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工作進入關鍵階段,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步顯露,精神貧困正在成為脫貧攻堅路上難爬的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范文最新5篇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風帆已高揚,奮進正當時。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現場共響起掌聲_次。近_字的報告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報告中金句迭出,引來無數點贊。
點贊“務實”,字字擲地有聲。報告體現了黨和政府的信守承諾,務實作為,讓實事件件落地有聲。“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報告實實在在回顧了2019年政府重點工作,理性展望了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及政府工作任務。用了大量具體數據、事例有力論證了黨和政府的作為和擔當。
點贊“為民”,一枝一葉總關情。報告中列舉了系列“民生清單”,集中回應了民之關切,這樣的報告讓人民感受到了力量和真心,將心比心,老百姓必然舉手支持。
點贊“探索”,欲上青天覽明月。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這是中華民族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精神內核。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只有繼續加速推進改革開放,才能跑贏比賽,中華民族才能走向更好的未來。
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將更有信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攻堅克難,在自身領域以新姿態適應發展的新形態,邁出國門、惠及世界,將探索之路越走越寬闊,越走越通暢。
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范文【篇二】
盼望著,盼望著,兩會的東風來了,復興的腳步更近了。
在春意盎然的五月,“兩會時間”再次開啟。全國人民期盼著兩會,世界各國矚目著兩會。“兩會一召開,好事自然來”仿佛已成為國民心中潛意識的期盼,期盼偉大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期盼更多新的惠民政策,分享更多改革紅利。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毫無疑問,每年全國兩會都有關于民生話題的新提案,但始終不變的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
為人民服務就要增強公仆意識。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領導就是服務”,黨員干部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歸結為一句話, 就是為人民服務, 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識, 是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因此, 作為黨員干部,牢記黨的宗旨 ,處處為民著“想”,就要樹立正確的“官”念,增強公仆意識:按照“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 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到最困難的地方去, 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 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群眾疾苦, 切實維護好群眾利益,自覺做到“官高不移為民志,位尊不改公仆心”。
為人民服務就要改進工作作風。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和事業成敗。因此,作為一名黨員,牢記黨的宗旨,處處為民著“想”,就要樹立“人民至上”理念,努力改進工作作風:嚴格恪守黨性原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在各項工作中更好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努力改進作風,做到心中有人民,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當作親人;做到干事為人民,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注重勤政廉潔,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在為民服務過程中,不搞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為民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為人民服務就要強化奉獻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奉獻精神所彰顯的“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作為一名黨員,牢記黨的宗旨,處處為民著“想”,就要樹立“忠誠為民”觀念,強化奉獻精神,切實做到堅守理想的“知”與敢于奉獻的“行”的辯證統一,既要“敢為”又要“甘為”: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把為民無私奉獻作為行為準則,始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奮工作、廉潔奉公,為黨和人民事業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斗、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一年之計在于春。回顧2019,我們過得很充實,走得很堅定,是難忘的;展望2020,我們更加滿懷信心。新年新氣象,愿每位黨員領導干部在“兩會”精神的鼓舞指引下,認真讀懂弄通篤行一個“拜”字,從“蹲下身來”開始講好“春天的故事”,重整行裝再出發,自覺地下基層、到一線,到群眾中去接地氣、通下情,用實際行動擁抱新時代,實現新作為,留下清氣滿乾坤!
