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鄉村振興正確扶貧等成為中央農村政策的關鍵詞,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應習近平主席的呼吁,投身于鄉村建設。在我看來,這反映了新時代青年們的熱血赤城和責任。任何時代,青年都是最有活力和責任的團體,青年強國強,青年富國富。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一代有理想、能力、負責人,國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青春就像初春,就像朝日,就像百卉的萌發,就像利刃的新發。現代青年出生在最偉大的時代,勇敢負責,志向高遠,積極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事業做出新的貢獻,在奮斗中釋放出具有時代價值的青春熱情。世代有世代的責任和責任,青年興國興,青年強國強。從歷史來看,五四運動始于青年、陳獨秀、魯迅。
站在時代的潮頭響起胳膊,點燃科學真理的火把,照亮時代的戰爭時代,數百萬有志青年、英雄兒郎投身革命,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指導下,拋棄頭流血的建國初期,華羅庚、錢學森等青年學者突破了很多障礙,回到祖國,為國家鑄造了重器。我們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積極投身鄉村建設,學習秦杰飛,學習李忠凱,像280多萬駐村干部一樣,扎根鄉村,在擺脫貧困的第一線奮斗,希望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犧牲能力,浴血創造小康。也許有人認為大城市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實現更好的發展,但在我看來,事業。
靠人,業由人興,在農村,在基層,有更廣闊的天地,更大的舞臺。現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開始,鄉村振興的響亮號角響起,是理想、有能力、有視野的青年大展拳腳,創業的時候了。廖俊波是官方,腳下有泥,心里有真相,身體力量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大眾中的海歸學生秦杰飛放棄優惠工資待遇,回到鄉下,帶領村民們擺脫貧困致富的青年教師們教鄉下,給封閉的鄉下帶來朗朗。
在沃土上發揮才能,在基層第一線流汗,投身鄉下,有很大的可能性。雄關漫道真如鐵,現在從頭越走,新時代的青年們,我們把責任握在手里,放在心里,用赤城的熱血灌溉美麗的鄉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穩步實施,鄉村發展達到了更高的水平,鄉村振興達到了美麗的中國。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承擔振興鄉村的重擔,幫助實現偉大的復興中國夢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了全面小康社會的顏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中國,基本上是鄉土性的,兼具文化基礎和現代文明的美麗鄉村表現出最真實的立體中國。從這個角度來看,家興起,鄉村衰退國家衰退。要讓中國屹立于世界,鄉村振興刻不容緩。鄉村振興策略是時代的召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在這樣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許多青年應該有很大的作用、雄心勃勃、自覺地承擔鄉村振興的責任。領導多次說:去基層,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人民,獻給國家。為了響應領導的呼吁,中國出現了為鄉村建設做出貢獻的積極分子——最美麗的村官秦杰飛放棄了在美國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改善村民生活的騎手女司機嚴克美辭去了上海的工作,在崇山峻嶺上乘天地,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自己的力量。
青年遇到鄉村振興時,可以繞道走路,也可以迎接困難。后者的選擇使理想有鈣,靈魂有根,技能有平臺。青年投身群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把理想種在地上,是最正確的報效祖國的方式。青年強國強,處于兩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應該把人生的夢想匯入時代潮流,使繁榮的青春與家國共振,我們應該參加鄉村建設,為祖國的發展提供無私的貢獻。
農業鄉村現在是一個廣闊的天地。越來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鄉,2018年有280萬駐村干部在擺脫貧困的第一線奮斗。參與鄉村建設是青年鍛煉強烈意志的過程,是回報祖國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建立工作的最佳舞臺。我們必須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未來的命運密切相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釋放青春夢想,實現中國夢想。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鼓響,鄉村振興,建設美麗的中國決不是空口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承擔新時代的歷史責任,為振興鄉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村里建起桃博園,公路修到家門口,今年賣桃收入比去年又增了不少。”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朝陽村脫貧戶劉加義說。昭化區把壯大鮮桃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今年優質桃產量預計超過1萬噸,產值超過1000萬元。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要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從中央到地方,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步履鏗鏘。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6月1日起施行,鄉村振興的政策支撐體系不斷完善。中央財政將原專項扶貧資金調整為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規模擴大到1561億元。各地紛紛掛牌設立鄉村振興局,出臺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以更有力的舉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搭平臺、強機制,現代農業駛入高質高效“快車道”。
河南省延津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里,機聲隆隆,豐收的小麥顆粒歸倉。種糧大戶耿孟濤介紹:“咱種的是有機優質強筋麥,每公斤價格比普通小麥高出兩毛錢。”產業園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農情監測信息化、病蟲害防控綠色化,去年園內農民人均收入2.18萬元。
甘肅省立足“牛羊菜果薯藥”等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產業集群,加快推動產業振興。“從饅頭、面條到變性淀粉等深加工產品,馬鈴薯附加值不斷提高。”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幸澤介紹,通過訂單種植,公司帶動10萬普通農戶和2.6萬多戶脫貧戶,去年戶均增收超過8000元。
鄉村要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今年,中央財政安排110億元資金投入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搭平臺、強機制,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目前,15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平均產值達75億元,近70%的農戶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今年一季度,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5.3%。
20__年中央一號文件日前下發,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_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有兩個重要特點:
