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長,教育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要盡可能讓兒童在充裕的時刻自由發展,成長雖緩慢卻發展徹底。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幼兒教師個人讀書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為高尚的智者交談,使人受益匪淺。《做卓越的教師》就是這樣一本充滿智慧的好書。在這本書中,,彭興順大師從“做卓越的教師”、“做幸福的教師”、“做會育人的教師”、“做會上課的教師”、“做會寫作的教師”、“做會當家長的教師”等等方面論述了如何做卓越的教師,為教師專業發展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寒假里拜讀、品味《做卓越的教師》,我對教育、對教師的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認識。
“做卓越的教師”強調:“教育是打造卓越靈魂的事業!”“讓每一個學生都渴求事業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輝煌,這才是我們教育所終極追求的目標,這才是把我們國家和民族引向騰飛和強盛的教育!”能夠從學生長遠來分析考慮,真正體現了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要培養卓越的學生,就必須有卓越的教師!
卓越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境界。追求卓越是教師體驗職業幸福的過程,是對人本質的弘揚和價值的升華。”要想走向卓越,必須自覺從六個方面進行修煉:差異有限,潛能無限;不能離開,好好愛她;勇于實踐,善于積累;博覽群書,以書為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加強研究,勤于寫作。書中列舉了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講述了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彭老師深入淺出的對這六個方面作出生動詳盡的講解。
“一個人想要自己成為怎樣的人,他就能成為怎樣的人”。“今天做事的態度,決定了明天存在的狀態。”做教師,就要努力做卓越的教師,這不僅僅是教師個人事業的追求,更是更是一份責任,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今后,在自己的教學中,我將會按照書中講的六個方面修煉自己,更加熱愛教育事業,“愛我所選終不悔”;多讀書、讀好書,“腹中有書氣自華”,以書為友,不斷豐富完善自己;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更加注重教研與反思,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注意多磨“斧子”,在反思實踐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登新高”,走向卓越。
讀虞永平老師《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有感
每讀完一本好書心里不免會有種大徹大悟、感觸頗豐的感覺。讀了虞永平老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忽然間覺得自己參加工作至今為止短短幾個月的一些工作方式與教育策略還是有很多沒有到達應有的價值與目標,很多時候,我們太過于追求教育結果而忽視了教育過程給幼兒帶來的多元智能發展的機會;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利用好區域和環境帶給幼兒的學習興趣,錯失了讓幼兒探索發現的機會;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成為真正的引導者、支持者,機械式的灌輸讓幼兒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這本書讀完后,我的腦海里自然而然的浮現出三個觀點:
1.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學做合一。
“幼兒園課程的核心價值是充實幼兒的生活,促進幼兒生命。幼兒園課程就應切實關注幼兒的生活,幼兒的生活是幼兒園課程的基礎…只有在那種關注幼兒生活、為了幼兒生活的課程中,幼兒才可能快樂、充實并感受挑戰,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的童年。”這些都是書中的原話,生活化課程設計的核心任務就是讓幼兒做什么,教師的教學設計首先就應關注的是幼兒想做的、能夠做的,然后才是教師為其能夠做什么。幼兒就是在做什么的過程中獲得經驗,得到發展的。幼兒的“做”包括觀察、探索、發現、表達、交往、欣賞等活動。要讓幼兒主動地學習,充分的發揮主體性。張雪門指出:“經驗不是特殊的東西,經驗是和環境相接觸而來的。”陳鶴琴指出的“活經驗”的觀點就是指幼兒園課程是現實的,要向社會生活、民情風俗和自然物學習,引導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和體會。虞老師書中的一些文章所闡述的觀點正是為了體現了這些觀念,如兒童的表演區室、兒童博物館、圖書館、科學發現室、民間工藝坊、飼養區、微型社區、炊事區、種植園地等,無不是在強調“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學做合一”這一觀點。
2.認真衡量各種環境區域、區角的課程價值,結合幼兒的經驗,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能夠在幸福的成長環境中習得有好處的知識與技能。
虞老師在書中所提到的那么多領域的學習價值我們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受益匪淺,課程資源材料就應起源于生活。在文章中各個功能室的建立給予幼兒更多的學習空間。如:科學發展室,飼養區、幼兒圖書館、兒童博物館、表演區等等,且讓我們先想象一下幼兒在這些活動室里快樂的游戲、探索的情景,那是個多么幸福的地方。所以,幼兒園就應用心地開發有關的資源,遵循兒童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解放幼兒的雙手、解放幼兒頭腦。因此,教師應當認真衡量每種課程帶給幼兒的價值有哪些,能夠讓幼兒在幸福的快樂的學習中掌握一些切合實際的知識技能。
3.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幼兒園應有效地幫忙教師提高與成長,教師也要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化和修養,做合格的支持者、引導者,用心樂觀的將幼教事業進行到底。
從教師知識透視幼兒園課程文化,能夠看出教師對人類知識的傳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任何一方面的知識欠缺都將直接影響學習者的發展。在幼教這種不分人分科的特殊教育方式的環境下,教師務必為幼兒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負起必須的教育職責,保育和教育的相結合也讓我們不得不時刻充實自己各方面的知識,為成功地做一名支持者、引導者而努力。關于增加教師的學習機會、交流機會,我覺得一幼在這一方面給與老師的幫忙十分大,我受益良多,幼兒園組織的多次教研與外出學習讓我們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與教育視野。用有效的方法來幫忙教師,會讓教師的成長也變得更快更好。虞老師在書中提到的威爾遜教授所提出的對教師關注、贊同和情感的觀點也讓我覺得有了用更加用心樂觀的態度將幼教事業進行到底的決心。當然,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地去研究學習,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等,從課程實施者到課程設計者,從課程設計者到課程建設者,能夠讓幼兒在我們所創造的環境中習得必須的知識與技能。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發展觀和教育觀,虞老師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這些正確觀念,讓我們一齊努力,在他的理論引領下,分享有價值有好處的快樂課程,為幼兒創造幸福快樂的童年。
“五一”假期,我讀了一本好書《生命的留言》,作者是身患癌癥晚期的陸幼青。這本書是作者在生命的最后幾個月里帶著強烈的身體痛楚、傾注個人的最后力量寫成的。
作者,他是一個非常堅強、幽默、樂觀而又很有勇氣的人。在這樣一種絕望下,他給我們展現出來的仍然是一種淡淡的藍色,而不是沉沉的黑色,這已經是一種奇跡。我不知道,他是怎樣控制情緒的抖動,依然在悲傷中站立,是真正的堅強?還是絕望之后的平靜或是身為男人的固執?
