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8日,張伯禮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在得知這個消息以后,他第一時間填了一首詞——《清平樂·人民才英雄》。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時代楷模張伯禮抗疫先進事跡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2020年5月16日,央視《開講啦》欄目復播的第一期,特別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通過云錄制的方式講述武漢抗疫故事。此前,5月12日,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主辦天津市大中小學“抗疫第一課”專題報告會,邀請張伯禮院士通過網絡直播方式主講。張伯禮以《眾志成城、科學防治,在抗疫斗爭中彰顯民族自信心》為題,為天津市全市160余萬大中小學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抗疫思政課。
張伯禮兩次出鏡均引起社會熱烈反響,向師生們傳遞了科學報國的正能量,堅定了觀看者科技強國的信心,展現了院士擔當作為的風采,弘揚了科學精神。在兩次講述中,張伯禮結合親身經歷,動情回顧了在武漢戰疫一線的救治歷程,介紹了中醫抗疫歷史、如何科學抗疫、最新抗疫研究進展等方面,分享了對此次抗疫的思考與感悟,生動呈現了臨危不懼、最美逆行的畫面,在小切口中展現大視野,在小事件中體現大情懷。
張伯禮是第一批馳援武漢的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在武漢總共駐守了82天。由他掛帥的江夏方艙醫院從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26天的時間里總共收治了564個患者。截止到休艙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病人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這充分證明了他運用中醫藥科學救治的成效,彰顯了攻艱克難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003年曾與“非典”交鋒、此次已年逾古稀的張伯禮再次身披戰袍出征前線,一方面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病人救治,另一方面日思夜想深入研究新冠疫情診療策略,由于連軸奮戰而引起舊疾膽囊炎復發,不得不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對此他卻以詩抒懷:“抗疫戰猶酣,身恙保守難,肝膽相照真,割膽留決斷?!睆埐Y說:“這回我把膽留在了武漢,更加與武漢市民肝膽相照了!”這充分體現了他仁心大愛的無私奉獻精神。
回顧這兩個多月的經歷,張伯禮講到:“人民給了我很多榮譽,其實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們的人民!”他表示,“一個人不管知識怎么樣,學術怎么樣,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人民,熱愛自己的文化,這是基礎,這是做人之本?!边@充分詮釋了他心系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兩月敢忘江城苦,十萬白甲鏊戰茫?!闭劦皆谖錆h82天最大的感觸,張伯禮說:“是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的場景,特殊的任務,特殊的感悟,值得一生去記憶。”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這個時代需要我們積極踐行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讓我們向勇攀高峰、大愛忘我、為國分憂的張伯禮院士致敬和點贊!
自抗疫人民戰爭打響,這位中醫大家挺身最前線,老當益壯、當仁不讓,以“中藥漫灌”的理念,科學救治新冠疫情患者,詮釋了阻擊疫情關鍵時刻一個中醫藥科學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仁心大愛,不愧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年逾古稀的張伯禮院士,從天津來到湖北,以科學報國的精神,充分發揚中醫藥特長,在疫情阻擊戰中指導建起一家以中醫藥綜合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率領由來自天津等地中醫醫療團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書寫了挑戰和抗擊新冠疫情的故事,為新冠病毒患者解除病痛,為阻擊疫情蔓延爭取了主動和時間,充分展示了中醫藥的科學魅力,印證了中西醫結合在抗擊疫情中的功力和成效。
張伯禮院士身患膽石癥,在抗疫斗爭前線微創切除膽囊,成為“無膽英雄”,他不曾從抗疫火線退下,而是毅然堅守,而且他的兒子、天津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執行院長張磊帶領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也來到武漢,父子在一線紅區共同抗擊疫魔,如此情節,多么感人!
