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一部先秦古籍,它主要記述了古代的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方面的內容,也包括了一些古代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山海經讀書心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吾生為愛志怪之人,今得《山海經》一卷,大喜過望。乃手不釋卷,細細品之。“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未幾,便神游其中。現邀君與余同游,如有靈犀,幸甚至哉。
先游山之經
神游第一站自然是大名鼎鼎的“五岳”。西岳華山,乃“五岳”最高;南岳衡山,“五岳”風景最美的;北岳恒山,最為奇絕;中岳嵩山,因有“少林寺”,所以是“五岳”中最神秘的;東岳泰山,“五岳”之首,自然是需要細細游之。稱頌泰山之言,先有孔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后有杜甫詩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怪不得古代帝王祭拜天地都在泰山。五岳之行,吾深感華夏之博大,山川之雄奇秀美,為生為中華之兒女而深感自豪。
再游海之經
第二站領略海、內外國家的奇風異俗,怪異事物,與一些上古時期的神奇故事。有婦孺皆知、老嫗能解的夸父逐日、女媧造人;有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無腸國,大人國;也有感天動地的比翼鳥、神女峰,祝融取火,真的饒有趣味。吾尤喜《山海經》之刑天,刑天這個人的名和此故事非常貼切。他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勇士,經常一手拿一面巨大無比的盾牌,一手拿一把鋒利無比的大斧。之后因為炎帝打敗了,刑天氣得怒目圓睜,一路殺到黃帝面前,和皇帝拼得你死我活。結果卻被砍了頭,但他沒死,用乳頭當眼睛,用肚臍當嘴巴,戰斗不止,直到趕走黃帝為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就是真正的勇士。
后游大荒經
大荒之中最神秘的就是十巫,十巫乃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十名巫師,善醫藥及占卜,分別為: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雖這些名頭已然離我們遠去,但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卻還能看到很多相關的延伸。說起“巫蠱之術”,相信很多人會聽之悚然。但這也是古人自保之術,所以不可一概否之。
吾神游《山海經》,感受此經不僅僅描述地理,更有引人入勝的文學知識。直感嘆中國古代人民的想象力實在是太豐富,那么多座奇形怪狀之仙山,那么多位能力獨特之神人,那么多頭形形色色的神獸集于一書之內,天南海北,包羅萬象,堪稱我國古籍中蘊珍藏英之最者。故推薦此書,與大家共勉之。
史蓓蓓老師點評:《山海經》——遠古時代的一部奇書,如何閱讀之?小作者用神游的方式告訴讀者,此經為三部分:山、海、大荒。神游其中,將最深見聞娓娓道來,加以自己特有的感受。一番游歷,一份收獲。讀過以后才知道所有的神,都是自然有關,所以小作者最后才感嘆《山海經》是對自然的敬畏,才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奇思妙想是如此引人入勝。
山海經》全書現存211318篇,據說原共526122篇約 32650 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41025篇、大荒1653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 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4 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后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后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藏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于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價值參考。
暑假里,我讀了很多書,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海經》了。
提到《山海經》,肯定有很多人會想:哎?這書名好熟悉啊。可是就是不知道是啥。剛開始我也有這種感覺,不過讀了以后就明白了。
《山海經》包含了地理、歷史、神話、宗教、民族、植物、動物、礦產、醫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書。書中記載的生物幾乎是世上沒有的,但也有一些是和動物很像的。比如“閭”像羊,“黽”像青蛙等。
為什么我會記得那么清楚呢?因為里面記載著許多奇形怪狀的生物,光想想就好笑。比如“酸與”,它有三條腿,二對翅膀,六只眼。三條腿,走路要怎么邁步呢?二對翅膀,飛行會不會操作不過來呢?
現在,有些文章中的“老饕”,就是出自《山海經》里的“饕餮”。它曾經把自己的身體吃了。現在人們用它來形容資深吃貨以及懂吃的人。
讀了《山海經》,我驚喜地發現: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嫦娥奔月,這些語文書里出現過的神話傳說故事,全出自《山海經》呢!
這真是一本奇妙的書,豐富的想像力,各種奇思妙想,讓人捧起這本書就欲罷不能。
《山海經》成書于戰國至漢初。記載40個方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個歷史人物。400多神怪異獸。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巫術以及大量原始神話于一身。
古時學者大都認為《山海經》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來此說純屬無稽之談。無論是從其包羅萬象的內容上看,還是從各篇成書時間早晚不一上看,《山海經》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是集體編述而成。因為《山海經》的內容非常廣泛,是民間個人無力完成的,即使一個氏族部落的領導集團也只能編成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受古時地域、交通條件的限制,一個部落不可能了解到各個的情況。所以,只能通過巫師口耳相傳累積,在大一統的后世將其加以整理成書。而早期巫師的職責,決定了他們文化知識的結構,大凡天文、地理、歷史、宗教、生物、醫藥、帝王世系及重大技術發明等等,無不知曉,故《山海經》的內容十分駁雜。
《山海經》所記的山、水、國、民族、動物、植物、礦物、藥物等,除大部分是殊異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見的。然而,無論其是殊異的還是常見的,都是上古歷史、地理、風俗的一個側面。所以,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風物、奇獸怪鳥、神仙魔鬼、金玉珍寶、自然礦物、神話故事,不可不讀《山海經》。
《山海經》中所保存的為人們所熟知的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鯀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神話傳說,不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積極鼓舞;而那些如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月亮每月的圓缺盈虧、一年四季的寒暑變化等有關自然界的記述,不僅僅是上古人要為解釋自然現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探索的勇氣!
伴隨著夏日陣陣暖風,我深深的陷入了《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之中: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瑰麗的畫面,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情節,就像放映電影一般,依依閃現、歷歷在目、久久難忘。
在《山海經》中,我最喜歡的是“夸父逐日”這個故事,夸父為了讓太陽一年四季平均地發光發熱,造福人類。他不惜辛勞,就不停地去追趕太陽。他越過高山,越過大海,跨過千山萬水,心中的目標是如此的堅定:太陽不管你跑得多快,我也要追上你。太陽,不管你的光有多厲害,我也要抱住你。不懼困難,堅持不懈地追趕,直到被太陽熾熱的光灼傷自己,直到最后轟然倒下,臉上依然凝固著堅毅的神色。
我被這個故事感動了,被這本書感動了,像人類之母女媧,她可以為了救人類而舍身,像鍥而不舍的精衛,她為了讓別人不要像她一樣被大海侵吞,她永無休止地填海。這樣的精神,這種斗志,讓我震驚。
再回頭想想我們,生活是多么美好,但我做事不夠認真,總是馬馬虎虎,半途而廢。難怪媽媽總是說:做事要有耐心,要有恒心。我現在才明白一些道理,原來為了一個夢想,一個目標,為了有好成績,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會有豐富的果實,驕人的成績。
從現在起,我要聽媽媽的話,做事不任性,不亂發脾氣,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特別是認真完成課內外作業,多看好書,做一個懂事的,上進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