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優質服務文化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端正醫院醫德的基礎工作。具有激勵、凝聚、約束的功能與作用。醫院服務文化的建設是提升醫院文化,加強醫療服務質量,開展服務經濟和服務戰略,保證醫院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師,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創造真誠的愛心服務環境,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讓患者對醫院產生信任和滿意度。在親情化服務中要求醫務換位思考,觀察自己的職責,探索親情化服務的作用,把患者當做“熟人”、“親人”,理解和尊重。關愛患者,主動關心、解決患者的生活需要和困難。與患者交流時態度和藹,為患者所想,不斷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讓患者感覺到親情的溫暖,給患者以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之感。使文化與醫療工作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得到廣大患者的肯定。
2、加強教育與培訓,通過創建醫院優質服務活動,使責任、榮譽、仁心、深入人心,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提升醫務人員的品格風范,凝聚大家的積極性,上下齊心。同時讓大家感受到醫院的關愛與協作精神。增進團隊精神和全局觀念。形成愛我工作,追求健康,尊重生命的醫院優質服務文化模式。并通過各種形式教育全體人員樹立“醫院是我家,我是醫院人,醫院靠我發展,我靠醫院生存”的責任擔當意識。體會性命相托的理念。
3、精學業務,自我充實,提高醫療質量,建立健全醫療質量管理網絡,強化各級醫師負責制,防止和杜絕醫療事故或重大醫療差錯的發生。
4、建設優質服務文化,充分體現關心、愛心、細心的優質服務文化氛圍,作為一名醫師就要不斷重視和加強醫院優質服務文化建設,真正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提高的目標。也是醫院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醫療市場中生存發展的需要,使醫院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總之,認真負責的做好醫療工作。“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職責所在,也是社會文明的組成部分。醫療工作的進步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我抱著為患者負責的精神,積極做好各項工作,熱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堅持把工作獻給社會,把愛心捧給患者,把自己的全部獻給醫療事業。
在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中,在長安“追趕超越”的賽道上,做為“人民健康的守護者”,區醫院以“群眾滿意”為目標,要不斷解放思想,轉變發展觀念,提升服務水平,增強發展能力,才能實現彎道超車,永不掉隊。
一是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強化趕超意識。組織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中央和省市區政府的大政方針,深入貫徹落實市委“追趕超越”精神,牢牢把握發展大勢和主題主線,不斷強化科學發展意識,堅定追趕超越的信心。
二是把握機遇加快發展,強化責任意識。引導廣大醫務人員把握公立醫院改革機遇,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店小二”的作風服務于患者,優化就醫流程方便患者,不斷加強醫院內涵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實現醫院快速發展。
三是抓好人才培養,強化進取意識。為滿足群眾健康需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開展形式多樣的“比學趕超”活動,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做好人才的梯隊建設,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形成恪盡職守、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四是轉變作風真抓實干,強化落實意識。引導廣大醫務人員求真務實,時刻以人民的健康為重,杜絕“生冷硬、庸惰散”現象,爭做人民健康的五星級服務員。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通過此次參加新職工崗前培訓,接受各位老師及前輩的教導,使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要做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操作能力,更要有高尚的職業素養。這些需要我們在平常的工作及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積累、培養,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質。
在這次崗前培訓中,我認真學習了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禮儀運用、醫患溝通技巧、醫療安全及防范、院內感染等相關知識,對福院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從醫院的發展史到醫院的現況、醫院的辦院宗旨、服務理念、硬件設施、行為規范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的認識。在培訓中,莊院長要求我們對待工作要勤奮、對待組織要敬業、對待上級要誠信、對待自己要自信,他剖析透徹,發人深省。這讓我想起尊敬的裘法祖院士對我們的教誨: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務病人。
