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首先要發展經濟。但是發展經濟同時,更要重視環保工作。發展可持續性產業鏈條。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在農村,要做好生活垃圾、廚余垃圾處理工作。垃圾分類處理。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鄉村要振興,文化振興是內在靈魂。近年來,廣大鄉村物質上雖然富裕起來了,但精神上卻貧乏了。鄉村振興時應該注重精神文明建設。一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營造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二是要培育鄉賢文化,引領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三是要加強對鄉村文明戶的表彰,樹立榜樣,引導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在文化振興方面,我們鎮廣泛開展道德講堂,精心組織開展文明模范評選、最美家庭評選等工作,樹立楊媚、陳彪、丁廷菊等一批道德模范。開展文藝演出進鄉村,組建了吳家鎮草根樂隊,豐富老人生活,多次組織開展愛老敬老志愿活動。
鄉村要振興,生態振興是發展基礎。振興鄉村,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底線,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生態保護意識。二是要倡導綠色發展,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是生態化,追求可持續發展之路。三是要加強農村環境問題綜合整治,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完善農村地區基本生活設施。
吳家鎮扎實推進生態振興,全面開展污染源排查、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大力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努力改善農村環境。積極開展創森工作,大力植樹造林,把樹種在老百姓能享受到的地方。
鄉村要振興,組織振興是制度保障。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農村基層黨組織強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行不行,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好不好。要想實現組織振興,一是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黨支部在鄉村振興中的領導地位與主導地位。二是要壯大農村黨員隊伍,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如今,農村黨員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勢在必行。青年人在文化程度和接受新事物方面存在明顯優勢,農村黨支部在發展黨員時,應盡可能向年紀較輕、文化水平較高的積極分子傾斜,把年輕的優秀人才吸納進黨組織。三是要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撐,確保基層黨組織工作有力量、辦事有經費、活動有陣地。四是要關愛好在外務工的流動黨員,充分吸引事業有成的流動黨員回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國迅速掀起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熱潮。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到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
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代表團的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地處黃河之畔、黃海之濱、泰山腳下,山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農業大省、經濟大省、資源大省,山東在全國發展大局具有重要地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既是山東開創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的關鍵支撐,也是帶動全國”三農”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一篇需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的大文章,應時時按照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的立體標準來對照我們的工作,讓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落地生根。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揮毫運筆、布局謀篇,關鍵在于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關鍵在于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
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構筑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固支點。以習近平新時代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這些戰斗堡壘的作用,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篇大文章必能贏得人民群眾的好口碑,展現出新時代的風貌與氣魄。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黨紀法律范圍內主動破除制約鄉村發展的條條框框,為創新松綁、為發展撐腰。要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全方位反思以前在農村農業工作方面的不足和問題,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探討破除鄉村振興瓶頸的舉措,把討論活動變成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的過程,用討論的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要在全社會形成人人為鄉村振興想辦法,不為不作為找理由的濃厚氛圍,樹立為干事者擔當,為作為者負責的正確導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結合現場教學所去村莊,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這恰恰是我們工作的一大短板,我們的習慣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發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規的學習培訓和宣傳力度,提高執行者的業務素質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讀政策的能力,創造性地提出貫徹落實政策的細則或舉措,讓政策更接地氣,更服水土,而不是機械教條式的執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變成謀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據,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政策變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
三是資源上要激活。這里所說資源指政策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首先政策資源。五四村、魯家村、向陽村等已經全部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民承包地經營權全部流轉,股權化既保證了農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農民個體實際地塊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糾紛,很好地處理了農村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系,極大地釋放和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的規模化、集約經營。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一政策,我們還未用足用活。其次社會資源。鄉村振興不是一部門的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統籌整合使用政府資源、統籌調動社會民間力量,引導企業資本參與。參觀的鄉村,村級都設有統一戰線工作組,統籌調動鄉賢、名人等力量助力鄉村治理,這個做法真的不錯,值得借鑒。第三文化資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禮堂,都有講習所,都有文化長廊,都有農風家訓,都有村史館,都有農家書屋,都有老年公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處可見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興村、耕讀傳家的氛圍很濃。二是村級黨組織尊重人才、培養人才的眼光和遠見著實讓我們佩服,可以說照此下去,下一輪的發展引領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對文化資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極致。這次學習還有一個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館很多,湖筆博物館、桑基魚塘博物館、荻港村名人博物館等等。國級傳統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等都做到了極致。我們的傳統古村落、非遺等資源相當一部分在沉睡,未能發揮文化資源在促進經濟、教化鄉鄰、撫育文明風尚中應有的作用。
從這次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的調查活動中我認識到,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不僅要學好書本的理論,更重要的是能把書本上的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動腦的同時也要會動手。如果沒有了實踐,理論將會是一紙空文,無用武之地。如果沒有了實踐,我們所學的知識也就不會再有發展。因此我非常重視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因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檢驗和鞏固我所學的知識。
社會是一所能鍛煉人的綜合性大學,只有投身到社會中去,才能使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為今后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才能使我們學有所用,在實踐中成才,并有效的為社會服務,體現大學生的自身價值。而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就恰好給我們大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深入了解社會的良好機會,這也能讓我們運用所學知識技能,發揮聰明才智,為以后走上社會做好準備。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調查使我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尤其是我們學生,只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環節,往往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發揮的不很理想。通過實踐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就是緊密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水平。
通過實踐,原來理論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鞏固,原先理論上欠缺的在實踐環節中得到補償,加深了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社會實踐調查并不像我們最初想象的簡單,而是充滿了艱辛和挑戰的,但我們選擇了堅持。在短短的幾天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中,我有了前所未有的收獲,也有了許多深刻的感悟。
做完了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后,我更加了解到我們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問題,當然問題是多方面的,但我們還是能在我們自己身上找到一些不足。社會是日新月異的,所以機遇無處不在。因此我們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把握好機遇,不要好高騖遠錯失良機。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同社會、同國家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們應該時刻關心社會的最新動向,千萬不要兩耳不聞窗外事。只有緊跟社會的動向,了解社會現實,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這次假期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中,我抱著提高自己社會工作能力的目標,努力完成這次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同時也從調查活動中檢驗自己的工作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之重。一年前十九大,黨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描繪了美好藍圖,也為扶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勁動力。這一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理念落地、開局良好,農業豐產、農民增收、農村和諧,“三農”事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鄉村振興戰略為“三農”事業注入活力,為打贏扶貧攻堅戰提供強大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到全社會的穩定運行和民眾的“衣食”溫飽問題。在改革開放40后的今天,我們要堅持農業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堅定不移的實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和一并推進,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
推動農村全面進步,共建美麗和諧鄉村。“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國的改革是從農村發端,40年以前,我們通過農村
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40年后的今天,我們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來推動農村全面進步,共建美麗和諧鄉村,必將開啟“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壯麗圖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城市和農村都要發展,都要全面進步。一方面,我們要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建設農村美麗家園;另一方面,我們要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安定團結,讓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從提出、實施,再到廣大農村逐步落地生根,為促進農業全面升級、推動農村全面進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注入了強大動能,必將引領億萬農民共建美好生活。
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實踐活動有感作文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