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心得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節日的感悟與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本書很有趣,包含了很多知識,比如有的講春節,有的講端午節,有的講清明節。但最令我難忘的是中秋節——《月餅里的秘密》。
打開本書的第一頁,它就會告訴你中秋節的由來和民俗。中秋節為什么叫“中秋節”?因為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正好在節氣“白露”和“秋分”之間。天文學上的秋分是太陽照射到地球赤道時,晝夜很長。 8月15日為“秋分”前后,俗稱“八月半”;十五月圓時又稱“月夕”,也有人認為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為中秋。,所以俗稱“中秋節”。這只是一篇小文章,但卻包含了很多知識。接下來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
翻到接下來的幾頁,我開始講述《月餅里的秘密》的故事。 600多年前,元朝都城外有一個小村莊,名叫忠義村。這里住著幾十戶人家,其中大部分是前官員的后裔。阿爺的子弟總是欺負老百姓的子弟,他們根本無法反抗。所謂賈公,就是監視百姓的人。大元國的統治者害怕百姓造反,于是每二十戶人家組成一個賈,并任命一位大元人為賈主。有一次,五六個壯士造反,聰明的鐘爺爺急忙勸說,卻沒有人聽。最后,所有反抗的人都被砍掉了雙手。
讀完此文,我不禁心生悲涼。以前的人們是那么的無助和弱小,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
后來,鐘爺爺想了一個辦法,讓全村的婦女都制作一些特色月餅,分發給全村人。這些月餅里塞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除夕夜,抗元!”據說,幾個月后,輝煌的元朝就滅亡了。一個新的.王朝——明朝的建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一頁。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三思而后行,不要沖動,多動動腦子。我們還應該牢記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不要只在微信上給父母說一句冷冰冰的問候。最重要的是和父母一起過中秋節!
讀了《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本書,我對中國的節日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還知道了元旦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的節日。我不僅僅是知道了它們的來歷,還知道了人們在這些節日中常有的習俗,如:端午節源于紀念屈原。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被人陷害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祖國被攻占卻無能為力,于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生命譜寫愛國主義樂章。后來,楚國百姓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把飯團丟進江中,讓魚蝦不食屈原尸體。
我讀了這一篇文章后,為屈原的死而感到可惜,但我并沒有覺得他可憐。為什么呢?因為他死的'不值,為什么呢?因為他看見國家被攻,卻不去救助,也不想辦法,最終只有含恨而去。與此同時,我還想起了一個人,他被吳國人捉去作奴隸,他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才被放回越國??伤]有放棄報復之心,表面上服從吳王,但暗中訓練精兵,他晚上睡覺不用被,只用柴草,還在墻上掛了一只苦膽,為的就是不忘恥辱。終于有一天,時機成熟,滅亡吳國。他,就是越王勾踐!
與屈原不同的是,勾踐從不忘國家的恥辱,總是想著振興國家,為國家報仇!而屈原沒有!
我想我們青少年也是這樣,要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我們理應要為國家做出貢獻!讓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暑假已悄悄溜走,自己收獲了很多。但最大的收獲就是讀完了《中國故事—傳統節日的故事》。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對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不僅知道了它們的來歷,還知道了它們的習俗。如:端午節傳說是因為屈原投江后,人們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把糯米包成粽子,扔到江里。后來為了紀念屈原,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吃起粽子,于是就有了端午節。每年的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這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圓圓的月餅,觀賞著皎潔的明月,是多么愉快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是人們紀念祖先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要踏青、掃墓、燒紙,祭奠自己的.先人。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臘八的故事》里,有這樣一段文字“瞌睡蟲”覺得老兩口太小心。他對媳婦兒說:“糧滿倉,豆滿倉,何必犯傻種地忙?”“沒底鍋”覺得老兩口真啰嗦。聽到這樣好玩押韻的對話,哪個孩子會不喜歡呢?最為貼心的是,本書還請了許多有名望的畫家為我們畫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插畫,比如《元宵節的故事》是勵國儀先生畫,《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畫的,將民間的熱鬧勁體現的活靈活現。他的畫面里還常添點動物,馬呀,牛呀,貓呀,又有生活氣息,又帶著表情,像是這一出小戲的觀眾。哎,畫得太好了,難以形容,看完了忍不住回頭再看一遍。
看著書里的這一幅幅畫面,仿佛就回到了記憶里。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套書非常有趣,里面的知識有很多,如,有說春節的,有說端午節的,還有說清明節的。但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說中秋節——《月餅里的秘密》。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它就會告訴你中秋節的由來及民間習俗。中秋節為什么叫“中秋”節?因為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日,正好在節氣“白露”和“秋分”之間。天文學上的秋分點,正好是太陽照射到地球赤道上,這時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很長。八月十五,約在“秋分”前后,俗稱“八月半”;又逢十五月圓,又稱為“月夕”,也有人認為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在中間,所以通稱為“中秋”。這僅僅只是一篇小文章,卻包含著許多的知識。后面的 知識更是絡繹不絕!
