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疫情,既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病毒阻擊戰,也是一次全面展示公眾科學素質的大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2020全球科學抗疫心得感受作文【5篇】,希望大家喜歡。
時光倒流回2003年,非典突襲。彼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馬俊才團隊建立了SARS研究信息網,專門發布與非典疫情有關的信息。“當時條件有限,SARS研究信息網提供的內容不夠豐富。”馬俊才說。
17年后,馬俊才身為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主任和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主任,再次面對大考。
2020年1月18日至20日,湖北省衛健委通報了新冠疫情感染病例。出于職業敏感,馬俊才與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主任魏強商量,建立與新冠病毒有關的信息平臺,雙方一拍即合。
與此同時,中科院微生物所也在迅速部署組建應急科技攻關團隊,馬俊才的大數據團隊是其中一支主力軍。
20多人迅速投入平臺建設,網頁設計、美工、數據收集、編輯、錄入以及網站維護,工作千頭萬緒。“有人放棄休假,有人改簽車票,大家加班加點,終于趕在大年三十前把平臺建好。這讓我很感動。”馬俊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1月24日,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正式啟動,上午9時20分,服務系統首次向全球發出新冠病毒的電鏡照片及毒株信息,3小時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國際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
習近平主席1月22日在同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時提到,中方采取嚴密的防控防治舉措,及時發布疫情防治有關信息,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以及有關國家和地區通報疫情信息。
2月18日,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又推出全球冠狀病毒組學數據共享與分析系統,用于匯集全球范圍內與冠狀病毒有關的公開信息,并對不同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做了變異分析與展示,免費為國內外科研人員提供方便快捷的數據檢索及下載資源,實現了病毒組學數據集成與標準化的分析挖掘流程,幫助全球科學家進行病毒的變異、溯源、進化等研究。
截至6月,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和全球冠狀病毒組學數據共享與分析系統兩個平臺,為全球173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萬名用戶提供了899.8萬人次數據瀏覽和檢索,其中境外24172名國際用戶訪問了77.6萬人次。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還與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共同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科研文獻共享平臺,于3月30日正式啟動。平臺匯聚了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發表的和中國科學院300余種科技期刊正式錄用的新冠疫情論文,集成了核酸序列、菌毒種信息、晶體結構等科學數據資源,并提供一站式瀏覽、檢索、共享服務。
“共享病毒的信息,就好比提供了基本食材,每個人都能拿去做自己擅長的那道菜。研究人員利用公開的數據開展不同研究——研發檢測試劑、藥物、疫苗等,以便共同應對疫情。”馬俊才說。
1月12日,中國政府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的當天,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鮑一明就和研究所所長薛勇彪醞釀,并向有關部門上報了關于建立新型冠狀病毒專題資源平臺的建議。與此同時,20多位員工立即開始實施平臺建設。“臨近春節,忽然變得特別忙,有人在回家的火車上編寫代碼。”鮑一明回憶說。
很快,全球首個綜合性新冠病毒資源“2019新型冠狀病毒信息庫”于1月22日上線。信息庫整合了世界衛生組織、中國疾控中心、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GISAID)等機構公開發布的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元信息、學術文獻等,并對不同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做了變異分析與展示。
這一系統可為國內外科研人員免費提供方便快捷的數據檢索及下載資源,實現了病毒組學數據集成與標準化的分析挖掘流程,幫助全球科學家進行病毒的變異、溯源、進化等研究,為研發檢測試劑、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提供參考數據。
“前期,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打下了比較好的技術基礎,所以,疫情暴發時,我們能比較快地搭建起這個信息庫。”鮑一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2019新型冠狀病毒信息庫”為國家研判疫情提供依據,資源庫完全開放,數據展示形式豐富,同時提供了便捷的分析工具。截至目前,該信息庫包含98526條2019新型冠狀病毒序列、16324個基因組變異、62923篇文獻情報。早在6月份,數據下載量即逾6000多萬條。
此外,信息庫被多篇論文引用。“一些國外數據庫甚至直接整合了我們的數據庫資源,多個國際知名生物信息和病毒資源網站也加了信息庫的鏈接。”鮑一明說,“2019新型冠狀病毒信息庫”得到國際同行認可。
鮑一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19新型冠狀病毒信息庫”推出后,生物信息數據庫“三巨頭”——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日本DNA數據庫(DDBJ)以及英國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BI),也主動與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和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聯系,建立新冠病毒序列國際共享機制。6月5日,“三巨頭”線上舉辦年會,鮑一明受邀參加并作報告,討論了深入合作的計劃。
信息交流的大門越開越大。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部署科技部、國家衛健委建立論文交流共享平臺。兩部門聯合中國科協和中華醫學會,在中華醫學期刊網推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臺,用于發布新冠疫情科研應急攻關項目形成的科研成果、研究論文、實驗數據、臨床病例等數據。截至9月6日,平臺共上線144種期刊、1302篇論文和報告,總閱讀數343.34萬次。平臺還設置了外文文獻板塊,有國外科學家或科研機構在此發文章,中國編寫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英文版也能在該板塊獲取,供全球參考。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醫學會、愛思唯爾等機構還將平臺的論文和鏈接加入其資源庫,為世界抗疫提供中國經驗。
6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呼吸內科教授鐘南山建議,中國積極總結防疫經驗,把論文寫在全球的大地上。馬俊才和鮑一明都表示,科學家在疫情期間刊發的高質量論文,有利于全球更好地認識新冠病毒并為抗擊疫情做充分的準備。
疫情期間,中國醫療機構、疾控機構和科學家在《柳葉刀》《科學》《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數十篇論文,及時發布新冠疫情首批患者臨床特征描述、人際傳播風險、方艙醫院經驗、藥物研發進展、疫苗動物實驗等研究成果。
