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的《擺脫貧困》充滿智慧,沒有平淡平庸的官話;鞭辟入里,沒有矯揉造作的空話。書中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包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理論素養和哲學內涵。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認真研讀此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全面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而且對于我們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如何成長都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擺脫貧困》收錄了習近平同志從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工作期間的部分講話和文章,共29篇,12.1萬字。真實記錄了他在寧德地區工作期間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實踐探索。在寧德這一年零十一個月時間,他基本都在下鄉,他看到寧德的山山水水,也看到了寧德的老百姓的貧窮。習近平總書記對貧困的了解非常的深刻,正是因為這樣,他這本書才取名《擺脫貧困》而非“消滅貧困”,“根除貧困”。正因為他感到寧德不能一下子消滅貧困,“根除”、“消滅”貧困一下子很難做到。所以,他就定位為“擺脫貧困”。那個時候,他就意識到到了這個問題。他說“脫貧事業是需要幾代人來努力的浩大的工程,我的努力畢竟是時者甚短,功者甚微。”他后來在總結這本書的時候說扶貧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不是一兩天、一蹴而就的工程。
仔細想來,不僅扶貧是這樣,哪一個工作上的成就,事業上的成功不是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取得的?世界上沒有成功的捷徑,幻想一日成功,一夜暴富,最后品嘗的只能是失敗的苦酒。堅持自己的初心,勿貪捷徑。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下來,會發現成功已經在向你招手。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書中提到的他在上山下鄉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自然的現象——滴水,巖石那么堅硬,水滴那么柔軟,它居然可以把巖石滴穿,居然可以把巖石滴到地下一個凹凸,凹陷下去,這就是堅持的力量,這就是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我們在工作中擁有這種“滴水精神”,何愁不能成功?
“滴水精神”的內涵不僅在于培養堅持的意志,還在于養成從小事做起,把工作中的每件事堅持做好的良好習慣。習近平總書記在書中引用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的話提到“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意思是,謀劃大事難事,要從小處和容易處考慮。天下的難事,都是先從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微的小事做起。所以,明白事理的有學問的人,始終不以要作成多大的事業為起端,因此才能成就他的偉大事業。從小事做起才能把大事干成。治理天下是難事大事,卻必從小事做起。我們在工作中更是如此,認真了解自己工作的性質和任務;明白自己的崗位責任;掌握和自己職責相關的法律法規。將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作為大事認真去完成。我們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但絕不是好高騖遠。腳踏實地,一件事一件事去辦,一個難關一個難關去過,一定能積少成多,積沙成塔。
作為一名高速人我們身上不僅要有堅持不懈的恒心和鋼鐵般的意志,更要在一件件小事中日復一日的無私奉獻。在三尺鐵皮收費亭中用青春燃燒人生的價值;在路政巡邏車里用汗水保證道路的安全通暢;在監控室里上傳下達、眼觀八方,耐得住幕后付出的寂寞。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培養滴水穿石的意志和久久為功的信念,握緊手中的接力棒,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一定能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
最近,《擺脫貧困》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工作期間的部分講話和文章,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脫貧致富這一主題,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主線,以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為出發點,立足閩東實際,通過提倡弱鳥先飛、密切聯系群眾、發揚滴水穿石精神,高瞻遠矚、意切言盡、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等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思想深刻,對我們這些基層干部深有啟發。結合我的工作實際,說說我的感受。
一是觀念先富。鄉鎮村居經濟發展不平衡,懸殊較大,許多村居都想擺脫貧困現狀,過上百姓富,生態美的生活,但是,我們要認清自己所處的形勢,要有擺脫貧困的信念。在書中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當務之急,是我們的黨員、我們的干部、我們的群眾都要來一個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如他所言,擺脫貧困,“其首要意義并不是物質上說的脫貧,而是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我認為政府在觀念上要帶領群眾先富,在政策上要扶持群眾發展,在創業上要動員全民參與。
二是方向找準。各地區發展經濟條件不同,發展經濟不能跟風而上,要結合實際,要擺脫貧困不是政府要富是群眾要富。我們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準確的定位,解放我們的思想,這樣工作起來才能知道方向。要有不畏艱難的精神,力戒形式主義,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貼在人民身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么?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群眾積極性這兩方面說,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干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系。”要擺脫貧困,需要全社會參與,作為政府的工作人員,我們要密切聯系群眾,做群眾的貼心人,想群眾所想,才能解群眾所憂,把群眾的利益擺在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理念,特別要注重對貧困家庭的關心和幫助,“縱使思忖千百度,不如親手下地鋤”,務實就是要“親手下地鋤”,用實干精神栽種希望的果實。
三是信念堅定。我們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因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要有量變的積累。在我們推進鄉鎮村居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基層群體由于受狹隘的空間地域等限制,使干部、群眾長期處于一種固定的生存狀況,要徹底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只有秉持“滴水穿石”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鄉鎮經濟落后情況。就像習近平總書記“一滴滴水對準一塊石頭,目標一致,矢志不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滴下去,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工作從一點一滴做起,經驗一點一滴積。
脫貧攻堅的春風,吹暖了一個個貧困戶的心,也吹活了一個個脫貧致富的希望。最近拜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擺脫貧困》,受益匪淺。《擺脫貧困》出版于1992年7月,收錄了習近平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重要講話、文章。共29篇,12.1萬字。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跳出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沖破封建保守的陳舊意識,是實現脫貧致富的根本。這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提倡干部要練好密切聯系群眾這個基本功,在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正如同書中寫道:“人民群眾是最實在的,他們不但要聽你說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聽‘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我們貧困地區經濟落后,家底薄弱,群眾有許多困難要解決,只能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地為群眾辦實事。”
