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大課堂第十五課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講座為主要學習內容,重點強調了充分認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重要意義,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燈塔大課堂第十五課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作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教職工,必須切實強化制度意識,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在制度執行上走在前、作表率;要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學習宣傳教育,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越性,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把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與工作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開展工作,為實現“四個建成”的目標努力奮斗。
“要以五中全會精神指導做好教學科研工作。”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龔維斌表示,首先要全面系統地、聯系實際地學習,更要結合部門工作和專業特點突出重點地、深入細致地學習,深刻領會五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并以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做好教學科研和部門各項工作。一是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二是深刻把握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內在邏輯。三是深入學習領會研究宣傳好五中全會的精神。教學科研工作要以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其中的新思想、新論斷,做好五中全會精神進科研、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工作。
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建飛認為,國際關系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五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推進國際關系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當今的中國已經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作為國際體系建設者的身份更加凸顯,整理,而且責無旁貸。如何扮演好新的角色,發揮好國際體系建設者的作用,這是中國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回避不了的問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新時代中國給出的答案。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也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國際合作部主任董青認為,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一定要更加自信地堅持黨校姓黨原則,更加充分地挖掘對外開放辦學的重要價值,更加理直氣壯地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和中國故事。要統籌好國外政要接待、對外學術交流、對外傳播平臺、國際組織、涉外培訓等形式和渠道,積極主動對外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備受國內外關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落下帷幕。會議公報自然最引人關注,“七大看點”“十大利好”的政策解讀散布在網絡。諸如“全面放開二孩”“免除困難學生高中學雜費”“上漲技術工人工資”“大病保險全覆蓋”“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下個五年,看得見的實惠足以說明未來貫穿著共享發展、人民獲得的理念。
每次中央全會都定義著未來之路,而如何更好發展始終如一。自十九大以來,三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改變革新各個領域內不符合發展規律的制度之錮,老百姓得到的是切身便利;四中全會確立了全面依法治國,為深化改革護航,也為老百姓的安定幸福護航;五中全會以制定“十三五”規劃為支點,開啟日后五年發展路,面向百年復興夢。
政策紅利,既釋放著發展的成果,又普惠著大多數人。三十多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臨著巨大挑戰,但是發展一方面需要改革破除前行中的藩籬,另一方面也需要改革釋放紅利、惠及百姓。正如有網友評價,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這是“孩子們真正的福音”;實施全面參保計劃,人們期待著“社保制度如能完善實施,很多社會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縮小收入差距,老百姓希望公平“看得見摸得著”。顯然,民生是最大的關切,民生紅利中寄托了老百姓滿懷的期待。
有人統計,五中全會的公報,“發展”一詞共出現了90多次,而在不足6000字的篇幅里,闡述和部署五大發展理念就達3100多字,可見其分量之重,不容小覷。共享發展之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更有特殊含義。畢竟,中國已經進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怎么實現全民的全面小康、怎么做到“一個都不能少”、怎么激發“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能動性,在未來五年內、甚至邁向“第一個百年目標”過程中,至關重要。
一要以身作則當表率。“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領導干部是制度執行的風向標,只有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和以身作則地學習、尊重、執行和維護制度,全黨全社會才會形成制度先行的良好氛圍,使制度暢行無阻并推動治理現代化。
二要真學真信當信仰。自覺尊崇,意味著內心深處的深刻認同。只有發自內心的認同、至真至誠的信仰,制度才能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行為習慣。嚴格執行,意味著在制度執行上不做選擇、不搞變通、不打折扣。堅決維護,就要敢于同違反制度、破壞制度的行為作斗爭,在涉及制度層面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能有絲毫含糊。要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越性,堅定制度自信。有著堅定的制度自信,才有高度的執行自覺。70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制度優勢。面對這一具有深厚歷史底蘊、豐富實踐成果和巨大生命力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最有理由自信。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堅定“四個自信”,從內心深處敬畏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形成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想問題、作決策、抓落實都自覺對標對表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確保不出偏差。
三要堅決執行當遵循。公報指出,推動廣大干部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開展工作,提高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各項工作能力和水平。制度執行最終靠人。廣大干部要不斷增強制度意識,尊崇制度、重視制度,領會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內容,提高執行制度的本領,在制度的軌道上推進各項事業。提高制度執行力,還要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如果監督問責不嚴,制度執行和不執行一個樣,執行得好和執行得不好一個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破窗效應”。只有嚴肅責任追究,強化監督檢查,才能確保制度剛性約束。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紀檢監察機關責無旁貸。要立足職能職責,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構建全覆蓋的制度執行監督機制,用監督督促執行,用監督檢查執行效果,強化制度執行力,保障國家治理各項決策部署、政策措施貫徹落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切實得以堅持鞏固,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事關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和國家統一,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事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須以高度的理論自覺,發揚斗爭精神,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但是,究竟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什么關系,這幾個問題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實際上,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列寧就曾說過,“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也就是馬克思主義”。鄧小平也說過:“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產主義。我們過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因為有這個信念,有這個理想。我們有理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所以我們才能取得勝利。革命勝利以后搞建設,我們也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作為共產黨人的信仰,承載著人類解放的偉大理想和崇高價值追求,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但是,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僅僅停留于理想主義的理論批判,而是要訴諸改造世界的革命實踐和歷史運動。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那里,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始終是不可分離的,正是在不斷變革現存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不斷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不斷實現。共產主義運動就是共產黨人通過不斷的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不斷地變革著現存的社會制度、社會狀態和人類生存狀態,從而促進人類解放的歷史實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緊緊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黨和國家制度建設的總體目標、戰略重點、工作機制和推進方式,必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應急管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大局。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既是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應有之義,更是我們當前首要政治任務,必須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找準應急管理工作的定位,聚焦關鍵領域、重點問題,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要緊緊圍繞五中全會確定的總體目標,發揮長期以來形成的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全國一盤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等體制機制優勢,不斷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法治體系、行政體制、治理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構建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應急管理體系,努力防范化解安全生產和各類自然災害的重大風險,為社會經濟健康平穩發展保駕護航。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立足應急管理工作崗位,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