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國家設立的烈士紀念日,當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心得體會,方便大家學習。
今年國慶前夕的9月30日,我們迎來了第三個烈士紀念日。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撫今憶昔悠久的文化傳統, 乘著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果的東風,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力前行的時候,國家公布了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這不僅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與歡迎,為大力開展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臺,而且對全國紅色旅游的發展也將產生強有力的鼓舞作用。近年來,紅色旅游業方興未艾,隨著國家的財力增長,遍布全國的革命遺址和烈士紀念場所得到了較大范圍的整理和修繕,這為紅色旅游景區的建設擴容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而紅色旅游的持續發展,也使得凝聚在革命歷史遺址、烈士紀念設施間的中華英烈們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精神得到了最為有效、最為廣泛的傳揚,烈士們為之獻身的中華民族復興大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目前,我國共有烈士墓近百萬余座,烈士紀念堂館等設施近3萬余處,雖已頗具規模,但和許多革命遺址紀念館類的景區已建成全國知名紅色旅游目的地,深受大批旅游者歡迎的成熟情況相比,烈士紀念場所類的景區依據現有條件,能夠常年吸引來訪者、成功開展紅色旅游的還不夠多。很多烈士紀念場所只是在特殊節日和紀念日時段才會有較多的游人,全年其他的大部分時間內,訪客仍然比較稀少。我們應該以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為契機,努力研究如何將全國各地烈士紀念場所的建設維護和紅色旅游的發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烈士紀念設施的緬懷、教育功用,使其所展示的烈士風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借助紅色旅游的蓬勃發展,有如春風化雨般地深入人心,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今年國慶前夕的9月30日,我們迎來了烈士紀念日。回想起無數的英烈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我寶貴的生命,為新中國書寫了新的歷史。同樣書寫這些歷史的人我們不會也不能忘記。據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英勇犧牲。所以國家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作出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以此緬懷為祖國無限付出的先烈們。
2020年9月30日晚上,我們穿上了整齊衣裝共同緬懷先烈。沉重的氣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烈士紀念日的意義。多少烈士倒在了血泊里,帶著不屈的信念,不死的英魂與大地長眠。年輕的生命啊,僅僅在世界上只停留了二十幾年。是堅強的意志,是共產黨員的信仰,忠貞,讓他們置生死與天地間。歷史的名冊里有他們的名字,豐碑上篆刻著他們年輕的容顏。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英雄不必須是烈士,烈士必須是英雄。當我們抱怨時代的浮躁,嘆息人情的冷漠時,是否想到,無數先烈,威武不能挫其氣,利祿不能動其心是建造一個和平的國家。
他們沒有聽到新中國成立的禮炮聲,也沒有等來與母親歡聚的這一天。用年輕的生命換來了這方祥和的土地,這片和平鴿翱翔的藍天。保衛了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從日寇手里硬是奪回屬于自我的萬里河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他們,是他們用鮮血染紅了國旗,用生命換來了和平幸福的今日。江山記載著英雄們的事跡,江河吟詠烈士們不朽的詩篇。”
9月30日一早,我和爸爸媽媽早早地來到了南山烈士陵園,和晚報的老師小記者們一起,參加烈士陵園的掃墓活動。天空下著毛毛細雨,很像我們現在莊嚴肅穆的心情。
在那里,我們看到有很多人自發地前來掃墓,有幼兒園的.小朋友、大學的哥哥姐姐、解放軍叔叔們。在紀念碑前,擺著好多鮮花。我們集合后,先在一起親手制作了小白花,然后安靜整齊地等待著掃墓活動的開始。
活動由顧老師主持,我們先一起唱了國歌,顧老師向我們講述了紀念碑的故事,接著兩名小記者代表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我們全體默哀一分鐘。緊接著我代表小記者領誓了《中國小記者二十一世紀宣言》,然后我們輪流走上臺去,把我們手中的小白花輕輕地、莊嚴地放在紀念碑前,讓小白花帶去我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和感謝。
最后,我們還參觀了烈士紀念館,通過講解員阿姨的介紹,知道了我們綿陽更多英雄烈士們的英雄事跡。
活動結束時,天空突然放晴了,好像我們現在幸福、和平的生活。
