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觀看創新中國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論語》記載,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涵義,孔子從繪畫角度將這句話解釋為“繪事后素”,即先鋪白底,再繪圖畫。子夏深受啟發,繼而進一步從修身的維度作出闡釋:“禮后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學禮樂,贏得孔子的贊許。
對比諸子典籍不難發現,《論語》并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發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這個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討論中暢所欲言,與孔子教學中倡導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勵弟子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一旦有新觀點涌現便大加贊賞。鼓勵創新、肯定創新的導向,營造開放、平等的創新氛圍,激蕩許多啟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離不開創新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又何嘗不需要創新文化的滋養?20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以實現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創新可以促進發展,那么創新又靠誰來推動?某管理咨詢公司曾對1000家創新公司做過長期調查,發現企業的財務業績與創新投入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真正決定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是軟性因素,即企業自身是否擁有培育創新文化的土壤。實踐證明,推動創新,關鍵在于以創新文化去激勵企業與個人的創造活力。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說明: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僅體現于經濟發展不斷創造奇跡,其本質乃是發展理念的嬗變、社會文化的躍遷。40年思想解放,創新精神、創新文化已經內蘊于國家的發展道路,正在釋放著日益強勁的動能。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個頭”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面對科技創新的短板,亟待我們進一步培育勇于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更好激發蘊藏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億萬人民之中的創新能量。展望未來,隨著創新日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邁出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的堅實步伐
文化的發展變遷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創新文化不是無根之木,它的成長,既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勵創新的“制度空氣”,更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對創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將不利于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奮斗,我們就能推動創新文化蔚然成風,以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鋪展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看完紀錄片《創新中國》,其中“制造”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來,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制造業巨頭,“中國制造”席卷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講述的第一個關于玻璃行業的故事就點出了目前中國制造的難以回避痛點。玻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背后,居然隱藏著一個“一直以來中國缺少制造高品質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邊是低端玻璃產能的過剩,一邊是高品質玻璃不得不依靠進口來維持生產。
“這幾年的超薄玻璃的發展一直是在創新,每一個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為,現在人們生活需要的這些產品,它在輕薄化上,它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信息顯示材料工程師任紅燦介紹,那些從事低端玻璃生產的企業往往由于經營成本相對較低,還能夠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種依靠低價競爭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淘汰。正如紀錄片中所講的那般,玻璃的厚度從2011年的2毫米不斷進行輕薄化創新,在2016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極限。每一次的創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對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對我市企業來說,與先進地區和先進企業相比,我市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投入還遠遠不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創新環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條》等專門的技術創新扶持政策,在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讓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二是提高素質,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帶企業家去國外先進地區和企業考察新興制造技術,同時引入先進的智能制造模式、協同制造等先進模式加以推廣,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創新平臺搭建。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溫嶺籍專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溫嶺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平臺,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中的實際技術問題,同時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帷幕拉開之際,唯有創新,才能在在競爭中立于不敗。相信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創新力必將上一個新的的臺階。
都說創新引領夢想、塑造超越,也帶來自豪與信心。近幾周來,在我們部門學習并觀看《創新中國》后,大家對創新頗有感觸。六集的紀錄片總體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制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本紀錄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的距離,同時也讓我們普通人了解到了我們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一直未有的成就與驕傲。
本片借用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記錄了在現今中國發生著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看到聞雞起舞的干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比如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駕駛技術、中石化開發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華大自主研發的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幾百位志愿者體驗"天宮一號"6個月等;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的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無論誰置身于這個時代,他們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鮮思想并且敢于創新勇于開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來。
在大家驚嘆于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作為社會中存在的人們,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終究是要被淘汰的。
這算是創新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如此。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時代,事物都是在不斷更替變化,只有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和脈搏,找準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創新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順應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讓我們有了更大地底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國家或個人更應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維固化,感覺良好就不去前進,那么只有挨打的份。
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于創新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新的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人說,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我利用晚間及課余時間觀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該片共分六集: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記錄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
觀看第一集信息時,我就被紀錄片的精彩內容深深吸引住:順豐的無人機投送、無人駕駛汽車、互聯網農業、阿里云等等,貼近生活卻又感覺不可思議,讓我不禁感嘆大數據時代信息應用的觸角已經探向每一個角落。
當我認真看完六集,感觸頗多,《創新中國》如同科普宣傳片,將中國最頂尖的創新技術、最出色的創新成果、最有想法的創新人才,一一展示了出來。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說過但沒見過的,有些是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成果來得如此艱難的,有些是我們曾經只能想像的,當然也有還處在攻克難關道路上的。
《創新中國》帶給我振奮人心的自豪感和無限的期望。曾幾何時,中國雖享有悠久的文化傳承,擁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但在世界的舞臺上,只是一個飽經滄桑與戰火,剛剛獲得新生的落后國家。值得我們自豪、能讓我們吹噓的,只有在文字與傳承中擁有的歷史。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一直被貼上價格低廉、質量低、品質差的標簽。但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蘊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世界舞臺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敢為人先的企業家們。中國制造已經真正實現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當然,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世界依然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不能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在其他更多領域,中國依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仍在追隨國外的先進腳步。我們的身邊需要涌現出更多的人,為偉大崇高的理想或簡單執著的追求而不懈努力、艱苦奮斗。
我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我反省,人生的歲月已走過半程,我卻不時在消磨珍貴、美好的時光,滿足于現在安逸的生活,丟失了更崇高的追求。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家企業、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繪著我們共同的未來。為了夢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根據課程安排,我們觀看了《創新中國》這部主旋律節目記錄片,整部記錄片共分為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六個部分,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著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
整部記錄片拍攝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說過但沒見過的,也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還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腳步在慢慢前進,中國科技技術正在前行。就像在《制造》里講到的,中國人自己制造的大飛機C919,對于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對于買不到的“瘋狂”材料,我們自主研發,克服種種困難,終于實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在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大飛機的國產化率,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水平和中國航空整體水平相比還是比較低的,這是影響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的一個短板,也是需要我們要繼續攻克的一個難題。這是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在前進,別人也在進步,未來是撐握在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手里的,而核心技術仍是我們很大的短板,所以我們始終要堅持一句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而我們作為基層單位和基層工作人員,要從自身做起,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做好媽媽式服務,宣傳和貫徹好上級政策,努力為企業提供平臺,如搭建校企等產學研合作平臺,為企業提供或聯系培訓,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方式,使企業激發創新熱情,樹立創新意識,加大創新投入。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在創新中謀求發展。創新中國,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