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度貧困的山區到云南省科技扶貧示范縣,朱有勇院士團隊為拉祜山鄉帶來了“最強大腦”。“農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這是朱有勇做科研的信念。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學習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30日上午,“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中國工程院、國務院扶貧辦、云南省的干部職工代表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師生代表和首都各界干部群眾代表參加了報告會。
朱有勇同志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他忠誠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自覺把個人前途與黨的事業、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緊密結合起來,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多年來,他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走出了一條精準有效的科技扶貧之路,被各族群眾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報告會上,朱有勇以《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為題做了報告,報告團其他成員劉元昕、黃惠川、李娜努、楊華分別結合自身經歷做了報告,講述了朱有勇同志科技報國、勇于探索,心系人民、造福群眾的感人故事和先進事跡。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系三農,扎根邊疆,掛鉤聯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贊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層,苦心鉆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后他曾說“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不忘初心,信念堅定,以祖國強大為一生奮斗目標。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該退休頤養天年的他卻主動去找活干,而且干的還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貧的硬骨頭,在條件艱苦的窮鄉僻壤大山溝里一干就是五年。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一名先進分子,就應站在高處,胸懷全局,以看到還有貧窮的群眾自己也吃不下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祖國強大為自己畢生的奮斗目標。
云南省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座談會7日在昆明舉行。會議強調,要深入廣泛開展向朱有勇同志學習活動,營造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爭創一流的濃厚氛圍。朱有勇同志是初心使命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集中體現了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報國之心和為民情懷,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據了解,朱有勇院士是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朱有勇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主動投身脫貧攻堅事業,帶領團隊扎根深度貧困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成果帶動村民發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產業,培養了1400名科技致富帶頭人,被譽為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近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同志的先進事跡,授予朱有勇同志“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同志是云嶺大地涌現出的時代楷模,是我們身邊最直接、最現實、最生動的學習榜樣。”中共云南省委書記陳豪在座談會上表示,我們要向朱有勇同志學習,模范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自覺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要向朱有勇同志學習,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繼承和弘揚科技戰線的優良傳統,爭做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員、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以科學技術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要向朱有勇同志學習,滿腔熱情地致力于科學研究,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增強國家擔當和社會責任,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深入研究云南省經濟和產業發展亟需解決的科技問題,為加快創新型云南建設貢獻聰明才智。要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忠實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加快發展現代化教育,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引導廣大教師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這次中宣部授予朱有勇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這既是對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揚,也是對涉農高校師生、尤其是云南農業大學師生的極大鼓舞。
通過向朱有勇同志學習,使我們的教師更加堅定立德樹人的初心。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在新時代做“四個引路人”、成“四有”好老師,朱有勇同志用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一直把“讓農民過得好一點”當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因為這份初心,他腳踏實地,可以數十年如一日扎在一個課題里,就是因為想為農民實實在在做點事,幫農民解決些實實際際的困難。他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講空話、大話、套話,身上有土、腳下有泥,不僅帶出一個個知農愛農的專家學者、青年技術人才,也帶出了一個個有文化、懂技術的高素質新型農民。
通過向朱有勇同志學習,使我們更加堅定強農興農的決心。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回信中,總書記深情勉勵涉農高校師生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朱有勇同志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的學生,選擇農業意味著大有可為,同時也意味著既要在科研上追求頂天,也要在實踐中甘于立地,能夠躬下身、沉下心,才能真正看到農民的需要,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通過向朱有勇同志學習,使我們更加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朱有勇同志扎根深度貧困的直過民族地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深入調研、精心謀劃、主動作為,扶貧又扶志,為改變當地貧困落后面貌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朱有勇同志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無論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多難啃,只要我們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 全體黨員干部率先垂范,攻堅克難,全力以赴,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云南的脫貧攻堅戰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朱有勇同志,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范教師、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他扎根云嶺大地,幾十年如一日,用崇高信仰、淵博學識、辛勤汗水書寫了立德樹人和強農興農的時代華章。
一、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堅定信仰、情系農村、躬耕農業的為民初心和擔當精神
他出生于農村成長于農村,對農村滿懷深情,“讓農民過得好一點、農業變得強一點、農村變得美一點”是他最樸素的追求。從異國他鄉到彩云之南,從大學校園到田間地頭,他渴望在家鄉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把“用自己的付出實實在在解決一些農民的問題”當作自己最大的快樂。
二、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愛崗敬業、明道信道、筑夢育人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
教育改變了他,他也堅持用教育改變人。他銘記教師這一第一身份,嚴謹治學、教書育人,能把高校的優秀學子培育成教授和學術帶頭人,也能把邊疆的民族兄弟培養成行家和致富帶頭人。他淡泊名利、育人育心,用自己的收入設立獎學金,幫扶和激勵著一批又一批師生。
三、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的科研匠心和奮斗精神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他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汗水灑在田野里,把幸福種在農民的心坎上。他年過六旬,卻毅然投身脫貧攻堅最前線,用奮斗精神既扶智又扶志,把愛國情、強國夢、報國行鐫刻在邊疆民族致富路上。
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跡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