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并非《易經》,由《易經》和《易傳》組成。《易經》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為伏羲八卦為始那時并沒有文字所以八卦。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易經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易經》在開篇,就標注,學此書,需要心正不邪方可利用。其中內含就包括此書破了天地奧秘,是大智慧的書,不可用在不義之事上面。粗略讀之,也確實。倉頡造字,讓人通曉萬物,其中的字固然各有其意,深藏天機,然而《易經》用其字,更是系統性地破了宇宙萬物的奧秘,涉及了天地人的繁衍生息和興衰交替。
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太極八卦,前世今生。可以推演,不能改變,重在修行,應當:以善為根本,以道為理念,以德為行動,以信為前提。
縱觀世界各地,每當發生某種災難性事件,都是缺失了其中的某些因素所導致的結果。譬如,政府若無道,自然喪失了善,也無從談德,言而無信導致公信力極差;由此,民眾自然要遭殃。同樣的理念,又譬如,民眾若無道,便喪失了善,也無從談德,言而無信導致橫行無忌的只有謊言;由此,整個社會要遭殃。
再次回歸到主題中。五行相生相克,代表世間萬物,既能繁衍,又有天敵,才能世代交替,周而復始,無窮無盡。雖說此是天理循環,但是,人在觸類旁通之時,學會避其害而用其利,自然是對自己有益的。當然,對于此種前瞻性的預言,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重在修行,有助于逢兇化吉,而若真是天命,則不可違。
說完五行說陰陽。陰陽代表雌雄,無雌或無雄,則不生;因此,兩者需要平衡,延伸開來,天地萬物,皆是這個道理。而所謂物極必反,除了說明循環往復不可阻擋之外,再有就是強調需要平衡。所以,舉例而言,現在的華夏,男多女少,正是當初的重男輕女和計劃生育相疊加的必然結果。正所謂,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就是這樣的意思。
而太極八卦,則用形式涵蓋了這些內容,具體化,讓后人可以在推演中知曉前世今生,來自何處,將去何方?
最后才是神學,表明在解析和洞察其中奧秘之時,頭上三尺還有更高層次的神明在主導,不可為非作歹!
另外,我學了半天的占卜推算法,當然是不好在這里仔細說明的,權當是一種參考性質的娛樂吧!
關于易經我是早有耳聞, 可惜一直沒有時間去拜讀這部偉大的著 作,終于在研究生階段,我有幸選了一門關于易經的選修課,通過對 課程的學習,讓我對易經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學校該門課程之前,我一直認為易經是一門關于占卜的學問。 甚至經常看見大街小巷上打著易經的旗號為大家算命時候, 我一度認為易經不過是古代人的一種愚昧無知的表現, 由于他們無法解釋科學 現象,所以就發明了易經來解釋自然萬物,甚至將易經等同于封建迷 信。然而通過課程學習,我深深的認識到我原來的看法是片面的,易 經并不完全是命理學說,也不是完全是用來占卜、算命的,在需要問 吉問兇的時候,人們才會真正重視易經,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易 經的作用表現為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易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基礎, 可以說,我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論出發點都是易經,比如,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無論是孔孟之說,老莊之道,還是孫子等 兵法家,他們思想的理論基礎都是易經,孔子曾說“不學易,無以知” 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說,在他的道德經中,通常都是易經的成分,如 “大圓若缺”等語言,幾乎就是易經的本質精華之所在;其次,易經是 人們修身養性蘊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經中的許多語言是 相當富有深刻含義的,是非常發人深省的,比如,易經乾卦,象曰“天 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識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不休,君 子應該象天道一樣,自我堅強,不斷地追求進步,通過不停止不休息 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養;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為學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無如日經 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剛健中正地前進,雖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 天一樣警惕自己,就不會有過失了。第三,易經告訴了我們科學的思 維方法,即唯物辯證法,如其“近取諸身,遠取諸身”,既是易經的來 源的解秘,同時,不也是告訴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嗎?即觀察事物要用 聯系的觀點,從自我出發,聯系身邊的事物,做到周詳。實際上, 《易 經》的作用何其大也,舉不勝舉。
變易,簡易,不易,是《易經》的三個原則,也是一個人修行領悟的次第。
變易的意思是說,這世界是變化運動的,要用變化的眼光看問題。用佛家的話講,就是無常。瞬息萬變,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變化。我們要去捕捉這種變化運動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信息量太大了。人力有窮時,我們沒辦法同時處理這么多信息。
人面對這樣不確定的世界,該怎么辦呢?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因為有太多事情已經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了。
