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主題團課直播時間為2023年10月16日16:00-16:30,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主題團課心得體會(10篇),歡迎大家來閱讀。
糧食,是我們維持生命重要的部分,我們必須要時刻懂得愛惜糧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愛惜糧食。在學校,我吃完飯下樓去放碗,發現下頭所有的垃圾桶都被倒上了滿滿的蔬菜、米飯還有肉。
在外面飯館看見了客人吃過的桌子上有許多剩下的菜,碗里的米飯根本就沒吃。
在菜市場,看到水果、蔬菜、一小塊肉,有一些是很新鮮的,但都一不細心被拋到了地上。我跟他們說:“你賣的新鮮東西掉了。”他們總是說:“多謝你,小朋友,都掉到地上了,這么臟了,誰還會要呀,讓它就扔在地上得了!”
糧食,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世界上太多人浪費糧食,許多人還吃不飽飯,許多人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而被餓死。
你浪費糧食,就等于浪費國家資源;你浪費糧食,就等于浪費世界資源。你浪費糧食,就等于剝奪其他人的生命。讓我們節儉糧食,從我做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們節儉糧食,光盤行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我小的時候吃飯總是不能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凈,每一次媽媽洗碗的'時候斗魂說我的碗里剩下的米飯都可以養活一只雞了,那時候我還不知道米飯的來之不易。
后來我漸漸長大進入了學校上學,我的學校離家很遠于是我不能回家吃午飯,我只能在學校的食堂和我的同學們一起解決自己的午餐。記得第一次去食堂吃飯的時候我的老師坐在我們旁邊的一個桌子吃飯,他端起飯碗站起來讓我們安靜。他要在食堂里給我們上一堂課。
小小年紀的我們只知道上課是在教室里,還不知道可以在食堂里上課。于是我們都放下飯碗安靜地聽我的老師講課。老師說:“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不能像我們一樣安心坐在食堂里吃飯,他們沒有家甚至沒有衣服穿沒有白米飯吃。我們坐在這里的機會是來之不易的,我們吃的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他們頭頂烈日用汗水澆灌著禾苗,我們才有今天吃的香噴噴的米飯。所以我們一定不能浪糧食,我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米。因為每一粒米都是那么的來之不易。”
在聽完老師的一席話之后小小的我們都沉默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了糧食的可貴和來之不易。我永遠都會記得老師在飯桌上給我們講課的故事,那個故事是讓我多年來一直把節約糧食銘記在心的一個故事。我會一直以這個故事勉勵我自己厲行節約。
古往今來,足食都是治國安邦的首善大舉。古人講,民以食為天,“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對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尤為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舉措,取得了舉世稱贊的成就,現在,我國已比較穩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產世界1/4的糧食,養活世界1/5的人口。這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用實際行動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國家領導人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強調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我們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豐富內涵。
把握戰略立足點,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受耕地、淡水等資源約束,糧食有缺口是客觀現實,需要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但十幾億中國人不能靠買飯吃、討飯吃過日子,我們的飯碗要主要裝自己的糧。這是因為:一方面,國際市場調劑空間有限。目前全球糧食貿易量僅有5000億斤—6000億斤,不到我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大米貿易量700億斤左右,僅相當于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4,既不夠我們吃,也不可能都賣給我們;另一方面,大規模進口不可持續。如果我國長期從國際市場大量采購糧食,可能引起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不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也會影響我國與一些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把握戰略著眼點,明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優先序。我國耕地就這么多,需求又那么大,必須有保有壓、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首先是“保口糧”。大米、小麥是我國的基本口糧品種,全國60%的人以大米為主食,40%的人以面食為主。這就需要合理配置資源,優先保障水稻和小麥生產,水稻面積要大體穩定在目前的4.5億畝以上,小麥面積大體穩定在3.4億畝以上。其次是“保谷物”。保谷物主要是保稻谷、小麥和玉米,這三大作物產量占我國糧食總產的90%左右。稻谷和小麥作為口糧品種要保,玉米是重要的飼料糧和工業用糧,近年來需求增長最快,也要保。目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5.45億畝,應保持基本穩定。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簡單的十個字,道出了糧食的珍貴。我國是人口大國,吃飯歷來是大問題,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怎樣做到節約資源、節約糧食,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一個問題。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一些浪費的現象,例如為了講究排場而過多地點菜、因為好面子而不愿意在餐后打包等等,這些不文明現象,在浪費糧食的同時,也體現出了一部分人目前對于珍惜糧食的認知還不夠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中華民族有勤儉節約的美德,在科技和文明發達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學會珍惜資源、珍惜糧食。
