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的過程中,需要對所學的知識、技能或者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有助于提升自我修養和素質。如何撰寫優秀的最美鐵路人心得感悟?這里分享一些最美鐵路人心得感悟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孟照林,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青島西車務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長,曾獲山東省首席技師、全路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等榮譽。
說起孟照林,鐵路業內人士無不挑起大拇指,“他是我們的榜樣,有著點子大王稱號,是名副其實的實干創效帶頭人。”對于出生在青島本地農村的孟照林來說,出身寒門是磨練他意志的一筆財富,并以“吃苦耐勞是本色、勤奮好學是習慣”的韌性,不斷攝取知識的養分。1998年畢業后,他回到家鄉青島西車務段黃島站,開始了他的工作生涯。從車號員、調度員再到值班站長,他在車站一干就是21年。
他善于總結和分析問題。他不是一個死讀書和讀死書的人,把知識靈活運用到工作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規章與業務知識的累積和現場工作經驗的融合,讓他在分析和總結中,找到這種關系在縱向與橫向聯系的結合部,問題的癥結就在這里。他以黃島站調度室團隊為核心,牽頭成立創新工作室。他的“加強站港聯系,突出裝卸組織,避免交叉干擾,挖掘運輸潛能”24字工作法在濟南局集團公司各疏港車站廣泛運用,促進了運輸潛力的釋放。
他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針對調車效率低下,影響貨運增量的瓶頸的問題。他提出的調整調車機作業區域和作業辦法、增設機車走行線、改造小汽車裝車線等提升效率效益的金點子和工作室提出的15項合理化建議均獲得立項實施,促使黃島站裝車能力不斷提升,實現了日均裝車2015年2500車、2017年2700車、2019年超3000車的階梯式增長。
他審時度勢,關鍵時刻顯擔當。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給鐵路運輸帶來沖擊。有著豐富運輸組織經驗的孟照林敏銳地察覺到,利用握旅客出行減少、客車停運的“窗口期”,加大貨運組織力度,全力以赴穩貨補客。他下沉一線、關口前移,主動尋找貨源,把因受疫情公路運輸受阻的各地大宗貨源,成功實現公轉鐵。為滿足多地企業復工復產需求,他每天在線上組織港口、鐵路物流園、貨主開貨源計劃合編會,精準掌握客戶運輸需求和港口貨源到達動態,為重點企業提供“船舶優先停靠、貨物優先裝車、列車優先發車”的快速物流服務。1至2月份,董家口南站發送貨物355萬噸,實現運輸收入2.8億元,裝車數占到了濟南局集團公司貨運總量的7.5%。
孟照林總能夠在關鍵時刻審時度勢、主動出擊,化變量為增量,實現工作效益的穩步提升。和他工作多年的同事們都經歷過,每遇困境,孟照林都能夠想出良策進行應對,因此贏得了同事們的信任,并被冠以點子大王的稱號。其實他的每一個點子都不是信手拈來,或是腦洞大開憑空杜撰的,每一個點子背后,都是他對業務知識的熟練掌握,是他對市場形勢的精準預見,是他對時機變換的準確把握。
21年的蹉跎歲月,孟照林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逐漸走上領導崗位。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孟照林所在的董家口南站貨運吞吐量持續穩步提升。而這些還不是孟照林的最終目標,因為他的目光已經轉向了董家口港區年貨物吞吐能力超過億噸的運輸體量。此時他的腦海里早已經勾勒出一幅宏偉的運輸藍圖,他謀劃著工作實施的順序、步驟、側重點,能否繼續采取優化布局,或是利用現有資源巧妙騰挪的方式進行接盤,這就需要讓我們拭目以待了。
他們奮斗在鐵路工作基層一線,有的潛心鉆研高寒高鐵操縱方法和作業標準,填補了世界相關技術領域空白;有的年紀輕輕就成為“工匠達人”,用勤學苦練證明90后不是“嬌滴滴的一代”;有的堅守在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站區,用工作“零誤差”保障青藏鐵路安全暢通;有的長年在“慢火車”上為彝族老鄉服務,被譽為大涼山美麗的索瑪花;有的精準服務鐵路疏港運輸,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促進貨運增量;有的將青春獻給鐵路科研,助力復興號關鍵系統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有的投身“智慧京雄”建設,讓雄安站熠熠生輝;有的矢志不渝科技攻關,為高鐵裝上“智慧大腦”;有的從警15年,用慧眼和鐵腕守護鐵路車站安全;有的在貧困村撲下身子一干6年,展示了鐵路扶貧的“鐵擔當”;有的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堅守武漢站,成為防疫物資轉運的“頭雁”……
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根本宗旨,踐行了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使命,集中展示了鐵路人的先行風采、服務本色、擔當品格和奮斗精神。 發布儀式現場播放了“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跡的視頻短片,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感悟和價值追求。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同志為他們頒發“最美鐵路人”證書。