僅在1月29日當天,不少重磅論文相繼出爐。中科院武漢的病毒研究所研究團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的論文正式被《自然》雜志接收;中國疾控中心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新冠疫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文章;《柳葉刀》雜志發表我國學者的《武漢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99例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的描述性研究》以及《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表征和流行病學:對病毒起源和受體結合的影響》兩篇文章。
此后,更多研究相繼公布于眾,例如,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新冠病毒整體結構、首次發現新冠疫情患者體內細胞因子變化圖譜及預后的規律、炎癥風暴導致重癥新冠疫情,新冠疫情患者的臨床特征,疫情的流行病學分析、動物模型構建、藥物篩選……
一邊是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一邊是中國向世界傳播防疫抗疫的經驗。正如《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所說:中國醫生和科學家作出了最為杰出的貢獻。
疫情發生后,中國與東盟、歐盟、非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以及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德國等國家,開展了70多次疫情防控交流活動。國家衛健委匯編診療和防控方案并翻譯成3個語種,分享給全球180多個國家、1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參照使用,并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舉辦“新冠疫情防治中國經驗國際通報會”。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之后,還是一人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后,我們每人都有兩個思想。”英國劇作家蕭伯納的名言穿越歷史塵埃,依然光芒閃爍。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時,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美國《時代》雜志刊文稱,歷史表明,真正的保護來自于可靠的科學信息共享和全球團結一致。
當人類互相指責時,病毒正在翻倍。中國始終堅信,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應該守望相助、同舟共濟。
5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致辭,呼吁各國團結合作戰勝疫情,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并宣布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與聯合國合作在華設立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同二十國集團成員一道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等中國支持全球抗疫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中國還同有關國家、世界衛生組織以及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等開展科研合作,加快推進疫苗研發和藥物臨床試驗。
有人問20世紀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人類文明最初的標志是什么?她回答:一段愈合的股骨。
瑪格麗特解釋說,在遠古年代,如果有人斷了股骨,就無法生存,會被四處游蕩的野獸吃掉。因此,一段被發現的最早的愈合股骨,表明有人將受傷的人帶到了安全的地方,并且花了很長時間跟他待在一起,照顧他,讓他慢慢康復。所以,在困難中幫助別人才是文明的起點。
病毒橫掃全球,舔舐傷口努力自愈的中國,不忘扶一把受難的他國。中國不僅維護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高度負責。
2月29日,中國醫療專家組抵達伊朗。此后,中國的醫療專家攜帶醫療物資,分批抵達塞爾維亞、柬埔寨、意大利、巴基斯坦、老撾、委內瑞拉……“亞當子孫皆兄弟,兄弟猶如手足親”“道不遠人,人無異國”“歲寒松柏,長毋相忘”,隨同物資一起抵達的還有人類共通的善意。
患難見真情。3月1日至5月31日,中國向20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其中,口罩706億只,防護服3.4億套,護目鏡1.15億個,呼吸機9.67萬臺,檢測試劑盒2.25億人份,紅外線測溫儀4029萬臺……
重大傳染性疾病是全人類的敵人,在全球抗疫中,中國未曾缺席——用科技的武器戰勝病毒的肆虐,讓合作的陽光驅散疫情的陰霾!
多國人士認為,中國加強抗疫國際合作是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積極貢獻,中國攜手世界各國抗擊疫情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29日,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抵達老撾首都萬象,隨機攜帶了醫療救治、防護用品及藥品等中方捐贈的醫療物資。專家組一行12人,將與老方分享中國抗疫和診療經驗,支援老撾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同一天,中方捐贈的防疫物資送交尼泊爾方面,將分發到尼泊爾全境7個省份的抗疫前線。
尼泊爾衛生與人口部長 巴努·達卡爾:在尼泊爾防控疫情蔓延的關鍵時刻,中國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幫助,再一次驗證了我們兩國之間真誠的友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這一刻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多國人士認為,中國積極分享疫情防控經驗,向多國提供幫助,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抗擊疫情,展現出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老撾國家電臺副臺長 桑坎: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建立了新冠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向全世界分享中國的成功經驗,中國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泰國國會主席兼眾議院院長 川·立派:中國幫助正處于疫情威脅下的國家,這展現出了中國的大國形象。我們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每個成員都應積極配合抗擊疫情,我認為中國在抗擊疫情上的思路方法所取得的成效,是值得各國學習的。
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國際法和非洲經濟關系學教授 丹尼爾·布拉德洛:中國政府一直與國際社會分享抗擊新冠疫情的信息、經驗和研究進展,同時中國政府還派遣專家組攜帶醫療物資前往其他國家支持新冠疫情防控,中國的做法值得贊賞。
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 史蒂芬·佩里:我們知道,中國有防治流行病的經驗,中國告訴世界,要協同合作,包括國家層面、政府層面,以及人民的全力支持。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戰勝病毒,我們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
阿爾巴尼亞駐華大使貝洛爾塔亞表示,在做好本國防控工作的同時,中國始終同世界攜手抗擊疫情,為世界抗疫贏得了時間,也為全球抗疫樹立了典范。
德國社會民主黨總書記克林貝爾表示,中國政府采取的有力舉措已基本阻斷本土疫情傳播。中國加強抗疫國際合作是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積極貢獻,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德方愿同中方加強互學互鑒和信息交流,攜手抗擊疫情。
★ 2020關于抗擊疫情表彰大會重要講話心得以及感受作文【5篇】
★ 以“科技抗疫、創新驅動”為主題個人學習心得體會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