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將形成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預計會發生什么呢?厄爾尼諾對中國影響如何?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今秋將形成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會發生什么,希望大家喜歡!
國家氣候中心:預計今秋將形成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
據中國網,9月27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2023年10月新聞發布會。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介紹,截至目前,8月份,赤道太平洋大部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高,東太平洋暖水中心偏高3℃以上。厄爾尼諾監測的Nino3.4區海溫指數為1.33℃,8月份比7月份上升0.22℃,最近3個月指數滑動平均值為1.12℃??傮w來說,厄爾尼諾仍處于發展階段。
根據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研判,預計未來3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上升,將于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強度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峰值可能出現在今年冬季期間。一般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當年,我國南方秋季多雨,北方地區冬季易出現暖冬。賈小龍不是,影響我們國家的氣候因素比較多,厄爾尼諾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所以秋冬季的氣候總趨勢需要綜合來看。
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海洋中的現象,其顯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異常的增溫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不穩定狀態下的結果。據統計,每次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專家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頻次更多、范圍更廣、強度更強。
1951年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共發生了21次厄爾尼諾事件,曾給我國帶來高溫熱浪、洪澇和干旱等影響。
比如2006年夏季受厄爾尼諾影響,重慶、四川東部、湖北西部、陜西南部等地遭遇罕見持續高溫熱浪。國家氣候中心分析歷史數據發現,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華北南部、華中北部、華東中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易偏高,部分地區高溫日數可達30天以上。
“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往往偏南偏強,造成我國南方地區降水偏多。近期江南、華南等地強降水頻發就是受到厄爾尼諾狀態影響的體現之一。”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說。
同時,副熱帶高壓偏南偏強不利于汛期雨帶移動。從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來看,正是因為汛期整條雨帶圍繞長江下個不停,導致長江洪水形成“峰連峰”的態勢。
厄爾尼諾發生后,秋冬季我國東部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南方城市內澇現象凸顯,出現“暖冬”概率增大。由于北方降水偏少,容易發生干旱,如2002年華北、黃淮部分地區出現夏秋連旱,2006年中東部大范圍秋旱,2018年秋季黃淮、江淮等地階段性干旱等。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在厄爾尼諾發展加強背景下,預計今年夏季我國華東南部、華中南部、西南地區南部降水易偏多,發生洪澇的風險大;西北地區東部降水易偏少,發生氣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對農業生產而言,近期南方降水對大部地區農田增墑蓄墑和農業蓄水有利,但也可能造成部分地區農田漬澇災害和花期早稻“雨洗禾花”。專家建議提前疏通溝渠,降雨間隙及時清溝排水;“雨洗禾花”中高風險的早稻產區,需根據長勢及時噴藥施肥,以提高早稻抗逆性。
針對可能出現的階段性高溫熱浪,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眾服務首席柳艷香提示,高溫天氣可能導致中暑、熱射病,促發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隨之增大。建議公眾外出做好防曬,戶外工作人群盡量避開太陽直射時段工作。有關部門要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等工作。
今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區域性氣象干旱。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建議,要抓住有利天氣時機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加強塘壩水庫的蓄水保水工作,積極引水、提水抗旱。
專家表示,影響我國氣候異常尤其是高溫、干旱、洪澇等極端事件的因子復雜,厄爾尼諾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子。比如同樣為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2004年我國氣溫卻大范圍偏低,與規律性認識并不相符,這表明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的影響具有一定不確定性。氣象部門將密切監測,加強天氣氣候趨勢的研判和預測。
厄爾尼諾不僅會影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氣候,還會對全球其他地區的氣候造成影響。在厄爾尼諾期間,全球平均氣溫通常會升高,因為太平洋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上升,導致大氣溫度也上升。這會造成全球的降雨模式發生變化。在赤道地區,厄爾尼諾會導致東部海域的上升氣流加強,降雨增多,而西部海域則變得更加干燥。在非洲和印度洋附近的地區,厄爾尼諾會導致持續干旱,同時,東南亞和南美洲地區則會變得更加潮濕和多雨。此外,厄爾尼諾還可能導致熱帶氣旋數量增加,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