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心得感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這是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
即將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正因為有黨中央統籌實施的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才在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下,通過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采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同時,也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輝煌的成績已然屬于過去,未來的輝煌仍需要保持定力,尤其是在經濟發展中要保持宏觀政策不急轉彎。
從歷史來看,在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經濟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宏觀政策保持強大的穩定性,尤其是堅持改革開放和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對世界及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持續堅持相對穩定的宏觀政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從現實而言,宏觀政策不急轉彎不僅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更有助于產業規劃、實體經濟的中長期發展。
2020年,為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特別是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有關部門出臺了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即對地方法人銀行實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予以一定激勵,并對地方法人銀行發放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提供優惠資金支持。政策實施取得顯著效果,惠及小微企業310多萬戶,對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保市場主體、保居民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但對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特殊困難仍需加以幫扶。12月2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這對于仍處于恢復生產經營的小微企業而言,實現了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起到了政策“扶上馬、送一程”的效果。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相對于2020年而言,影響經濟發展的諸多內外部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在這樣復雜嚴峻的背景下,宏觀政策必須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否則就會變成“行百里者半九十”。
12月24日上午,舟山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市委書記、新區黨工委書記俞東來主持會議并講話。何中偉作傳達。
會議指出,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今年以來的經濟工作,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總書記這次重要講話和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共同構成了指引我們在新發展階段做好各項工作的總綱領。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切實增強戰略自信和政治意識、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深化對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提高做好經濟工作的能力本領。
會議強調,全市各地各部門要全面學習貫徹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舟山實際和市委七屆十次全會的部署要求,切實抓好明年經濟工作。要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堅定必勝信心,全面查找經濟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對風險挑戰做好充分準備,拿出明年補短板、強弱項的具體工作意見和舉措。要認真分析明年經濟形勢,緊緊圍繞市委全會提出的“十四五”總體目標和明年工作任務,狠抓“十二件大事”和“九方面工作”,落實各項重點任務,早準備、早部署、早見效,努力完成市委全會提出的明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會議強調,要把明年作為大抓落實的一年。各地各部門和各級領導干部要迅速行動,對明年工作全面安排、全面部署、全面展開,在“十四五”開局之初就展現抓工作抓落實的良好態勢。要認真研究爭先創優的機制載體,制定抓落實的具體工作方案和行動計劃,推動各方面工作分解落實、提前展開、有力有效推進,全力奪取明年經濟工作“開門紅”。
“‘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最大亮點在于,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來,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作出了具體部署。”陳秋霖表示。在他看來,加強民生建設成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主要抓手。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規劃建議明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措施。
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方面,將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此外,在就業方面,將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在教育方面,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促進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在養老方面,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在社保方面,將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十四五’規劃建議順應億萬群眾的期盼,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吉喆表示。
民生領域改革將持續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認為,在推進“十四五”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的過程中,收入分配改革、教育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多項改革舉措也有望取得新突破。
陳秋霖表示,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規劃建議強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就需要提升民生建設效率。“十四五”期間,民生領域除了加力補短板外,還要在制度建設和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比如,在醫療領域,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就是圍繞提高民生建設效率展開的。”
此外,圍繞社保改革,規劃建議提出,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保制度改革與建設的重點任務和主攻方向。”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對記者表示,“十四五”時期是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改革攻關時期。應努力通過完善居民和個體從業人員參保政策、落實全國統籌、推進制度參數式調整改革和健全管理服務體系等具體改革措施,努力實現構建覆蓋全民、多元主體共擔、保障水平適度、效率改進和發展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改革目標。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民生保障制度來鞏固這一成果。”鄭功成表示,未來要重點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優化教育制度、優化社會保障制度、優化醫療衛生制度,通過繼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在發展民生中贏得民心、在凝聚民心中求得更大發展。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明年經濟工作全面部署的重要會議,也是對推進結構性改革進行重點部署的一次重要會議,對于統一思想、深化認識,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認識要到位,適應要主動,引領要有為。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但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這些問題從癥狀上看,表現為增速下降、價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所致。化解矛盾的根本辦法,在于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適應新常態,不能坐著等、站著看。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克服困難、闖過關口,引領經濟邁上新臺階。
做經濟工作,貴在把握規律、因勢而謀、順勢而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有需求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在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的情況下,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
推進結構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密切配合、相互策應。只有宏觀政策穩,才能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只有產業政策準,才能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只有微觀政策活,才能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只有改革政策實,才能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只有社會政策托底,才能守住民生底線,最大程度減少陣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推進結構性改革,既要堅持持久戰,更要打好殲滅戰。明年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則要抓住關鍵點,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化解過剩產能,才能形成良好市場預期。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化解房地產庫存,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穩定房地產市場。擴大有效供給,打好扶貧攻堅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一、立足本職、乘勢而上
在深刻認識歷史方向和發展大勢中定好自己的位。方位把得準,才能看得遠。縱覽以往十三個五年規劃可知,只有立足基本國情,把握發展大勢,尊重客觀規律,才能科學回答好未來五年經濟社會如何發展的問題。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正確把握了不變與變、成績與短板、繼往與開來、當前與長遠、國內與全球的辯證法,提出了高瞻遠矚的奮斗目標和一系列務實管用的發展措施,有利于社會主義新征程行穩致遠。作為基層行干部,身處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開局起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持續深化,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加速拓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找準人生定位與奮斗目標,把個人際遇融入時代發展大局,做“十四五”時期的奮進者、開拓者、建設者,全行上下一心、眾志成城,跑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力賽。
二、旗幟鮮明,堅定自信
在不斷增強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中走好自己的路。我國在“十三五”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取得決定性成就,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詮釋了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地位的深刻內涵,充分彰顯了我國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發展優勢。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繼續乘風破浪、堅毅前行的根本保障。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各種圍堵遏制中國的聲音和行為,我們要保持政治定力,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堅信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面對“三權分立”“西方憲政”“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站穩立場、敢于亮劍。
三、求實創新、擔當實干
要緊緊圍繞全會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期間主要目標,切實將“創新”等高頻詞作為今后工作重點。對于農商行而言,一是創新驅動。勇于創新是業務發展的前提,搶抓機遇是業務發展的關鍵。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國家關于企業復工復產、生豬養殖、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政府對資金的迫切需求,都是我行發展的機遇。我行要深入了解政府的需要,找準方向積極對接重點項目,不等不靠,持續發力,助推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二是站穩人民立場。認真學習貫徹好民法典,依法維護人民群眾及廣大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全行日常工作,樹立行為準則、引領社會風尚,用實際行動爭當正能量傳播者。三是持續強基控險。風險防控是我業務發展的保障,必須認真做好信用風險、管理風險、政策風險、操作風險防控工作,并建立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合規創造價值”理念,推動我行高質量發展,努力完成全年工作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