這次的培訓雖然短暫,卻帶給我不少的啟迪,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作為醫務人員,良好的醫德是第一位的。曾有一個愛滋病病人這樣說過:“醫生是上帝伸向這個世界的唯一的手”。這是多么高的評價,可見醫生是患者心目中的頂天柱!這句話提醒我們需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恪守醫德,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
我將盡己所能,努力工作,為福醫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如果人生是個大課堂,那么我可以肯定的說,_人民醫院就是我的老師。在這里,除了學到工作中需要的知識和技術,還學到了認真細心的態度和責任感。對于我們年輕的一代,即使我們沒有像龔自珍那樣“我勸天公重抖擻”的能耐,也沒有毛主席“指點江山”的豪邁,但是,我們卻有著一顆熾熱的心,將救死扶傷、解決病痛為重大己任,為醫院的發展貢獻著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為一名來本單位不足一年的新人,我沒有資格談什么大理想,也沒有資格談什么發展,可是我卻和大家一樣,對醫院有著難言的真誠和熱愛。這里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領導就像是我們的父母,患者就像是我們的孩兒,我們享受著父母的教導和慈愛也心疼著孩兒的脆弱和哭鬧。無論才能、知識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熱情,則無異于紙上畫餅充饑,是無補于事的。所以為了這個大家庭,我們都需要燃燒自己的青春激情,來讓它繁榮昌盛下去。
對于地區發展,有句很貼切的話,就是:欲想富,先修路。這說明了如果想謀發展,就要找出優勢點,對于醫院,精湛醫術、人才培訓、技術引進、設備購置等對于患者選擇就醫固然重要,但是,交通便利、環境舒適、溝通貼切、看病優惠更成了現代人的擇醫標準。對于民營醫院的興起,拋開一切不論,他們五般的就醫環境和友善的服務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民營醫院有個現象就是將價格和服務分層次,有些人渴望的是就醫的優惠而有些人追求的是就醫的享受,這對于不同生活層次的人來說,未必不是一種選擇。記得有句格言說:“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于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對于我們醫院特診科的設立,我是支持也是期待的,這不代表我們將人分等次,而是要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才能更好的持續發展下去。
作為醫院工作者,這個不言休息不言苦不言累的環境里,辛酸是我們都能深切感受到的。三班倒的紊亂作息,催老了多少青春的面孔;搶救病人的日夜,折磨著多少健康的身心;手術臺上的堅持,消耗了多少難補的精力。而在這緊張的工作中,我們都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和慌亂,即使很多時候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可從不會在人前流淚。電視劇《醫者仁心》里無論是妹妹剛過世的心外專家,手術中也沒有半點的疏忽;又無論人人敬愛卻的不到愛人理解的護士長,工作也沒有帶半點的情緒。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卻不能和普通人一樣將情緒發泄,也正是這種精神,他們才成為人人愛戴的偶像。其實人的才華就如海綿的水,沒有外力的擠壓,它是絕對流不出來的,流出來后,海綿才能吸收新的源泉。每經歷一次痛苦,代表著我們收集著一滴的能力精華。為明天做準備的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付未來的方法。
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要為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作出更大貢獻。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何不辜負患者對我們的期望?這需要我們堅守醫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是堅持“敬佑生命、救死扶傷”。賈立群是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名譽主任,從醫近40年,接診患兒30多萬人次,確診疑難病患兒7萬多名。為了減少患兒等候時間,他多年顧不上吃午飯;他信守“24小時隨叫隨到”的承諾,挽救了無數危急重癥患兒的生命。他不忘初心,始終牢記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全心全意守護人民的健康,是中國千千萬萬醫務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二是堅持“醫道從德、術業求精”。“醫生功夫是患者之福,也是社會之福。”在莊仕華的手術紀錄中,上有104歲的老者,下至1歲的幼童,無論手術風險有多大,莊仕華總能在危急時刻化險為夷。46年來,莊仕華始終堅持苦練技術,把手術臺作為傳承和發揚雷鋒精神的“主陣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各族群眾的贊譽。精湛的醫術是攻克病魔堅守健康的前提保障。稱職的醫務工作者總是把敬業、精業、勤業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工作。
三是堅持“甘于奉獻、大愛無疆”。作為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有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更要有一心為民的情懷。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的吳孟超說:“我將用一生履行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的承諾。”他一直堅守承諾,把全心全意服務患者、服務群眾當做自己的人生追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醫療系統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力量,要全心全意為患者、為人民健康服務。我們需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在一線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提高解決醫療問題、處理復雜醫患矛盾的能力,努力在新時代繼續堅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