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包含了個體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期待和要求。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中華傳統美德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更多的中華傳統美德心得體會內容請點擊下方↓↓↓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儀之邦,講文明,懂禮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更要學習、遵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中華民族美德時刻記心中。
“懂禮貌,講文明”是傳統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何時何地,文明禮貌無處不在,它像綿綿細雨,滋潤著大地,像陣陣微風,吹進人們的心田。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育我要講文明,懂禮貌,告訴我“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那時起,“講文明,懂禮貌”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也使我養成了“懂禮貌,講文明”的好習慣。現在,隨著社會各界人士不斷的呼吁人們:懂禮貌,講文明,漸漸地人們不再那么沒有禮貌了。公交車讓座的人越來越多了;在大街上沒有人隨地扔垃圾、隨地吐痰了;公共場所沒有人再吸煙、大聲喧嘩了……這些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也能體現出人們的變化。所以,我們人人都應該“懂禮貌,講文明”。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誠實是人生永遠最美好的品格。”等名言都是寫“誠信”在生活中必不可少。誠信待人,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有一個真實的例子:一次,宋慶齡奶奶去幼兒園對小朋友許下承諾,“六一”兒童節那天和小朋友們一起過節日。可是那天天氣突變,刮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老師和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會來了,當她們失望地望著窗外灰蒙蒙的天時,宋慶齡奶奶的車奇跡般地出現在校園門口,孩子們驚喜地笑了,老師用激動的心情緊緊握住了宋慶齡奶奶的手,宋慶齡奶奶對老師說了一句話:“既然我說了,就得守信。”從宋慶齡奶奶的故事中,我們明白了,誠是誠懇,信是守信,誠信是一句承諾,誠信是許諾后的行動,誠信更是一根堅強不屈的脊梁。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無論家里的收入高低,再有多富裕,我們都應該勤儉節約,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養成良好的勤儉節約習慣。
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小學生以及大人們都應該做到的事。乘公車的時候主動讓個座位,攙扶年邁的老人過馬路,幫助年邁老人搬東西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所以,我們人人都要尊老愛幼。
遵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小學生的責任。我們一定要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感恩,不知是哪輩子修來的福份,讓我現在有機會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恩學校的領導,給了我這一次學習《弟子規》的機會。
我是一名老師,一名數學老師,同時也是一位父親。但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總感覺缺少了什么東西,總覺得有點不對勁。看到今天社會中的許多不良現象,看到孩子們的浮華,孩子們的躁動,看到孩子們的不禮貌行為,我心里非常不安,著急,總感覺現在社會的風氣每況愈下,但總找不到原因,找不到答案,總是很困惑。總覺得這是社會問題,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還會想,我一個人改變不了什么,這種極不負責任的想法都會出現,通過四天《弟子規》的學習,我終于找到了答案,是啊!孩子是無辜的,沒人教過他們啊!實際上是我們沒做好,是我們沒教他們,甚至連我們自己都不懂,通過學習我們懂了。的確,我們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我們有幾千年的文化,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好的東西,我們為什么把它丟了呢?為什么不把它傳承下去呢?是的,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得把它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我作為老師,身為父親,我更有責任,所以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我該做什么。
我要從我做起、從我的家庭做起、從我的學校做起。讓《弟子規》走進我的家庭;走進我們的課堂;走進我身邊的人;我相信我的孩子,我的學生,甚至會有千千萬萬的人加入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傳承中華文化的行列。
一個甜蜜的微笑,一種執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寬容,一幕真誠善待的接觸,融會成美德贊頌曲上一個個撥動人心的音符。名譽和美德是心靈的裝飾,如要沒有它,那肉體雖然真美,也不應該認為美。 美的標準是什么?善良、樸實。而美德又意味著什么?至善、至純至高和博大。一個人有了才能而且努力,還要修養弘毅的胸襟、濃厚的美德,要不驕不吝,此時,美的天使才能永遠偎依著你。
美——似乎在關愛著每一個生命,就如同每一株花草都擁有生命的永恒。由此說明,每一份愛心都來源與美德。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加華麗。生活中的點滴,都在永恒的關愛之下,只要你懂得珍惜,懂得真理,相信美德永遠佇立在心中。
看到空氣的污染,烏云密布的天空。如果你想到植樹,想到保護環境,想到喚醒更多的人。那么,此時,你已經獲得美德。美德是一朵花,它需要我們用心灌澆和滋潤,只有不斷地發揚美德,它才會更加芬芳和艷麗。
準確地說,道德不是那種如何使我們“過得幸福”的原理,而是如何使我們無愧于幸福規范。只有宣揚美德才真正能體會到幸福的快樂,生活的甜美,才可以準確衡量美德的標準。美德的傳送
下學了,一陣陣歡歌笑語從校園蕩出,同學們像小鹿般奔跑跳躍,一齊涌出校園的大門。 我騎上自行車,踏入回家的路途,迎著夕陽斜斜的光,心頭涌上一層愜意。突然,一陣狂風卷走了我的舒適,迎來了風沙的迷失。我的眼睛迷住了,眼球中隱隱作痛,不得不停下車來,揉揉眼睛。但是,與此同時,一股強烈的沙塵暴又朝我襲擊而來,攜著狂沙的風熱吻著大地。小樹抖了抖枝頭,又搖擺起樹干;行人捂住眼睛和鼻子,逆風而行。此時的我,已經管不著風的吹打,自行車隨我一起卷入茫茫風沙,搖擺著身軀向前駛去。
路上的一切,都煎熬在漫漫狂風之中,忍受著強烈的阻擊力……難道這就是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嗎?每天生活的空間嗎?
