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追授原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向他學習。“時代楷模”節目播出后,在基層廣大干部職工中引起強烈反響。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方便大家學習。
“您彰顯了中科院院士稱號的榮譽所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曾在致盧永根的慰問信中這樣肯定他一生的功績。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心治學、一世恭儉。終其一生,盧永根都在追求人生的意義。他用畢生的言行向世人詮釋了一位老共產黨員、老科學家、老教育工作者科技報國的赤誠之心。
信仰認定了就要信上一輩子。盧永根1949年在高中時期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70年,從在香港從事地下黨活動的熱血青年,到毅然從美國回國的科研骨干,再到躺在病房參加臨時黨支部活動的風燭殘年老人,他始終堅定永不褪色的信仰,始終踐行入黨初心。正如他在一場題為《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報告中的深情表白:“我為什么摒棄比較安逸的生活,放棄個人名利而回到內地?主要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回內地30多年來,有過一帆風順的日子,也有過身處逆境的時候。但我堅信,是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只有社會主義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
農業科學家就要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盧永根一生謹記父親“身勞苦學”的親筆家訓,一生赤腳耕耘大地、奮戰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第一線。作為我國著名的作物遺傳學家,他數十年如一日潛心治學,勇于創新,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觀點,培育了30多個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為解決農民“靠天吃飯”難題揮灑汗水、貢獻智慧。同時,他心系國家教育事業,從教半個世紀以來,以甘為人梯、提攜后學的大家風范,育得桃李滿天下。在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期間,他殫精竭慮,開創人才培養新格局,為拔尖人才脫穎而出作出了重要貢獻。
無論多少光環加身也要保持“布衣”底色。盧永根一生從院士到校長,從“全國模范教師”到“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身上有無數光環,卻始終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這是他在筆記本扉頁上所題的自勉。“滿室皆舊物,布衣好耕讀。積蓄八百萬,捐贈不遲疑。”這是對他的真實寫照。他用節儉樸素和慷慨捐資的鮮明對比,向世人展示了院士群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
學習盧永根同志愛黨愛教,為國家事業矢志奮斗的堅定信念。盧永根同志信念如磐、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入黨日子作為自己另一個生日,罹患重病住院期間,仍堅持與師生共同參加支部學習,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身為教師,他嚴謹治學,堅守一線教書育人,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是師生的良師益友。作為校長,他不拘一格選材任賢,推動新興學科建設,為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打開新局面,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入黨70年、從教愈甲子,將畢生獻給所鐘愛的教育和科研事業,用愛黨愛教、許身報國的不懈奮斗書寫了與共和國同成長、與新時代共奮進的不朽人生。
學習盧永根同志潛心鉆研、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的赤誠情懷。盧永根同志始終心懷人民群眾飽暖,半個多世紀來奮戰在高等農業教育最前沿,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潛心科研,勇挑重擔,主持完成《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成為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提出“特異親和基因”創新學術概念,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帶領學科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在他堅守下,學校現擁有上萬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為國家農業發展和農業教育作出卓越貢獻。
學習盧永根同志立德樹人、為培育英才鞠躬盡瘁的使命擔當。盧永根同志堅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將種稻育種和傳道育人相結合,以身作則,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在思想上學業上生活上給予充分關注和關心,促進師生成長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專家。他在擔任學科帶頭人和校長崗位上,關愛支持優秀人才,力行改革破格晉升中青年學術骨干,幫帶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先后動員一批公派留學人員歸國服務,努力為國家聚才育才,為師生樹立了立德立教、為人治學的榜樣。
學習盧永根同志艱苦樸素、為助教勵學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盧永根同志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勤儉質樸,是一位情操高尚的師德模范,被譽為“布衣院士”。他對自己近乎苛刻地節儉,卻將積蓄880多萬元無私捐贈學校,設立教育基金;將祖傳廣州市花都區的兩家商鋪贈與當地羅洞小學作為永久校產;他逝世后,家屬遵其遺愿,將他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療教育事業。他至信至誠為教育事業傾獻畢生心力,充分展現了一名新時代人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價值追求。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2019年8月12日凌晨,89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盧永根同志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用真心真情、用生命火熱繪制出對黨的事業的無限熱愛、無限忠誠、無限執著,將會閃爍著永不熄滅的閃亮光輝,指引著一代又一代黨員干部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忠”字。盧永根把對黨的忠誠,深深地鐫刻在了靈魂上。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他躺在病床上,插著氧氣管,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并參與隨后的學習、討論。