“最美鐵路人”獲得者一致表示,新時代中國鐵路領跑世界,奮斗其中,備感自豪,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立足崗位、篤定前行,積極投身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生動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2020年“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跡報告會,他們來自鐵路不同職業和崗位,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業,成為了“最美鐵路人”。觀看之后我感觸頗深,他們當中,有服務旅客的、有開重載火車的司機、有從事信號數據工作的、有編組提鉤的、有檢查車輛的、有保護旅客平安的警察、有鐵路科技工作者、有普通工務工長、有建設鐵路的、有高鐵車輛技師,他們是各自行業的頂尖能手,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踐行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充分展現了鐵路人最美的風采。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他們用行動說話,用執著、堅守和專注,譜寫著一首首奮斗的贊歌:他們在平凡的工作中,“因專注而出彩”;因嚴管、厚愛而“神奇”;因“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而不斷探索追求;因匠心獨具,從追趕到領跑……他們用時間證明,他們以擔當佇立,他們無愧于“最美鐵路人”的稱號。
他們的演講,樸實、感動、激昂,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高鐵,經過高鐵工匠們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從追趕到領跑世界,這令每一名鐵路人倍感驕傲和自豪。每一名報告者就是一個品牌,就是一面旗幟,他們為共和國鐵路的崛起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更是千千萬萬名鐵路職工學習的榜樣。
觀看聆聽他們的報告,作為一名鐵路職工,我倍感鼓舞和鞭策,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向榜樣學習,愛崗敬業,深刻反思尋找差距,努力補強短板,凝心聚力干好工作,為鐵路事業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
當你乘坐火車網窗外看風景時,不知道你是否注意過這樣一群人?他們身著黃馬甲,手里拿著眾多的工具,在鐵軌上工作? 或許你不太了解他們,他們也是鐵路職工,只是工作性質的不同,他們和您熟悉的車站工作人員和列車上的乘務人員一樣,都是鐵路職工。鐵路的艱辛我們都要細細的品味,鐵路職工選擇了鐵路就選擇了奉獻。全心全意為旅客服務,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的崗位中,立足本職工作崗位,一心一意的鋪在工作上,為鐵路的發展,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置身于鐵路發展,奉獻不僅僅在本職崗位上,更多的是因對鐵路的忠誠與熱愛,他們利用自己多少年來的工作經驗去教育下一代的鐵路職工,讓他們學習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他們也在用各自方式積極投身到鐵路的奉獻流動中來。
鐵路是一個服務性行業,每到節假日,很多人都乘火車投親、游玩,客貨運量顯著增加,但鐵路職工卻主動拋卻與家人團圓,拋卻休息,奔赴各自工作崗位服務旅客。鐵路人積極投身于奉獻的浪潮中,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保證鐵路的安全暢通。選擇高山,就要經歷崎嶇;選擇大海,就要面臨波濤,選擇鐵路,就要無私奉獻。夜深人靜時,火車司機將疲憊拋之腦后,與汽笛聲相伴,集中精力駕駛,只為了旅客能安全、正點的到達;嚴寒酷暑,刮風下雨時,供電職員克服惡劣環境,任憑雨水淋濕衣服,暴風卷起的沙粒拍打臉頰,仍堅持巡線;高寒酷暑時,養路工人們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和往常一樣面朝線路背朝天的工作。
火車是一部24小時運轉的“大機器”,那就要求24小時有人值班,所以崗位性質決定了鐵路職工沒有白入夜夜,即使天色惡劣,也不能中斷工作。近年來,鐵路飛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在這背后離不開鐵路人無私的奉獻,那一個個質樸、善良的普通鐵路工人用雙手、用脊梁、用汗水換來了鐵路高速發展的今天。他們是站在幕后的英雄,日晝夜夜奮戰在出產一線的精兵。鐵路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綿延數萬公里的鐵路,所到之處有短暫的繁華城市,更多沿途的是荒無人煙的偏遠地區,那里的工作環境較為艱苦,在那里,鐵路人依然用信仰、用信念默默服務著人民。
萬里鐵道線,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忠于職守的鐵路人,中國鐵路才得以夕發朝至,四通八達,暢通無阻,安全有序。
通過觀看直播,我被他們的事跡深深震撼,10位最美鐵路人正是千千萬萬默默奉獻的鐵路人的縮影,他們在鐵路建設發展中的付出和貢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中國鐵路的發展經歷了從追趕到超越的浴火重生。一代代鐵路人用堅守與付出書寫著追夢的奮斗歷程。人民是歷史的見證者和創造者,“皎龍號”深潛船創造了“中國深度”;“嫦娥號”飛船創造了“中國高度”;“復興號”動車組創造了“中國速度”。“最美鐵路人”是平凡的英雄,是無數鐵路職工的縮影,他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用勤勞的雙手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出絢麗的人生。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來自格爾木工務段的于本蕃,他是當之無愧的最美鐵路人和新時代的鐵路榜樣。
他的美在于奉獻。他立足雪域高原13年,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艱苦的地方默默奉獻著自己;他的美在于堅持。24歲的他就踏入青藏線,在高海拔的青藏鐵路默默堅守,發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標準更高,風沙強意志更強”的頑強作風,守護著青藏鐵路的安全暢通。
這是一個榜樣輩出的時代,他們是我們心中的坐標,榜樣是一種力量,它不斷激勵我們前行,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作為新時代的鐵路人,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在自己崗位上發光發熱,為鐵路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