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扶貧故事》的出版發行,有助于人們進一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戰略部署,鼓舞和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信心、頑強奮斗,奮力奪取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習近平扶貧故事》讀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習近平扶貧故事》,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全國發行。全書由67篇扶貧故事組成,按照時間先后順序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后在陜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至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沿著時間的脈絡,每一個故事都生動地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系民、憂民、為民、愛民的民生情懷,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是習近平總書記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必勝信念。愛民者,民愛之;為民者,民擁之。習近平總書記每次深入貧困地區,必然來到貧困群眾家中,掀鍋蓋、查飲水、看臺賬、問冷暖,見微知著、以小窺大,小賬本中蘊含著大民生,也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勤政愛民的責任擔當。
扶貧大業關系貧困群眾生活福祉,關系民族發展大計,關系人類反貧實踐探索,必須掛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從梁家河到正定縣,從浙江再到北京,無論在哪里,無論擔任什么職務,貧困群眾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最深的牽掛,脫貧攻堅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頭等大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時間之短、力度之大、定力之堅,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幫助這么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
“行百里者半九十,現在是最吃勁、最容易滑坡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跑偏的時候。”“要因地制宜研究實施‘四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習近平總書記的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讓我感想頗多。
學習《習近平扶貧故事》之后,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涌上心頭。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只剩不足兩年了,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到了最艱難的時候,但困難地區、困難群眾還為數不少,“最硬的骨頭”總是留在最后來啃,我們不僅要下大力氣、更要找準策略,把握“穩”的內涵,強化“進”的舉措,穩中求進,講方式方法因地制宜的幫助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走上富強美好的康莊大道。
行百里者半九十,脫貧攻堅工作決不是輕輕松松,脫貧工作越是走到最后攻堅階段越是重要,越是難做,越是感到肩上使命的沉重。我在做扶貧脫貧工作時就深刻感受到群眾強烈的脫貧致富的愿望,但總有無數條繩子在捆綁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群眾有強烈的脫貧愿望,有恒心有毅力有脫貧志氣,但過窄的生產產品銷售渠道讓農產品往往找不到銷售渠道。比如養蜂,產出蜂蜜,目前大部分貧困戶的蜂蜜由幫扶聯系人幫助售賣,提高貧困戶收入,但是當脫貧戶的兩年跟蹤期限到期之后呢?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貧困戶的收入必受影響,生活質量也將下降。
習近平總書記身懷蒼生,時刻惦記著群眾百姓,希望他們不愁吃穿,希望他們有良好的教育有住房保障。“但愿蒼生俱溫飽”,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作為一名紀檢干部,更要為脫貧事業獻計獻策,保駕護航,讓腐敗分子不敢動扶貧資金的“蛋糕”。
我國人口眾多,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范圍之廣,世所罕見,是人類歷的一次偉大任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可以知道,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以來,9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然而,也要看到,目前剩下的全部都是難中之難的貧困地區。因此,要啃好這批“硬骨頭”,打好脫貧攻堅的“收官戰”,就必須牢牢把握精準要義,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實現對點對人的扶貧脫貧。
越到最后時刻,越要響鼓重錘。現在是最關鍵的一年,凡重要的會議、時間節點,總書記都不忘對脫貧攻堅作出布局、指導,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們堅定信心,持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盡銳出戰、攻堅克難,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脫貧不但要看數量更注重質量。找準發展路子,聚焦貧困戶穩定脫貧,走出持續多彩為民路,創辦農家樂,鼓勵農村人進行農業種植、育苗圃,大力發展農村旅游文化體系,讓農村成為亮點,把農業和旅游兩手抓,實現兩者融會貫通的優勢,實現農民收入資金持續增長。
拒絕扶貧虛假信息,落實脫貧成果。扶貧干部們要腳踏實地,拒絕形式主義和官場腐敗之風,讓脫貧工作落實到實處,讓人民真切的感受到扶貧政策所帶來的美好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感。同時扶貧干部也要認識到,產業扶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但也不能放松,怎么樣把產業做好做實,要著力增強內生動力,實現脫貧摘帽不松勁的作風。
加大扶貧人才培養,讓教育深入貧困地區。鄉村教育一直是人民群眾心里掛念的事,要堅決加大農村支教人才的培養,大力出臺支教政策對相關人才進行支持,讓支教人才為發展和諧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盡一分力,關注留守兒童的培養,要把扶貧工作往深里做、往實里做。