變易之后是簡易,意思是說,事物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易”字,上“日”下“月”,日是陽,月是陰,是謂陰陽;日月是時間的刻度,是講四時變化。陰陽,便是宇宙萬物最底層的代碼。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由陰陽構成的。所以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做人做事,就要掌握一般規律,普遍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夠綱舉目張,穩扎穩打。懂得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前什么是后,懂得事物變化運動的一般規則,再把這些規則運用到實踐當中去。
不易是說的道。大道本源是不變的。這個世界有一個終極的東西,是絕對存在的,是真理。真理是一,不是二,是謂不二法門。人的追求,就是把相對的自我與絕對的道合二為一,是謂天人合一、梵我同一。同一了,就不分彼此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大道易簡,知易行難。要在變中看到不變,以不變應萬變。
《易經》分上下兩經,上經以乾、坤兩卦為其總綱領,為天地萬物之父母,定天道,辯陰陽,明次序,分四時;下經以咸、恒兩卦開篇,為人類萬事生衍之基,定人倫,調陰陽,修身,齊家,安天下。《易經》64卦相連相扣,相依相輔,每卦有名、有象、有辭,有陰陽、有上下、有內外、有時序,有相鄰相對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咸卦為全卦31卦,為下經首卦,為人類生衍之本,為人倫綱常之基,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為此,我在此就其對咸卦理解之淺顯道理與諸位分享,誠然誠惶誠恐,所言有誤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咸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應,然在此我僅言男女。咸為山上有澤之象,陽剛處于陰柔之下,陽下就陰,柔上協剛,以孚天地氤氳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為否卦,成語否極泰來即由此而來。此卦有物象寓人倫,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應相合。天地相合萬物生,男女相合萬事寧。山即艮,澤即兌。山上有澤,即兌上艮下,兌為悅,為說,艮為止,為定。下止上悅便不乖于情,不背于性。及男女交往過程中,女悅男止,止于性,悅于情;女動男定,動于感,定于禮,故而稱為咸。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貧疾,人之大惡所存,皆性情也。情出于性,發于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復歸安寧,性情乃一動一定之間而已。咸,為無心之感,即你情我愿,無心即無私心奸心,感為互感互通互應。此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為咸之德——發乎情而止于禮也。
咸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據下經首卦——咸卦之意,將其《詩經·關雎》置其首篇,即為此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男求女之亟。《詩經·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謂感,及同類相求,同聲相應也。花之榮榮,鳥之啁啾,蟲之唧唧,燕語呢喃,即各求其類,各求同聲也。正如詩所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針對《易經.季傳》(引自劉毅宏的《三字經講記》)的這一段文字,我對這段關于八卦的內容畫了如下一張表格,不知道古人的河圖洛書是怎么回事,權當數字游戲,大家共享。
《易經.季傳》中講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行變化而成鬼神也。”
注解:我們一般都把五行當中的“行”念成xing(第二聲)。我們知道它是個多音字,最常用的還有個行hang(第二聲),在這里,不妨把它理解成行來作圖。會發現一切都不可思議地便于理解。此文以下的“行”字都念作hang(第二聲)。
那么首先是這十個數分別兩個兩個一組,共五行。分為天和地兩列。“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的意思是“13579”在為天的這一列。剩下的偶數“246810”則應該在地字那一列。這樣天數有五個數字,地數也有五個數字。“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意思是每一列的五個數相加都有一個值。接下來作者解釋了這些值分別是多少: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就是天數的數字相加就等于25,地數的數字相加就等于30。和在一起算是55(這是“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的意思)。
那么這些數字的具體位置怎么定呢。別急,文章還有另一段話。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這就是這些數字應該的位置。
“天一生水”不妨理解為,天字下,1對應的位置應該是水。“地六成之”地字下,6對應的位置和它相輔相成。這也應證了“陰陽相合”,輔佐生成的說法。為了便于理解,筆者把“某某生某某”的數字用紅色標記出來,以便于觀察。
其余的都這樣類推理解,把數字填入相應的框即可。
另外還有一個觀點也很重要。“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對照一下我們繪制的表格,確實天下都是陽數,地下都是陰數。而且文中還講到每行分陰陽,分別是陽五行,陰五行。我們的表格是都具備的。說得更直白一點,所謂的 “陽五行”就是由“1”這些陽數組成的行。“陰五行”則是由“2”這些陰數組成的行。只是這里比較特殊,每個陽行或陰行的內容只有一個數字而已。
至于怎么用這張表格來推衍其他的卦象,筆者還未真正接觸《周易》,暫時先討論到此。如有后續發現,希望能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