張伯禮院士是一位英勇無畏、敢于擔當、忘我工作的抗疫英雄,一位白衣天使的代表,一位老共產黨員的代表,一位天津人的代表。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必將激勵我們把抗疫斗爭進行到底,奪取最后的勝利。
張伯禮院士離漢前寫詩告別
4月16日,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凱旋,離開了他苦戰82天的武漢。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導防疫的張伯禮院士接到國家疫情防控指導組電話,要求當晚到武漢。72歲的張伯禮不懼危險,來到武漢。
1月27日開始,張伯禮院士深入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社區,給病人會診,調查疫情,制定中醫治療方案、研究中藥治療新冠疫情的處方。
創建武漢首個中醫方艙醫院推動中醫治療新冠疫情
2月12日,張伯禮院士率領209名中醫“國家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該“中醫國家隊”由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陜西五省市三甲醫院專家組成。隨隊進駐的還有中央指導組中醫藥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
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江夏中醫方艙醫院運行26天總計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其他休艙轉診他院。
據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副院長熊侃介紹,張院士作為總顧問,帶領劉清泉院長及五省市400多中醫專家,奮戰在江夏中醫方艙醫院。他親自穿上防護服,走進隔離區查房,為每一位患者拿脈、查看舌苔,了解病情。一個上午出來,防護服早已汗的透濕。
晚上,張伯禮院士又召集五省市幾名知名中醫專家會診,在張伯禮院士的指導下,制定了江夏中醫方艙醫院一號方、二號方。后期,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方”。
據張伯禮院士自己介紹江夏方艙醫院有564個患者(輕癥71%,普通型29%),五個中醫醫療隊(中醫國家隊)整建制接管?;颊叱缘闹饕侵兴?,除了吃中藥還要打太極、練八段錦、做按摩、做敷帖,做針灸,中醫療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艙”,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這表明用中藥完全可以達到治療輕型、普通型新冠疫情的目的,其療效主要體現在縮短痊愈的時間、降低轉成重癥的比例?;颊哂玫乃?,主要是宣肺敗毒、淸肺排毒湯,再就是少數配方顆粒(中成藥)。像密切接觸的、發熱的、留觀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藥,如金花清感顆粒、蓮花清瘟膠囊。針劑則用血必凈。
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副院長熊侃說“張院長親自帶領一支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在他的全程、深入推動下,此次新冠疫情救治中,中醫對疫情介入的深度、廣度、力度史無前例的”。
張伯禮院士動情地說,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僅僅是做了一名醫生應該做的事情,黨和國家給予了我這么崇高的榮譽,盛名難副!抗擊疫情,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時期,醫務工作者能夠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高度評價和熱情關懷,令我激動萬分,感動不已,努力、再努力,為防控好秋冬疫情貢獻力量!為健康中國建設再接再厲!
古稀之年,臨危受命。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1月27日,張伯禮院士作為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從渤海之濱趕赴江城武漢。這是一次肩負使命的出征。17年前,在抗擊非典前線,他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荊斬棘。
到達武漢后,張伯禮院士提出,“對集中隔離的疑似、發熱等患者實行中醫治療?!蓖ㄟ^嚴格隔離、普遍服用中藥,集中隔離的很多發熱、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轉,四種人中確診病例大幅減少。2月初,張伯禮院士、劉清泉教授寫下請戰書,提出中藥進方艙、中醫包方艙,申請籌建以中醫藥綜合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經中央指導組批準,張伯禮院士作為名譽院長,率領由來自天津、江蘇、湖南、河南、陜西等地中醫醫療團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江夏方艙醫院。自2月12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收治564名新冠疫情患者,無一例轉為重癥,無一例復陽。
經驗推廣到其他方艙醫院,中藥使用率超過90%,也取得轉重率2%—5%的較好療效。那段時間,張伯禮要完善醫院、指導臨床、察看患者,還要負責擬方、巡查定點醫院等。長時間不分晝夜的高強度工作,張伯禮病倒了。2月16日夜,張伯禮膽囊炎發作,結石嵌頓在膽管里,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的領導強令他住院治療。2月19日凌晨,張伯禮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為了不動搖軍心,也不讓家人擔心,他讓醫院不用征求家屬意見,自己簽手術同意書。手術后一兩天,張伯禮便在病房里開始了工作。手術后不幾天,他實在放不下工作,再次進入了一線繼續戰斗。
8月8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師報》社聯合主辦的“健康中國中西合璧——后疫情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論壇”線上召開。張伯禮院士在會上發表主題報告分享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的貢獻。
“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都看到了?!?/p>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機場報道,雖然對當時的武漢疫情還是一種茫然未知的狀態,但張伯禮院士心中相信會戰勝疫情。