一是管全面。鄉村振興是以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包括農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態等在內的鄉村發展水平的整體性提升,是鄉村全面的振興。以往的中央一號文件講農業問題、講農村經濟發展講得比較多,今年的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關于鄉村振興的20個字5個方面的總要求,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都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管長遠。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20__年中央一號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按照“遠粗近細”的原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分別是,到20__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可以看出我國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視與用心,兩個重要特點指明了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句話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應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性,不能顧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顧其他。
如何才能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第一,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發展是激發鄉村活力的基礎所在。鄉村振興,不僅要農業興,更要百業旺。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三產深度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
第二,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
第三,鄉風文明是保障。伴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和城市文明的擴張,傳統鄉村文化被忽視、被破壞、被取代的情況相當嚴重,一些地方鄉村傳統生活形態、社會關系日趨淡泊,鄉村文化日漸荒蕪。振興鄉村,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礎。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億萬農民生活得更美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今后我國鄉村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農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是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關心,體現了黨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群眾路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我們指明了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當前,農牧民仍然是牧區的主體人群,而鄉村又是我們發展中最大的短板、難點和差距所在,基礎設施滯后、生產生活條件差、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水平低等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我們要全面準確把握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振興鄉村的各項工作。
一是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化。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傳統農業基本還是靠天吃飯。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走現代農業產業化之路。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還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不斷完善農業的基礎科研、應用科研及推廣體系,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產的貢獻率,從而提高農業產品產量、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生產技術科學化。
二是聚焦精準扶貧,加快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目前,扶貧工作在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長足進展,對多數貧困村和貧困戶來說,實現退出問題不大,下一步主要是黨委和政府要發揮好教育、宣傳、引導、組織、帶領、支持群眾的作用,讓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提高農民自主脫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堅持“扶貧先扶志”理念,提振貧困群眾精氣神,加強政策宣傳,搞好解惑釋疑,通過參觀成功典型等形式,幫助他們更新觀念、開闊視野,樹立信心。改進幫扶方法,探索在產業扶貧上盡量讓貧困戶分擔點成本的做法,通過有效參與和投入,提高貧困戶發展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完善政策設計,在政策支持上適當引入競爭性機制,通過“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激勵貧困群眾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地干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要振興鄉村,使農業強大、農村美麗、農民富裕。這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代下回應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一)鄉村振興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不可否認,現今我國鄉村面臨著凋敝和衰落的客觀事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旨在以此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增強鄉村吸引力,構建新時代鄉村可持續發展機制。歷史上,鄉村的富庶是我國盛世歷史的標志,在城鎮賺錢后回鄉置業曾經也是事業成功的標志。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經歷了工業化進程,鄉村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重提鄉村振興是對鄉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鄉村的地位與作用,鄉村振興與復興也體現了我國農村在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中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二)鄉村振興是建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國基本國情決定,即使在城鎮化成熟后,農村人口還在4億左右,因此沒有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當前我國鄉村一方面存在著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生活條件落后等現象,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和經濟發展,農民逐步上樓進社區,但是城市應有的相關服務又不能完全進入,鄉村發展又失去了原有的鄉土氣息和文化。當然我國也有一些鄉村,比如陜西咸陽袁家村、山東臨沂竹泉村等利用傳統鄉村資源,走出了一條振興之路,也說明了鄉村振興的內在潛力。
(三)鄉村振興是新時代鄉村發展新動力
新世紀以來,中央加大了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從20__年開始連續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于農業、農村、農民(即“三農”)問題,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別提出了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對推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發展動力來看,政策重點側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業對農村的反哺和扶持,把農村放在了城市的從屬地位。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把鄉村放在了與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于鄉村的產業、生態、文化等資源,注重發揮鄉村的主動性,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續的內生增長機制。這是一種思路的根本轉變,確立了全新的城鄉關系。
(四)鄉村振興明確了鄉村發展的新任務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總體要求,這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提高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長遠之計。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助力農村高質量脫貧,助推農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