“出水才見兩腿泥”。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扶真貧、真扶貧,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決不搞花拳繡腿,決不擺花架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詮釋了真正的扶貧工作應該怎樣去開展。
雖然我們絕大多數扶貧干部都能認識到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能夠真抓實干的去執行扶貧工作,但仍有個別地方個別干部對扶貧工作敷衍塞責,開展扶貧工作只重其表,應付了事,甚至對扶貧這項任務存在抵觸、抗拒心理,存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扶貧攻堅任務的“領頭雁”,扶貧干部應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做好扶貧攻堅的中堅力量。
首先要擺脫“應付式”的思想。有些干部把扶貧工作完全當成了應付上級領導的差事,做工作流于形式,抓不住重點甚至根本就是搞形式化、表面化,如“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一般。
其次要擺脫抵觸的心態。有的干部不愿吃苦,擔心受累,抱有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沒有真正把貧困群眾當成“一家人”,對待貧困戶不傷心,不用心,不盡心,因此對待扶貧工作也就不想干,不愿意干,不去干。
再次要摒除以權謀私的錯誤心理。有些扶貧干部覺得自己為了扶貧工作加班加點,忙里忙外,四處奔走,受苦又受累,應當給一些“辛苦費”,吃一點,喝一點,拿一點沒關系。更有甚者將扶貧資金挪為己用,完全當成了“自留地”。腐敗的現象也就隨之滋生。
最后要改正急于求成的錯誤態度。有些地方的扶貧干部急于求成果,出成績,盲目跟風,沒有深入研討本地資源,貧困情況就亂開方,瞎吃藥。不但不能為脫貧增添助力,有時候甚至適得其反,給貧困群眾幫倒忙,影響脫貧攻堅的進度。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正確的思想,端正的態度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證。扶貧工作是關系萬千民眾的大事,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打贏脫貧這場硬仗。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中提到要把群眾受益擺在突出位置,從產業扶持、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等方面出臺政策,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2020年是我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年。在我們滿心期待采摘勝利果實的關鍵時刻,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無疑給了我們沉重的一擊。即便有疫情的影響,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也不會動搖。畢竟,過去幾年,我們已經推動幾千萬人脫離貧困線,創下了人道主義和經濟發展的奇跡。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對新冠疫情的指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千方百計鞏固好扶貧攻堅成果,將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兜好民生底線。
抓住牢靠的農業“基本盤”,奠定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實物質基礎。我國農業長期以來的實力與韌性打下良好的抗疫基礎,疫情形勢越是復雜,給脫貧攻堅增加越高的難度,越是要重視農業,直面挑戰,抓好糧食,確保糧食生產,發展產業經濟,穩定物價。在中央關于疫情防控的部署中,、抓好農業生產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菜籃子”“米袋子”“穩產保供”“春耕備耕”被反復強調。面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和肆虐,一些國家開始限制糧食出口,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近年來,我國持續強農惠農富農,糧食連年豐收,庫存豐足,供給穩定,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這場疫情防控中,我國人民生活得到保障,使得我們擁有持久的戰略定力、寬廣的回旋余地,更好地戰勝一系列風險挑戰,使我國發展更深厚、更穩定。
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農業筑牢了獲取疫情防控勝利基礎的“壓艙石”,但從非洲蝗災危害到水旱自然災害再到國際糧價波動,無一不在說明,農業仍處于弱勢產業。“三農”向好,穩住農業“基本盤”,下好“三農”先手棋,才能做活國家大棋局。
在疫情這個特殊情況下,我們還需要將疫情防控常態化,形成常態化防控機制,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止疫情新燃點。在此基礎上,強化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扶貧,壓實基層黨組織和干部的幫扶責任,及時跟進情況,推動產業項目進程,干部主動適應新形勢新環境,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利用“互聯網+”直播帶貨,身體力行幫助群眾脫貧致富開辟新道路,推廣產業商品,打造特色品牌。天下之事,必作于細。貧困地區群眾往往面臨著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等諸多困境和挑戰。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要求群策群力,精準施策,把政策落到地方最基層一線,把工作做到各村各戶,落到實處。
今年以來, 我們更沒理由推遲全面脫貧的時間表。更加重要的是,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各級政府必須慎終如始,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產業培育、就業保障、收入提升方面下更大力氣,真正做到守牢農業“基本盤”,實現致富“加速度”,打造農村“新環境”。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往前。疫情動搖不了中國脫貧致富的決心,扭轉不了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趨勢,改變不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