結合到近期全縣上下的脫貧攻堅工作,我對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四月以來,我身邊多少領導和同事,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包掛的貧困戶家中。從精準摸底到制定脫貧計劃;從物質上的難題到精神上的撫慰,群眾的難處,他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4月22以來,嵐皋縣公安局的民警就已經自愿取消了周末,他們將自己的休息時間奉獻給了脫貧攻堅工作,獻給了他們心里掛念的結對“親戚”。對此,有同事說:“我少幾個周末沒關系,只要他們能早點脫貧過上好日子,我就高興了。我們不圖回報,我們的心愿就是他們能早日擺脫貧困,奔向小康,只要他們理解,也就值了”。
我不禁想到總書記說的:“只要我們堅持實實在在地每年為群眾辦幾件實事,群眾是會真心實意地擁護我們,會自覺自愿地和我們同心同德,共渡難關的。”辦實事,必須要了解事實,看群眾缺少什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能最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說到底還是聯系群眾問題,只有聯系好群眾,練好密切聯系群眾這個基本功,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擺脫貧困》這本書每一個篇章都來自實踐,都與黨的群眾路線有著天然的聯系。書中所展現出來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相信我們的脫貧之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不僅僅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席卷全球,更是因為在嚴峻復雜的疫情挑戰下,中國誓要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不平凡的年份,不平凡的夢想,決定著全國兩會的脫貧議題備受矚目,決定著代表委員的扶貧建言備受期待。
作為“花的精力最多”的一項工作,脫貧攻堅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心頭大事。2019年,在內蒙古代表團囑咐“打好脫貧攻堅戰”,在甘肅代表團強調“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氣的決心”,在河南代表團強調“按時按質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在福建代表團要求“增強脫貧措施的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連續7年在全國兩會同代表委員共商脫貧攻堅大計,那些重要的指示和金句,不僅成為深入人心的理念,更轉化為務實有效的基層行動。因而,百姓更加期盼今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脫貧攻堅決勝決戰鋪下決心的“壓艙石”、夯入信心的“定盤星”。
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上,時間記錄著滄海桑田、初心不改,書寫著歲月豪邁、碩果累累。目前,全國貧困人口還有551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全國貧困縣減至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盡管我們已經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但剩余脫貧攻堅任務艱巨,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時間緊迫,形勢嚴峻,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本來就極具挑戰,疫情又增加了難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集中力量啃下脫貧硬骨頭,多措并舉鞏固成果”。全國兩會召開,再動員、再部署是題中之義,目的就是要響鼓重錘,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取得最后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巨,決不能松勁懈怠。然而,隨著越來越多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一些地方出現了工作重點轉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現象。“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全國兩會既是戮力同心的“議事廳”,又是拼搏奮進的“加油站”。當此之時,代表委員更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指示為指引,認真建言資政,以務實的態度,最大限度汲取民意、提振信心,激發“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的戰斗力,為脫貧攻堅凝神聚氣。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戰貧疊加戰“疫”,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好最后沖刺、打贏這場硬仗,怎樣鞏固成果防止返貧,又如何在脫貧之后做好鄉村振興的銜接文章,將成為各地民眾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共同熱議的話題。其中,許多難題亟待扎實研究、理性破,許多矛盾急需謀劃良策、尋找出路。代表委員們中間不乏各行各業的行家里手,更應發揮聯系面廣、專業性強的優勢,扛起“一言興邦”“一言利民”的擔當,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瞻望前路,脫貧攻堅依然任務繁重,所有中華兒女都在期盼,代表委員們議政建言的擔子不輕。為了讓脫貧摘帽成為“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期待兩會會場上傳出更多求真務實的好聲音。
脫貧攻堅是時代賦予每一個扶貧工作者的時代任務和光榮使命。共產黨員作為先鋒隊要識時局,順時勢,不辱使命,勇于擔當,加快脫貧進程。
黨員干部要爭做脫貧路上的“帶頭羊”,要充分認識當前脫貧攻堅的任務,向脫貧攻堅路上的模范學習;要發揚先鋒模范作用,帶頭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把脫貧攻堅工作抓好抓實,切實做到“兩手抓、兩不誤”,為脫貧攻堅獻計獻策、出力出汗。
黨員干部要把握“四個意識”,把脫貧攻堅當成最大的政治考驗來抓。脫貧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最大的政治任務、發展任務、民生任務,也是重大發展機遇。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我們要認真貫徹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用理論武裝頭腦,提高政治站位。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把“三嚴三實”作為一種作風、一種精神,作為一個標準、一個境界。始終把黨和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擔責不誤、臨難不卻、履險不懼、受屈不計,在脫貧攻堅戰斗中彰顯黨性,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脫貧攻堅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
完善村級基礎設施。一是完善村級基礎設施。有句老話說的好,要致富先修路。完善好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才能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礎。打造強有力的村兩委。脫貧的關鍵還是要靠本村穩定有力的班子,只有把“腦洞開、點子多、有原則、有責任、會致富”的黨員群眾納入到兩委班子,提升班子戰斗力、影響力、號召力,才能為脫貧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幫助。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鄉鎮干部必須要下鄉駐村,不要走馬觀花看風景,要“沉下身子”實實在在的進村到戶開展扶貧工作。不斷加強對扶貧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一方面是要加強扶貧工作人員和村兩委班子的扶貧業務培訓,提升脫貧攻堅能力,研究討論符合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可行途徑,努力幫助貧困戶找對致富門路;另一方面要對貧困戶的進行思想引導,集中學習和個別座談結合宣傳政策法規,引導貧困戶轉變思想,激發主觀能動性,消除等靠思想,引導群眾積極主動發展。
我們廣大工作人員要實實在在接地氣,少喊口號,多辦實事,才能塑造良好形象,才能取信于民,堅定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增強幫扶脫貧工作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