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是大局,“保”為底線。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扎實落實好“六穩”“六保”工作心得體會_六穩六保工作的學習心得體會總結.歡迎閱讀!
事實是最好的驗證。整個疫情救治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跟中醫藥的全面參與密不可分。中醫藥治療最大程度提升和實現了救治率和逆轉率,與國外很多國家死亡率偏高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事實上,拋開此次疫情救治不談,從更宏觀的層面去看,中醫藥在歷次疫情的防治過程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并形成了一套整套系統且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在減輕癥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并發癥等方面功效顯著。2003年治療非典病人樣本顯示,采用純西醫治療的46例,死亡9例,死亡率幾乎20%。而介入中西醫治療的71例,死亡1例,死亡率1.4%。也正是中醫藥在防治非典中的突出作用,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贊譽。
重大疫情中的驚艷表現為中醫藥揚名立威,但優勢卻并沒有轉化成順勢。作為國粹的中醫藥式微的局面,雖已引獲得關注,但整體態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中西醫孰優孰劣的爭論愈演愈烈,支持與反對者立場鮮明、針鋒相對,中醫藥的廢存之爭作為社會話題,一直保持極高的熱度。在“2017年中國生命小康指數”調查中,有42.70%的受訪者表示首選西醫,西醫看不好再看中醫,而只有17.70%的受訪者表示首選中藥,中醫看不好再看西醫。有意思的是,在這次調查中,有94.68%的受訪者表示相信中醫。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這種狀況都有很直觀的感受:在我們身邊,有名望的中醫在減少,醫院里的中醫門診也改換了門庭,中藥的價格變得越來越高,藥品的成色和質量也大不如前,熬上兩三次之后就寡淡無味。中醫藥的治療效果沒有西藥的立竿見影,成本又沒有什么比較優勢,中醫藥就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認可度看起來還相當不錯,卻并沒有成為首選。一場疫情讓人看到了國粹在延續神奇,但之后又回到了“難得寵幸”的老樣子。
市場化改變了中醫藥的傳統生存狀態,傳統產業與市場之間并未有效對接和均衡匹配,時下,中醫專業人才不足,影響了中醫的整體治療水平;于中藥的層面而言,當天然的中藥材無法滿足需求時,人工種植的質量水平和產業化程度,又需要通過標準化的提高來不斷優化。當然,以醫保為主體的政策扶持長期缺位,則造成了中醫藥的日漸式微。中醫藥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和產業,現有的問題并非局部性的,而是系統性的。要破解整個行業面臨的困境,就不能攻其一點而需要統盤推進。
通過大疫的驗證,對中醫藥的偏見會少一些,依任度和依存度會有所改善,并國際社會重新發現和再次認識,中醫藥粉絲的群體也會有所擴大,中醫藥的處境與現狀也能得到更多的人關注。就政策層面而言,應當借勢用力、趁熱打鐵加快各項扶持政策的落實,在“兩手抓,兩手硬”的綜合措施中,有力有效推進一攬子的計劃落地,比如中醫人才培訓體系的建立,中藥產能的恢復與提升,中藥產業鏈條的拉長,同時以援外防疫為契機,加快中醫藥的國際化進程,把“中國方案”升級為“世界共享”,繼而占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形成具有極強影響力的中醫藥文化和價值體系。如此,中醫藥才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首先六穩”是指,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工作。這是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并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在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今年4月17日,一季度數據對外發布的當天,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會議明確,加大“六穩”工作力度,還首次提出“六保”。"六保”是指,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項任務。
從我個人理解,“六穩”工作似乎比“六保”任務要宏觀一些,主要指經濟領域;而六保任務則相對具體一些,主要指民生和經濟社會基本運行,總基調還是穩中求進,努力做好“六穩”工作、完成好"六保“任務,兩者重復的而且是第一點提到的就是就業問題。隨著中國新冠剛剛得到控制,而全球疫情的爆發,國內的經濟和國際經濟的變化從新聞上多少有點了解。“穩”和“保”是統一互補的。以就業目標為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六穩”之首和“六保”之首。在陜西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產業扶貧,從柞水縣的“小木耳、大產業”,到平利縣的“因茶致富,因茶興業”,最終都惠及當地老百姓的就業。就易地搬遷問題,總書記提醒“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后,后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有就業,就有收入,消費和內需就能激活,生產的循環才能暢通。我們要圍繞“六穩”和“六保”每一個具體目標,把握內涵,周密部署,真抓實干,維護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穩定。