他表示,中醫抗疫有3000多年的歷史,有記載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總結了很多經驗在書上,研制了很多藥在書上?!拔覀兩锨熬€前,知識在腦子里?!蔽麽t關注病毒,中醫關注證候、辨證論治。
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中醫專家很快確定了疫病的發病機理,寒、濕、毒三者結合為病,據此篩選總結了能夠充分體現中醫藥療效優勢的“三藥三方(三藥:血必凈注射液、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并廣泛應用,惠及患者,造福社會。
初到武漢,張伯禮院士發現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里人滿為患,形成了最佳傳染環境。后來他便提出提出必須將發熱的、留觀的、密接的、疑似的“四類”人員隔離開來,并對這四類人采取“中藥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這是他們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醫管理為主的方艙醫院。集中管理,分類救治,充分利用資源。在方艙里,他們提出提出服務、撫慰第一,治療第二,采用醫綜合治療方法。當時方艙醫院比較冷,他們鼓勵患者練八段錦、太極拳,讓患者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溫暖。當時這家中醫方艙醫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無一例轉陽或轉重癥,大大地降低了輕癥轉為重癥的比例。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抗擊新冠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也充分肯定了中醫藥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張伯禮院士總結道,世紀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類重大死亡,重創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劇了百年之大變革的不穩定性,令世界動蕩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價值觀,更考了綜合國力?!敖窈螅覀儜偨Y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救治體系,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奪取抗疫最后的勝利。中醫藥還需再接再厲,再筑輝煌。
我想,這個春節大家一定過得“憋得慌”,估計連平時最喜歡宅在家里的同學都有點呆不住了。原本是闔家團圓、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破壞了,我們不能出門游玩,不能走親訪友,不能外出聚餐,只能安守家中,為抗擊疫情盡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在這里,我想和所有同學老師說一聲“謝謝”,謝謝你們保護好了自己。新聞每天更新的疫情報告,變化的不只是數據,是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每一個人背后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家庭,這些數字的跳動牽動著我們所有人的心。我相信南外高中的學子們一定心系前線,情關家國。同時也有不少同學為奮戰在疫情前線的人員焦灼憂心卻深感無能為力,幫不上什么忙。請大家不要認為自己是普通學子,沒辦法為當下的戰“疫”有所貢獻。國家有難的時候,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貢獻。你們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了身邊的人,保護了一線的醫生和護士,謝謝你們。
目前,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形勢仍然嚴峻。請同學們和家人一起做好疫情防護工作,非緊急情況避免外出,盡量不去人員密集的場所,不參與人員聚集性活動,規律生活,健康作息。此刻,我們呆得有點煩悶焦躁的家,是很多前線人員想回而不能回的家。在這個牽動著所有國人心的春天里,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同時,這場疫情,也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唯有正視這樣的經歷,在困境中汲取教訓成長,才不辜負這樣一場代價沉痛的歷練。面對這場不期而至的“人生大課”,我有一些思索想和同學們分享。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相信這次加長版的寒假給大家帶來了別樣的感受,很多人從未像現在這樣真切地感受到我們不僅僅是以個人的身份生活,而是與所處的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同學們都是“非典”前后出生的,這是你們有記憶以來第一次面對全國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
透過新聞,我們看到一張張布滿勒痕的臉、一把把為避免交叉感染而剪了的發辮,一雙雙被消毒液侵蝕開裂的手、一個個蜷縮在地上暫得休息的身影,年輕醫護人員他們心無旁騖,凝視自己的戰場;
我們看到84歲的鐘南山臨危受命逆行而上,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癥仍沖在前線與時間賽跑挽救生命,70多歲的李蘭娟院士每天只睡3小時,帶領團隊為研制特效藥品而耿耿不寐;
我們看到堅守陣地做著深入報道,不斷披露疫情最新進展的新聞人;我們看到了為建醫院、為制口罩日夜趕工的工人,看到了協調有度、保障支援的社會各界組織……
這些逆行的背影,他們挺身而出不是為了當什么英雄。他們扶危渡厄,是守土盡責。2003年非典爆發,全世界守護著80后、90后。17年過去了,換成80后、90后來守護這個世界。我們看到當年坐在課堂讀書的孩子如今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替更多人負重前行。
我希望同學們牢記,時代的重任終有一天將要交由你們肩負。數年以后,當你們活躍在祖國的各行各業,我和所有老師期待能看到你的良知和專業。當你們有一天近距離接觸到這個社會最真實的傷口時,希望你有治愈它的決心和力量。而在歷史的挑戰移交到你們肩上之前,埋首蓄力,練就過硬本領就是同學們現階段的擔當方式。學校會竭盡所能讓同學們在南外高中的三年里,儲蓄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去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