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跨入高中門坎之前,我就聽人說過,高中 的學習與初中大不一樣,要跨越一個大臺階,當時我還不相信。 上了高中之后,上課看老師做實驗,覺得很好玩,下課后就同初中的學習一樣,結果我在第一次化學小測便挨到了教訓。老師出的題目看起來挺眼熟,可就是一到寫起來就覺得很陌生。 經過幾次教訓之后,我改變了自己的學習方法 。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上課專心聽,認真觀察實驗,積極動腦思索,作業認真完成,有空還做一做課外一些習題。結果沒過多久,我的成績便有了很 大的提高,于是我便繼續下去結果學習變得輕松了 許多。 以上便是我的學習心得,按照那些方法,學習化 學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高一上學期學習中,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我 不會去發掘問題,這對我也是不利在。 其實,從整體看,第一、三、四章,是在為下一章即第五章作準備。一、三是介紹P區第ⅦA族和第ⅥA族的,這一區可以看成非金屬,這些族的性質大部分與周期表的元素性質一樣,非金屬就對應氧化性,非金屬性強氧化性就強。顯然,S區第ⅠA族, 是堿金屬,這與表中的部分性質一致,
同理,金屬就對應還原性。那么非金屬與金屬之界 就二者都有了。這樣,有了這幾章的墊底,后幾章應不會太難了。當然,上課時老師有補充課外的,那自然更好。但是只要理解了,我想大問題不多。 第二章是一種計量法,以摩爾為中心展開。從剛接觸至學完后,感覺自然不同。若要從記憶角度 去分析,也就與Cl、S的展開一致了。克拉貝龍方程 PV=nRT無非就是波義耳、查理薩克等定律的結合,至于它的推論,不背也可理解 。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每上完一節課,都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覺。有時通過自己查找有關材料解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疑惑,有時通過同行們探討來達到對某一個問題的一致看法,有時通過學生反饋建議來達到對教學的改進,有時通過實驗解決存在問題,有時及時進行歸納總結本節課中成功之處等。總之,教學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師都會經歷的環節,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師學科知識體系,同時,也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捷徑。下面,就有關平常教學中所反思的內容,舉幾個教學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與SO2通入Ca(OH)2中實驗現象相同。
有學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無法看到現象中出現的渾濁。針對上述觀點,我就著手做了有關CO2與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實驗,結果發現SO2通入Ca(OH)2并不像書中描述的那樣使之變渾濁又變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來,經過多次改變外界條件,如SO2進氣速率及濃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渾濁。
案例二:生物與化學中均提到的一個知識點:碘遇淀粉變藍色。
有學生提出,淀粉與I2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這里面是否還存在I2?為此,我們經過探討,得出應存在I2,并通過實驗得以驗證。
實驗設計為:將飽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過量。
觀察到現象:①溶液先呈藍色;②Cl2繼續通入,藍色消失→無色。
原因:①Cl2+2I-=I2+2Cl- I2遇淀粉變藍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這種教后反思內容還很多,如實驗教學與近幾年考實驗題相結合,我們就不難總結出近幾年考實驗題特點及平常教學應注意問題;還有有機合成題通過習題教學中出現題型,就能想到此類型題且多以酯化反應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學中,能夠隨時記錄這些點滴教學,自己將會受益菲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