翻開后面的幾頁,開始說《月餅里的秘密》的故事了。在六百多年前,元朝首都大都城外有一個小村莊,叫忠義村。這里住著幾十戶人家,他們大部分是前朝官員的后代。甲主的孩子總是欺負老百姓的孩子,并且還不能反抗。所謂甲主就是監視老百姓的人,大元的統治者怕老百姓造反,將每二十家編為一甲,派一個大元的人當甲主。有一次,有五、六個壯丁造反了,一位聰明的鐘爺爺急忙地勸架,可是并沒有人聽。最后造反的人都被砍斷了手。
讀到這兒,我不禁難過了起來,以前的老百姓是多么無助,多么弱小,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
后來,鐘爺爺想到了一個辦法,讓全村的婦女一些特殊的`月餅,并發給全村的人。這些月餅里都塞著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除夕夜,反大元!”據說,幾個月后赫赫的元朝就滅亡了。一個新的朝代——明朝建立了,掀開了中國歷史的另一頁。
讀完這本書后,我覺得我們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沖動,應該多動動腦子。我們還應該牢牢地記住中秋節的習俗,不要在中秋節的時候,不要只是在微信上和父母說一句冰冰涼涼的問候,最重要的還是和父母一起度過中秋節!
過年嘍!樓下是來來往往的拜年的人,我坐在窗邊,聽著一聲聲“新年好”的祝福,手捧《中國傳統節日故事》,再一遍感受節日的氣氛。
這套節日圖書非常富有童趣,最為貼心的是文章末尾附上了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有趣習俗,看完故事,還可以更近一步的了解中國的節日,感受傳統之美。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節的故事》,它用一種游戲心態,講述了一個怪獸的故事。畫面非常灑脫,又充滿稚拙的童趣。
春節是中國最為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到這個時候我家是忙得不亦樂乎,大家熱熱鬧鬧地吃完年夜飯,我們幾個孩子就一擁而上,圍在長輩面前,嘴里不停的說著恭喜發財的吉祥話,然后接過長輩遞過來的一個又一個紅包,樂得合不攏嘴。然后大家就會到牌坊街走上一趟,看一看到處張燈結彩的美麗景象,再回到家里看《春節聯歡晚會》,為雜技節目的'驚心動魄哇哇大叫,也為小品相聲的逗趣而捧腹大笑……
想到這些,我嘴邊不禁浮起笑意,低頭看向手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書現在正安安靜靜地躺在我手里,整個封面流露出一種美好祥和的氣氛,兩個憨憨的小孩子舉著燈籠,一個女人在蒸點了紅點的饅頭,這樣的場景,正如這書,讓人沉醉,體味到幸福。
節日因故事而生動,節日因故事而流傳。過節日,經歷的是文化積淀歷史傳承,讀傳統節日故事,讀懂了老百姓的團聚歡喜和幸福。
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媽媽為了讓我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特別在繪本館為我借了《中秋節的故事》這本書。
這本書講了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老百姓熱的活不下去了。有個人叫羿,他的力氣特別大,就用足力氣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為百姓多做好事。后來,羿娶了嫦娥姑娘過著幸福的生活。有一天,羿上山打獵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說:“你為百姓除害,立下了功勞,我送一包神藥,吃上半包就會長生不老,要是全吃了就會成仙升天”。羿的一個徒弟叫逢蒙,是個壞家伙,他想得到神藥,就趁羿不在家的'時候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為了不讓神藥落到逢蒙手里就把藥全部吞下。然后嫦娥向天空飛去,從此住在了月亮的廣寒宮里。以后的每年八月十五,羿拿出嫦娥最愛吃的水果,做了圓圓的月餅,盼望嫦娥回家。
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是以后的八月十五都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今年我和爸爸媽媽是在三亞過的中秋節。那天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我們在沙灘上一邊觀賞一邊撿貝殼,遠處的天空還放起了煙花,非常漂亮。當我們開心的走在沙灘上時,圓圓的月亮一直悄悄地跟在我的后面,我在海邊度過了一個很特別的中秋節。
今天,我看了《中國節日故事》這本書。里面寫了中國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春龍節……”
其中我最喜歡春節,因為可以和家人團聚。農歷一月一是“春節”,又稱“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正月初一是一歲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所以過年又稱“三元”,同時因為春節又是一歲之朝,一月之朝,一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過春節北方人家家戶戶吃“餃子”,南方人家家戶戶吃“年糕”。過春節有兩件事很主要,一為貼春聯,二為放鞭炮。聽說是為了趕走“年”這個怪獸。
過年是為了趕走“年”才定的這個節日。有句古語:“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體現了過年對人們又多么重要。一月一晚上十二點便放起了滿天煙花,好美?。〈汗澥莻€吉祥喜慶的日子,也是舉家團圓的日子,我很喜歡春節。
今天,我了解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因為我閱讀了《中國傳統節日》這一整套書,書中詳細介紹節日的由來和有關節日的習俗。