節約糧食,我們應該加深思想認識。每個人都應該深刻地認識到節約糧食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我國每年浪費掉的糧食相當于2億人的口糧,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足以讓我們加深認識、樹立起節約糧食的良好觀念。每一粒糧食從插秧、播種、澆水施肥、生長、收割、揚場、加工到制作成食品,每個環節無不浸透著勞動者辛勤的勞動和熱切的期盼,糧食來之不易,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糧食。
節約糧食,我們應該落實實際行動。作為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應該自覺成為節約糧食的宣傳員和踐行者。餐館、食堂應該張貼節約糧食的標志,做好日常提醒;餐飲業主應該倡導顧客合理點菜、餐后打包;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安排糧食作物生長實踐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節約糧食的意識;作為消費者,我們在飯店用餐時也應踐行“光盤行動”,積極參與到節約糧食的活動中。
相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下,節約糧食將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將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到浪費現象,也許我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在浪費。
隨父親走進豪華的飯店,映入眼簾的是光滑的玻璃桌上擺放的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桌子四周的嘉朋正在歡笑,人們高高興興的碰杯,快快樂樂的交談。一番酒酣耳熱之后沒有誰再交盞動筷了,看著滿桌的狼藉,光彩奪目的美麗頃石面目全非;高腳杯旁的米飯哭泣自己生命的無用,桌下的青菜則嘆息短暫的一生,滿滿的一碗湯盼望客人的光顧……或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的老人跪在街頭乞討,有的兒童面黃肌瘦,更可怕的是那路旁掙扎的白骨。
不知不覺宴會已經結束,人們捧腹而出,我回頭望著那些剩下的飯菜久久不愿離開,我有心將那些飯菜打包回家,卻怎么也說不出口,最終還是被爸爸揮手而去。回到家,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有一種莫名的負罪感,那些糧食的身影時時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為我的行為深感慚愧,我想我的擺闊氣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犯罪”。
或許我不能制止浪費,但以我的微薄之力可以結束自身的浪費,凡事貴在堅持,長此以往節約會內化為我行為的習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它告訴我們節約糧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寬裕,不愁吃不愁穿。因而很多人養成了生活大大咧咧的壞習慣,這就助長了大家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
有一天中午,我和媽媽在一家飯館吃飯,我們點了三道菜,津津有味的吃著,突然,隔壁的兩個人吸引了我們的眼球,他們拿著菜單一下子點了十幾道菜,沒一會兒功夫,小小的桌子上擺滿了飯菜。看見這一幕,我驚呆了,心想:這么多菜能吃完嗎?不會是大胃王吧?但是,他們竟然沒吃幾口,把錢一交就走了。滿滿的一桌子菜,就被服務員給倒了,真可惜!
為了制止這種壞習慣,國家也制定了許多法規,提倡節約。每年十月十六日是節約糧食日,這就告訴我們應從這就做起開展節約。
我們應該每次在飯店,點適當的飯菜,不夠吃可以在點,吃不完可以打包。不要因為沒面子而浪費,通過國家這幾年的宣傳,這周星期五我們家在小六湯包吃飯,發現人們現在都是吃多少點多少,已經有了節約的好習慣。
浪費糧食就像給白紙上抹上了黑點,而珍惜糧食是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為節約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相信有很多人認為珍珠項鏈非常珍貴,可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是糧食。糧食,這不起眼的兩個字,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沒有糧食,人就不能生存。
但現實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歷歷在目。每當你走進學校食堂吃飯,就會發現許多人在浪費食物:有的人看見飯菜很難吃,沒吃兩口倒掉了,有的人甚至連看都不看就直接倒掉了。有一次,我們在飯店吃飯,看見隔壁那桌大魚大肉,可不一會兒,人都走了,許多菜還沒吃掉,也沒有打包,看著服務員把菜統統倒掉時,我的心很酸,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哎!可曾經的我也是這樣的人啊!
記得有次早上上學快要遲到了,我就把媽媽買的早飯隨便吃了兩三口,就想走了。媽媽見了,嚴厲地批評了我:“你知道嗎,這些糧食得來不易啊!夏天,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田里耕耘,經過辛勤的勞動,在秋天終于有了收獲,這些米飯都是這樣得來的。現在城里的孩子過上了好日子,你竟然如此浪費。你要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習慣,珍惜每一粒米飯。”第一次受到這么大的批評,我羞愧地把剩下的早飯全吃了。現在想想,感覺自己真不應該,沒有意識到糧食的重要性。
從現在起,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糧食、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感受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生產的艱難,培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美德。
糧食,是我們維持生命重要的部分,我們一定要時刻懂得愛惜糧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愛惜糧食。在學校,我吃完飯下樓去放碗,發現下面所有的垃圾桶都被倒上了滿滿的蔬菜、米飯還有肉。
在外面飯館看見了客人吃過的桌子上有許多剩下的菜,碗里的米飯根本就沒吃。
在菜市場,看到水果、蔬菜、一小塊肉,有一些是很新鮮的,但都一不小心被拋到了地上。我跟他們說:“你賣的新鮮東西掉了。”他們總是說:“謝謝你,小朋友,都掉到地上了,這么臟了,誰還會要呀,讓它就扔在地上得了!”
