | “聯合國軍”占領漢城。 |
1951年4月11日 | 麥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職務,李奇微接任。 |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 志愿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
1951年6月23日 | 蘇聯副外長馬立克建議停火。 |
1951年7月10日 | 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 | “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 |
1951年8月22日 | 談判中斷。 |
1951年9月29日—10月22日 | “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 |
1951年10月25日 | 停戰談判恢復。 |
1952年5月7日 | 巨濟島戰俘營事件。 |
1952年5月12日 | 李奇微離任,克拉克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
1952年10月8日 | 停戰談判中斷。 |
1952年10月14日 | “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 |
10月14日—11月25日 | 上甘嶺戰役。 |
1953年5月13日 | 志愿軍發動夏季攻勢。 |
1953年6月8日 | 雙方就戰俘安排達成協議。 |
1953年7月13日 | 志愿軍發起金城戰役。 |
1953年7月19日 | 板門店雙方談判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議。 |
1953年7月27日 | 停火協定簽字,抗美援朝結束。 |
1958年2月19日 | 中朝兩國政府發表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年內全部撤出朝鮮的聯合聲明。 |
1958年2月20日 | 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發表聲明,決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 |
1958年10月26日 | 志愿軍總部公報:志愿軍已全部撤離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