人生本來,可能都是綠色的,就像一株草或是一棵樹,這也就難怪,病中的陸幼青,會一次又一次要求妻子,幫自己逃出家門,去湖邊、去草地上,去一切和自然有關的地方,這個時候,也許只有綠色才能撫慰他。
讀著此書,感覺非常精彩,也非常感動,就像崔永元說的:陸幼青的文字往那一放,你再寫什么都頓生難度。
讀著此書,感覺給自己增添了很好的一筆精神財富,受益匪淺。啟示一:雖然疾病的疼痛讓陸幼青難于言說,他仍然希望他的家人的生活不要有一絲陰影;他還呼吁:快樂起來吧,朋友們,不要為年齡、健康、容貌、金錢、職務、公平之類的事情而不快樂。如果你不快樂自己,那世間事豈不變成荒唐事,比如:無論你多么有錢都沒有用,因為你不快樂。
啟示二:當誘惑來自內心,千萬小心。人生的功課實際就是一門,就是對各種誘惑的取舍啊!所謂成功者,是指他們拒絕了很多真的誘惑;所謂失敗者,只緣他們相信了很多假的誘惑。在誘惑面前的忙碌多是失敗者。
啟示三:春天是年年會來,可賞春人的心境能歲歲依舊嗎?想來答案是簡單的,全在于你如何評價自己的和家人的價值了,在于你看重的是自己的感受還是別人的印象了。世上本無所謂“忙碌人生”,忙的只是一群不曉輕重厲害的“無事忙”。
啟示四:他說,應該提倡博傻主義,因為傻不是笨,更不是蠢,也不是低能。記住:吃虧就是福,這是孕含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精髓的一句勸告。傻,傻得可愛!
在沒有讀《做一名有奮斗感的教師》之前,自己一直想做一名幼兒喜愛的魅力教師。在讀之后,我知道了作為教師不僅僅要讓孩子喜歡自己,還要教給孩子“一杯水”的知識。怎樣使孩子學到一杯水的知識,這就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僅要有一桶水,心里還要充滿著奮斗感。而這里的奮斗感不僅僅代表著一種感覺或行動。而是從很多方面去體現出來的。例如:怎樣去做一超越失敗的教師、怎樣去做一名挑戰自己的教師……。
《做一名有奮斗感的教師》里提到做一名永不放棄的教師,怎樣做到永不放棄——那便是在自己想放棄的時候告訴自己再堅持一會兒,再堅持一會兒!而不是勸自己放棄,給自己找理由放棄的人,自己都先放棄了那結果注定是失敗的。
做一名超越失敗的教師——當自己失敗了這并不可怕,自己應該反而高興。因為自己最起碼自己去努力做過了,雖然失敗了,可是在這做的過程里自己可以反思到是哪里出現了問題,在下一次準備的時候便不會出現同樣的失誤了。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失敗的經驗哪來的成功收獲?沒有失敗過的人這次也許成功了,可是我們能保證不會發生偶然嗎?在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和絕對的人,只有我們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只要相信自己我可以,那就一定沒有問題的!
做一名挑戰自己的教師——作為新教師的我雖然沒有老教師的豐富經驗,但是我有對工作的熱情和努力。也許我所努力做的事情有可能有經驗的教師以前就做過了,現在再做一遍便覺得沒什么了或者還可以做得更好。可是作為新教師的我卻沒有接觸過,當我去想到這個想法或創意的時候說明我進步了,我努力去做過了。在這做的過程中是我成長了,做過的事情在反思中就又會有新的想法,使自己不斷的進步。做出一件作品或布置一次區域都能使自己充滿奮斗感,因為我又學到了一種知識,也許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可是心里卻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多跟有經驗的教師多溝通交流,學習他們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不斷的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名充滿奮斗感的教師。首先肯定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沒有問題的!其次要告訴自己因為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事。只要自已努力了總有一天會成功的,最后便是——貴在堅持!
對于成長于文化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曾經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等,由于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于他的了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宏大感受。近日于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同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并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來,不論在什么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現在閱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符合他倡導的白話文應該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各種演講內容,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同角色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可以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演講稿,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贊嘆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說,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____。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和對運動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于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發展的過程。胡先生關于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于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間去考證《虛云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于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責任、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幼兒教師個人讀書心得精選范文5篇相關文章:
★ 停課不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