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范文【篇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我們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帶來挑戰。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分析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提出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總要求,不僅強調要加大“六穩”工作力度,而且明確提出了“六保”任務。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善于變壓力為動力,勇于攻堅克難,只爭朝夕、真抓實干,我們就一定能克服暫時困難、戰勝風險挑戰,贏得發展主動。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強化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風險挑戰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正是針對當前新形勢提出的,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主要著力點。要深刻認識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只有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才能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六穩”工作、“六保”任務,就業都擺在首位。保居民就業,就要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千方百計增強企業穩定和創造就業崗位能力。保基本民生,就要強化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保障,適當提高城鄉低保、撫恤補助等保障標準,把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員納入救助范圍,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發放臨時生活補貼,相關價格補貼聯動機制要及時啟動。保市場主體,就要著力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加快落實各項政策,推進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保糧食能源安全,就要發揮好“三農”的壓艙石作用,做到糧食生產穩字當頭,煤電油氣安全穩定供應。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就要促進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保持穩定性和競爭力。保基層運轉,就要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保障基層公共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強調:“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在這場抗擊疫情的嚴峻斗爭中,我國經濟經受住沖擊,展現出巨大韌性。我們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真抓實干、穩中求進,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迎來更好發展。
“六穩”指的是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
中央首次提出“六穩”是在2018年7月,當時,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穩中有憂。中央審時度勢,未雨綢繆,旗幟鮮明提出“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把“六穩”作為實現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基本要求。在“六穩”發力下,我國經濟經受住了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
“六保”分別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嚴重沖擊我國經濟,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一是經濟增長不穩。生產、消費、交換等經濟活動大范圍停滯,導致投資、消費、進出口快速下行,經濟負增長。二是經濟主體陷入危機。疫情沖擊下,企業部門、家庭部門、政府部門受到嚴重影響,企業和家庭收入下降,陷入現金流危機,時間一長,可能破產。政府部門收入下降,支出上升,導致債務積累、赤字增加。三是金融風險加大。疫情的不確定性給金融市場投資者造成嚴重干擾,導致預期不穩,資產價格波動性上升,金融市場動蕩。而疫情沖擊下企業、居民收入下降乃至破產也會傳導到金融機構,導致金融機構資產損失,并進而威脅金融穩定。四是內外經濟失衡。疫情沖擊給進出口造成重大影響,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均呈負增長。疫情也會影響資本收支平衡,引起匯率波動。此外,世界經濟出現前所未見的負增長、負利率、負油價、負收益,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嚴重惡化。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外部環境嚴重惡化,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面對一系列新挑戰和新風險。鑒此,中央及時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實做好“六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務,形成了“六穩”加“六保”的工作框架。
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范文【篇五】
國家興旺,匹夫有責。中國人歷來有家國情懷,從“熱愛家”出發,熱愛社會和國家。這次新冠疫情引發疫情發生,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危險的病毒敵人節節敗退。
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日前公布《關于表彰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重癥救治醫療隊等113個單位被評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丁新民等472位醫務人員被評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疫情防控先進個人”,李醫生等34名殉職醫護人員被追授“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疫情防控先進個人”,獲獎個人享受省部級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
有評論人士表示,鐘南山、李蘭娟等功勛戰役英雄,會有更高獎勵。筆者提議,有必要圍繞“逆行者”制定榮譽體系,對“逆行者精神”作深入詮釋,將其上升為雷鋒精神的當代集中體現的高度。而這也將是疫情過后,戰“疫”給后人留下的可貴精神財富。
中國有雷鋒精神,國際上有志愿者精神。而新時期,隨著重大安全事件的發生,“逆行者精神”應運而生。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發生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那張“最帥逆行者”漫畫火遍網絡。“逆行者”是救火隊員工作特質的最形象詮釋,而隨后,人們習慣把不顧個人安危,為了公共利益奮勇助力的人,稱為“逆行者”,它可以是救火隊員,可以是野外急救隊員,可以是醫生。而此次新冠疫情發生,人們發現,當國家面臨重大衛生安全事故威脅時,需要有一大批“逆行者”挺身而出、共克時艱。
雷鋒精神誕生于特定時代,在不同時期也面臨著與時俱進的挑戰。雷鋒精神是國家、民族精神,越是國家、民族精神,越是存在著與新時代人民生活結合、引起廣泛共鳴的命題。此次全國上下抗疫,那么多醫生護士舍小家為大家,那么多志愿者投身戰“疫”,那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為戰疫勝利奉獻堅守,不管是不是前線戰疫“戰士”,他們都無愧“逆行者”稱呼。“逆行者精神”無需解釋,早已完成民間啟蒙。逆行者稱號,人人皆知,是老百姓心中“當代的活雷鋒”。國家正應順應民意,將“逆行者精神”提高到更高高度。
偉大斗爭,誕生偉大精神。事實上,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些可歌可泣的志愿救援者,就是“最帥最可愛的逆行者”,只是當時還沒有“逆行者”這個稱呼。經歷了一次次救災救難,“逆行者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此次新冠戰“疫”,“逆行者”成為各行各業最敬佩的人。很多小學生視鐘南山為“最亮偶像”“將來最想成為的人”就是例證。國家層面多弘揚“逆行者精神”,建立國家級“逆行者”榮譽體系,可以凝聚精神,動員時代力量,無論是在救災救難中,還是在建筑人類命運共同體事業中,都能激發精神凝聚力量,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待到新冠戰“疫”取得完全勝利之日,可否也給”逆行者精神”一個更高更好的認證?
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范文最新5篇大全相關文章:
6.2020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心得體會總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