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鐘仰進說,“盧永根詮釋了黨性的力量。”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黨員干部必須始終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對事業忠誠,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艱難險阻,都始終堅定對黨的信仰和熱愛,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時刻不放松,時刻不懈怠,帶著堅定執著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勤”字。“勤政務實”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好干部的要求之一。盧永根就是一位一生勤奮的黨員干部,直到70多歲,他仍然帶著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實干是發展之基,實干是成事之要。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任務,黨員干部必須始終勤勉務實,無論干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堅韌不拔。要做到說了就辦、定了就干、干就干成,特別是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時,更要站得出來、頂得上去,用工作實績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廉”字。盧永根常說,“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2017年3月,他以夫妻的名義將畢生積蓄88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大。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圍獵”的阿諛奉承,黨員干部必須堅守本心,堅守對黨的誓言,始終做到清正廉潔、干凈坦蕩。要敢當“黑臉”干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從嚴管好身邊的朋友、親人,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始終帶著“清風”赤誠前行。
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很榮幸在10月19日晚上參加了學習“最美奮斗者”盧永根先進事跡會。全體輔導員、全體學生黨員4000多人參加了報告會,盧永根夫人徐雪賓教授、女兒盧紅丁女士出席了現場。作為一個剛來到華農的學生,我總是想象著盧永根院士拿著飯盒和我們學生一起去食堂吃飯的樣子,那是多么溫馨有愛的畫面!雖然盧永根院士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對黨忠誠、對祖國無限熱愛深深激勵了我。在盧永根院士生前秘書、農學院趙杏娟老師的回憶中,她幾度哽咽,我也濕了眼眶,盧院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著院士的崇高品格。作為一名學生,我需要做的就是始終忠于黨和人民,刻苦學習,將盧院士愛黨、愛國的精神和作風,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他很“小氣”,家里的家具都用了幾十年都沒換新,但他也很大氣,把自己的積蓄都捐給了華農卻絲毫不遲疑。報告會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是什么,讓一個人如此大公無私,把平時一點一滴省下來的、一生的積蓄捐給學校,去世之后還將自己的遺體捐獻?他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盧永根院士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這名老科學家,用無言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學習盧永根院士無私奉獻、勤儉節約以及熱衷科研的精神,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的青年。
800多萬的捐款,華農的這位老校長傾其一生都在為學校、為人民、為國家奉獻自己。雖然盧老校長因為生病住院,我們沒有在校園里遇見過乘坐校巴的他,也沒有見過飯堂打飯的他,但是聽盧老校長的學生說他捐款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約,身為教授,他值得我們學習!
盧校長在職期間,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新格局,在華農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技術骨干,了人才斷層的局面和排資論輩的風氣。如今這些中青年技術骨干都成為了政界和學界的優秀人才。在那些人們難以看見的日日夜夜,他為學校長遠發展鋪就了道路。身為校長,他值得我們緬懷!
最讓我忘不掉的是他對黨的熱愛和忠誠,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每個黨員應該學習的所有品質,改革開放之后,一句“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便是他回國的全部理由,“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多么有力的一句話。身為黨員,他應該受到我們敬仰!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盧永根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2019年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專家;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療教育事業,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在盧永根的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寫著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這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求真務實、廉潔自律的精神。作為基層黨員,我們要學習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為黨的事業而奮斗作為人生最高目標。所以,我們要堅持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以民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做到的。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從政者,只有“多干一點”,才能產生良好的示范作用、積極的感召效應;領導者,倘能“少拿一點”,既關乎人格風格,又關乎威信威望。道理明擺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領導的,能夠真正做到“多干一點”“少拿一點”,群眾都會看在眼里,自然服在心里。這樣的領導干部,腰桿才“硬”得起來,說話才“響”得起來,威望才“高”得起來。
盧永根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發乎于心,踐之于行”。盧永根院士將畢生積蓄捐獻給教育事業,對黨忠誠、不忘初心、報答黨恩,恪守崇高的人生追求,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值得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