糧食,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世界上太多人浪費糧食,許多人還吃不飽飯,許多人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而被餓死。
你浪費糧食,就等于浪費國家資源;你浪費糧食,就等于浪費世界資源。你浪費糧食,就等于剝奪其他人的生命。讓我們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們節約糧食,光盤行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節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古人將節約寫進了家訓;“節約糧食,不要鋪張浪費”,在現代餐館中隨處可見。節約,人人會說,但這一美德,很多人卻沒有踐行,甚至有人嗤之以鼻。之前的我,也是不懂節約的。
星期六我正在家里吃飯,有一個親戚來串門,還帶來了一堆零食給我。我看著那堆零食,不禁兩眼發光,直咽口水,手中夾著白米飯的筷子停在半空,一動也不動。“悅悅,吃飯。”爸爸叫了我一聲。我略微回過神來,瞥了一眼碗里的白米飯,和桌上我平時最喜歡的番茄炒雞蛋,頓時覺得它們一點味道也沒有。于是,我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興致勃勃地要去拿零食吃。這時,爸爸喝住了我:“把這碗飯吃完!不準浪費!”我撅了撅嘴,小聲嘟囔:“飯吃完,哪還有肚子?”
爸爸嚴厲地瞪著我,教訓道:“這一碗飯你才吃了幾口,就不想吃了,你知不知道節約?”“咱家又不缺這碗白米飯。”我嘴上不敢說,只在心中反駁。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說:“咱家是不缺這碗飯,但是你要懂得珍惜,糧食來之不易。”
飯后,爸爸提出要帶我到鄉下農田里去看看。太陽正當頭,我穿著防曬服,只露出兩只眼睛,不情愿地跟著爸爸出門。一路上,我苦著臉,低著頭,心想為什么要大中午出來看,不能傍晚來嗎?直到農田里的一幕深深震撼了我無知的心靈。
幾塊田地里,幾個農民或背著化肥口袋,或背著藥水箱,正在田地里勞作。我看見離我最近的一位中年婦女,她只戴了一個遮陽帽,帽檐下是一張曬得黝黑的臉,大粒的汗珠從她的額頭滑落,閃著日照的光輝,滴到了農田里,她卻無暇擦拭。那一刻,我慚愧地低下了頭,也明白了爸爸為什么讓我節約。
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訴我,節約不僅是對勞動的一種尊重,也是我們積累財富的源泉。我希望我們所有的小學生,都能將節約付諸于實際行動中,珍惜糧食,爭做節約小達人!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民以食為天,勤儉節約,我們要從節約糧食開始。
中國的糧食現狀是十分不樂觀的,我國雖然憑借著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糧食產量飛增,但人口的增長使糧食人均占有量大大減少,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僅占著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面積,卻要養活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如今,吃不飽飯的現象還存在,而鋪張浪費的人卻比比皆是,他們為了所謂的面子光彩,在餐館點山珍海味,點得一大桌都放不下,吃不完的就倒入垃圾桶。他們絲毫不覺得羞愧,而認為顯擺了自己的闊氣,可是他們是否想過,在我國的西部地區,有些人民吃了上頓沒下頓,整日為溫飽忙碌啊!浪費糧食是最可恥的行為,我們應該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
另外,我們還應該有“一飯一粟當思來之不易”的情感。如果你曾下田勞作,從翻地到播種,從插秧到呵護禾苗茁壯成長,再收割、曬干、入倉,最后碾成白花花的大米,要流多少汗水,“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我們有什么理由浪費一粒糧食呢?珍惜糧食,是對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尊重。
珍惜糧食應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第一,去餐館吃飯,要盡量少點,少了再加,吃不完打包回家。
第二,不能挑食,做到不浪費任何一樣菜。
第三,吃飯時不掉飯粒,每餐把鍋里的飯盛干凈。
第四,妥善收藏好糧食,不使其霉變。
愛惜糧食是美德,糟蹋糧食就是作踐自己,我們應以節約糧食為榮,以浪費糧食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