一年中第一個節日就是春節,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中國人團聚的日子,在外的人們都會趕著回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在迎接這一天人們都要洗澡剃頭穿上新衣,家家戶戶貼上新對聯,放鞭炮,送祝福,到處一片喜洋洋。最開心的莫過于我們小孩子了,有的吃又有的玩,還能領到好多好多的紅包,所以,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我還知道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個節日的起源是和偉大詩人屈原有關,楚國人會在端午節包粽子,把煮好的.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因為擔心魚把飯吃了,所以用粽葉把米飯包住,粽子也因而得名,一直流傳至今。人們還會在這一天賽龍舟,是希望龍舟的漿能驅散江中之魚,這樣魚就不會吃掉屈原的身體。
還有很多節日,元宵節,二月二,七夕,中秋節。這套《中國傳統節日》讓我足不出戶了解了中傳統節日,感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我在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名叫《中國節日故事》,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了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講了中國的節日的由來。如: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的年節,便是為了祭拜灶神張單的;農歷五月五的端午節便是為了紀念愛國人士屈原的……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水時節慶,這些節慶和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宗教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所以,我們往往可以由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節日中,看出他們的文化特色。例如:美國以xxx為主,圣誕節便是他們的重大節日之一;我國自古以佛教、道教為主,特別地,還有天后誕。
中國的節日幾乎都包含了敬拜祖先、孝道或是仁愛的美德,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你想知道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怎么來的嗎?你想知道農歷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誕是怎么來的嗎?那就去讀讀《中國節日故事》吧!
我愛《中國節日故事》,更愛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
前幾天,我從好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好看的故事書,名字叫《中國傳統節日》。這本書里面講述了我國許多非常有趣、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春節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春節,因為春節很熱鬧,家人能團聚在一起吃著年夜飯,小朋友們還能收到許多紅包,家家戶戶都貼對聯、放鞭炮、貼窗花歡慶這幸福的時刻。春節的來歷還有一個驚險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怪物叫“年”,它像牛一樣大,每年快到年底的時候,“年”就來到陸地上見人吃人,見動物吃動物,非常殘暴,人們都很害怕它,四處逃避,人們束手無策。只有一位老爺爺沒有逃走,待在家里,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放鞭炮、披著大紅袍、拿著紅綾子打敗了怪物。原來“年”特別害怕紅色,只要它看見紅色,眼睛就像被針扎了一樣疼,于是便逃走了。人們從次以后,每到年底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用貼對聯、放鞭炮等方式對付那個怪物“年”。
這本書的故事內容非常有意思,我了解到了許多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和來歷,這些節日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歡樂,我們要把這些節日永遠的傳承下去。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我夢寐以求的書——《中國傳統故事》,因為我非常愛看里面的精彩故事,所以我對它愛不釋手,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里面有不懂就問的吉祥,有很有學問的爺爺,每一個節日的故事、所吃食物和習俗都是通過爺爺和吉祥一問一答的形式展現出來的。
書里面有我們熟悉的節日,比如春節來源于商朝有個叫萬年的小伙子發明了萬年歷,又因為正月初一是春節的第一天,于是叫春節,習俗是貼春聯、貼福字、迎財神;端午節的故事來源于屈原,食物是吃粽子、咸鴨蛋,習俗是賽龍舟、插艾葉;再比如中秋節的來源是嫦娥,食物是吃月餅,習俗是賞月。也有我們不熟悉的節日,比如萬年歷、龍抬頭、插柳樹、爆米花……
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可是現代人越來越淡化這些傳統節日了,也過得沒有那么隆重了。比如過年不能放煙花、爆竹了;端午、中秋節大家也只是匆匆趕回家吃個飯,有的.因為工作原因都不能回去和家里人團聚。在此我想呼吁大家要重視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不能淡化了,要重視起來。
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因為它的內容豐富多彩,十分有趣,讓你知道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讓我們一起重視傳統節日,傳承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