通過這次活動,我知道了革命烈士們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綿陽的解放,為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不顧一切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生,要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更加努力地學習,就像小記者宣言中說的那樣:全面準備,振興中華。
我們創造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奇跡,一點一滴,有目共睹,中國突然躍至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鯉躍龍門,非一朝所能成就,其中酸甜苦辣,只有我們付出過艱辛的祖祖輩輩才知道成就來之不易;黨和國家帶領人民圓了一個又一個小康夢,在動蕩的年代那還好似天方夜譚,如今人民的生活越過越好,安居樂業,繁花似錦,爺爺輩兒的都說:“想當年,連鹽都吃不上......”。
2008年奧運會我們給世界的運動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世界人民都為之刮目相看,世界看到了我們的風采,可他們又曾真真了解過北京,甚至是全國各地人民為之做的努力與犧牲?所以,面對奧運會圓滿結束的那一刻,老百姓留下了真情的眼淚;汶川地震無情地帶走了無辜百姓的生命,可是面對天災,人民愈加團結,凝聚力也越來越高,這不過是一個小坎兒,國人定當堅韌挺過,我們堅信:天災無情,人間有愛;當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根深才會葉茂。這如今百姓安居樂業,燈紅酒綠的繁華生活,都來之不易,都是拿前人的奉獻與犧牲才換得,如今孩提那紅潤的臉頰上的泛起的動人的笑容,那從遠處便可辨識的如銀鈴般可人的笑聲,都是先烈的熱淚、熱血、熱心所換來的。我們在舉國歡慶國家誕生的同時,又怎能忘了之前先人們金戈鐵馬、葬身尸海而投身于保駕護國的英勇事跡?
人民英雄紀念上栩栩如生的浮雕,敘述著戰爭的無情,也記錄著希望的誕生: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虎門硝煙下,還有林則徐的至理名言流傳于今:“茍利國家生死以 豈能禍福趨避之?”一路而下,風雨飄搖,還記得解放戰爭前夕與勝利后的激動與喜悅。10月1日是國慶節,國家誕生之日;9月30日,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烈士紀念日,意義重大,不言而喻。連續兩天的紀念日,悲喜交加,這無時無刻都不在警醒著我們要牢記勿忘先烈、牢記歷史、前仆后繼、振興中華的重任。
是的,沒有根,就沒葉;沒有先烈,也就沒有我們。先烈已逝,可夢想依然在繼續。我們接過振興中華的接力棒,傳承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奮力前行。
有什么樣的精神,就有什么樣的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距離復興夢想從未如此之近,也更加需要精神的感召凝聚共識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抗戰精神,喚起我們對民族的使命與擔當,不斷激發13億人民對國家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先烈們舍生忘死的抗爭,生動詮釋了犧牲與奉獻的時代內涵,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豐厚的精神養分;
抗日戰爭以弱勝強的奇跡,昭示著歷史的必然,讓我們更加堅定和平發展的道路選擇, 以扎實的腳印丈量夢想的距離,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屬于國家民族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光明未來。
有什么樣的精神,就有什么樣的作為。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已然進入“啃硬骨頭”的發展關鍵期和風高浪急的改革深水區,尤其需要凝聚力量攻堅克難。放眼當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任重道遠,經濟轉型升級不啻于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放眼世界,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各種棘手問題層出不窮。中國必須有效妥善應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種種挑戰紛擾,進行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的必勝信念,始終是我們克服一切困難實現更大發展的關鍵所在。只要時刻保持那么一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擁有那么一股勇毅篤行的魄力和久久為功的韌勁,我們就一定能打贏新時期新形勢下改革發展的攻堅戰,在民族復興的路上走得堅定走得更遠。
“廿年老戰士,今有幾人存?新生千百萬,浩蕩慰英靈。”逝去的生命,鋪就通向勝利的道路;
留存的正氣,賡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在9月30日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帶著勝利的記憶再出發,從英雄的功勛里汲取前行的力量,用今天的發展成就告慰昨天的犧牲,讓復興的夢想升騰在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