我不敢相信。
這強烈的.沙塵暴又究竟從何而來?——對,從我們自身缺乏德的美德而來!滿地的瓜子皮,飄舞的塑料袋,噪音的侵入,滿街的垃圾。這難道不是我們的成果嗎?路旁的小樹為何枯萎而窒息,小草為什么沒有生長就已奄奄一息?我們想過嗎?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報酬。私德如同根本,公德如同枝葉,公德是由私德而生。若無公德也不配講私德。獨善其身,就是講美德的第一步。在沙塵暴之前,我們如果多付出自己的一份美德,迎接的將是一片片和煦與明媚。 美德有如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
香在燃燒,美德在傳送,讓我們協起手來,讓沙塵暴撤退,讓美德流傳,流傳給那些更小的下一代……
我們國家有著豐厚的傳統美德。要做個有美德的人,可絕對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真正講美德的人,他的心中都會有孝敬、仁慈、尊重、誠信、寬容這些字眼,他也會從平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表現出這些看似無人知曉,但他自己被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當然也擁有無數個美德故事。《三顧茅廬》中的劉備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皇親國戚和長輩的劉備三次去請諸葛亮,不但沒有表現出皇室的威風,更沒有破門而入,而是在門外耐心等候諸葛亮醒來。終于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幫他建立了蜀漢王朝。
我國的傳統美德很多,在每一個地方,我們都會想起各種美德:在個人生活中,我們會想到自立自強、積極進取、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及勤勞節儉等優良傳統;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會不由得想起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及友愛兄弟姐妹等;而在學校生活中,我們會聯想到熱愛集體、尊敬老師、友愛同學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美德可以用取之不盡、用之不完來形容。
看看我們寫的漢字,品品我們作作文;懷懷歷史的悠久,觀觀世界的潮流;無論是成就,還是進步,對社會貢獻最大的莫過于老師了,教師的工作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呢?
既然人類社會的文化能夠一代代地積累和傳播、繼承和發揚,教師的工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教師,人類的文化就難以延續和發展,整個社會就難以進步。老師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為了把我們青少年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辛勤工作、誨人不倦、默默耕耘,像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包括我國傳統美德,也都源于教師,所以,尊敬老師是我國傳統美德的重要一點。近代,我們的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爺爺在97年訪問美國費城時,一下飛機就來到市中心的一棟普通公寓大樓,探望他在大學時代的老師,現年95歲的顧老師。江爺爺走進客廳,顧老看見了,要自己站起來。江澤民連忙迎過去,說:“不要站起來,不要站起來。”他握著顧老的手,以學生的身份首先問候老師的健康。顧老說:“很高興見到你。”江澤民說:“我早就該來看您了。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次有機會來看望老師,心情很不平靜。”原定20分鐘的會見,延長了40分鐘,師生兩人的交談意憂未盡。由此事例,我們要學習江爺爺的敬師美德和情懷,我們要尊敬老師。
我們該怎樣尊敬老師呢?首先,我們要尊重老師的勞動。教學是一種艱辛細致的腦力勞動,老師對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老師的勞動應當受到我們的尊重。我們尊重老師的勞動,如;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等。其次,我們要聽從老師的教誨。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該虛心聽取老師的教誨,嚴格履行老師提出的要求。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應該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它們發揚光大,讓世界為中國自豪!假如人人都有一顆美好的心,我們的家園將會更加美好。所以,從現在起,讓我們牢記八榮八恥,為構建和諧家園的目標努力,讓美德這顆明珠更加耀眼吧!
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懂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社會進步將產生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改善當前社會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改善社會風氣;有利于造就優良品格;有利于培養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有利于改善和建立起適應我們當前社會的人與人的思維和道德標準,建造出一個團結友愛、與人為善、公道正派、誠實守信的和諧社會。因此,它是人人都需要,人人都渴望擁有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也是促進中華民族與時俱進,不斷走向興盛繁榮和文明進步的重要精神動力。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不斷,生生不息,成為沒有發生過斷裂的社會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不斷進步、自強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具有一種源源流長,一以貫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為團結統一的文化紐帶與精神支柱。而這種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傳統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眾多的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地用自己閃光的思想和行動來塑造和形成的,并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當今的青少年是未來的開拓者,但開拓者首先必須是一個優良傳統的繼承者,沒有繼承作基礎,在 點 )開拓進取就無從談起。因此加強對青少年的中華美德教育,并讓學生在教育的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認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統一,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鑄造了我們的靈魂,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它積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蘊涵著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它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 ,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列寧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 ,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后人作出了榜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的。不僅具有倡尋民族氣節,挽救民族危亡的積極 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所以每當中華 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戰斗號角作用。自1840年y鴉pian戰爭爆發以來,諸如卓 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 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通過這次團日活動,我們看到了民族的未來,我們有更加堅強的信念,我們會用行動來完成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我們一直都很棒,我們一定會更強,我們因有這樣的模范而驕傲。我們會以此為榜樣,好好學習,掌握知識,進一步完善自己,為能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而努力。所以,我們體會到的更深刻意義就是作為中國未來的接班人,做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也是必須做的而且應該做好的就是全心全意學習,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思想道德教育,學習黨的根本任務,學習一切我們應該學好的,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
通過此次團日活動,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正確的思想道德會讓我們僅僅凝聚,讓我們目標明確,讓我們覺得有一股莫名的激情,全力去完成我們的任務。同時,通過學習,讓我們的認識更加深刻,道德修養得到進一步提升??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正是要從思想道德上提升自己!此次團日活動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