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又稱為什么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下元節別稱,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完冬節。下元節屬于中國傳統節日,為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即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民間工匠還有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即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祭祀祖先
下元節和中元節、上元節并稱“三元”,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雖然很多人不太了解下元節,但是在很多地方還是保留著下元節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動。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風俗有別,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節月亮出來的時候,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然后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開始祭祀祖先亡靈,祈求祖先保佑。
祈愿神靈
下元節傳說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鄉村人家有相關的祭祀活動。下元節這一天天黑之前,在福建省莆田一帶,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田頭祭水神。一般需要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忠誠。其目的是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莊稼地潤澤,農作物能夠安全過冬。
修齋設醮
每逢下元節,道教觀中都會舉行相關的修齋儀式。因為下元節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子,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如果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在下元節這一天,去附近的道教觀中參加修齋儀式。
飲食風俗
飲食風俗也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民間就有下元節必須吃葷菜的禮俗。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魚”,在下元節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等。到了下元節祭祀結束之后,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豐盛的菜肴,像羊肉、魚肉、豬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
2023年下元節只有1天,就是11月27日(農歷十月十五)當天。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完冬節。下元節屬于中國傳統節日,為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即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民間工匠還有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即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范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1、米果
米果是客家的傳統食物之一,也是下元節的傳統美食,因為下元節也是五谷主的生辰,所以就做米果來祭祀五谷主。
2、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地區的傳統小吃,是以馬鈴薯和芋子為主要食材制成的,在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客家地區常常做芋子包吃。
注: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僅供娛樂參考,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