在“穩”和“保”的基礎上,還要做到“進”。仍以陜西為例,當地脫貧不只靠“輸血”,而是注重培育產業自身“造血”,把脫貧質量放在首位,用新發展理念將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用直播電商新技術連接大市場、延伸產業鏈。再看全國范圍,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憑借“云技術”等賦能邁向更高端,5G、物聯網等新基建鋪就長遠發展的“高速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的補齊讓社會底盤更穩,共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收官之年,決戰在今朝。我們要深刻領會扎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六穩”“六保”為抓手,穩扎穩打,攻堅克難,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一公里”而奮斗。
“六穩”和“六保”統一于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正確策略和方法。“六穩”和“六保”都是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具體體現,是在不同形勢下作出的科學安排。“六穩”和“六保”的指向一致,都是為了實現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有進,但著力點有所差異。
“六穩”堅持結果導向,立足于增長變量實現穩中求進。穩經濟就要從決定經濟發展的各個變量入手,穩住每個變量。從支出角度看,經濟增長主要受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影響,為此要穩消費、穩投資、穩外貿。收入決定消費,當前,我國居民收入主要是工資性收入,來自就業。因此,穩消費就要穩就業。而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外資是重要力量,占了我國進出口總額近一半的份額,穩外貿就必須穩外資。金融和預期在經濟增長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古典經濟學將經濟機械地分為實物方面和貨幣方面,認為貨幣就像罩在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但后來的經濟實踐和金融危機證明金融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經濟學家開始把金融活動納入經濟增長模型。預期是影響微觀主體經濟行為的重要參數,進而也構成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重要變量。因此,穩經濟就要致力于穩金融和穩預期。
“六保”堅持問題導向,立足于經濟主體實現穩中求進。經濟體系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中有多個部門,經濟學一般把這些部門分成家庭、企業、政府和國外部門。不同部門通過自己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彼此聯系,形成經濟大循環,在此過程中產生經濟產出。疫情沖擊下,經濟大循環按下“暫停鍵”,各部門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被凍結,經濟產出嚴重縮水,家庭、企業、政府部門內的經濟主體收入
銳減,陷入流動性危機。長此以往,大量主體難以為繼,不得不退出經濟循環。如此,即使疫情過去,由于經濟主體已經消亡,經濟循環難以重啟,經濟難以恢復。為此,疫情沖擊下,必須保住各類主體,在家庭部門,就要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在企業部門,就要保市場主體。在政府部門,就要保基層運轉。在國外部門,就要保產業鏈供應鏈。而糧食和能源安全是經濟循環的基本條件,也是必須保的。
“六穩”和“六保”之間也不是孤立的,兩者是彼此聯系的。“六穩”是大局,“六保”是前提,當前形勢下,只有全面落實好“六保”,才能實現“六穩”,也才能穩住中國經濟這個大局,實現穩中求進。通過保居民就業實現穩就業,通過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實現穩投資,通過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實現穩外資、穩外貿。
“六穩”是工作,“六保”是任務,“六穩”的要求是做好,“六保”的要求是全面落實。在這個意義上,“六保”是底線,“六穩”是高線,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六保”和“六穩”形成了一個區間,是十八大以來區間調控思維的體現。在當前經濟工作中,要堅持底線思維,守住“六保”,爭取更好的“六穩”的結果。
這幾天,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很多地方疫情防控措施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小區的卡口撤了,一些門店也允許開業,連部分廣場公園都實行限流開放,很多市民早已按耐不住萌動的春心,從蠢蠢欲動變成群起而出。城市中的商氣越來越濃,大街上也變得人流涌動,不覺間,扎堆現象就變得多了起來。從扎堆喝壩壩茶到排隊買胡辣湯,再到不戴口罩趕集,很多人連最基本的防范意識都丟掉了,疫情防控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
近兩日,一條四川廣元市民扎堆卸口罩喝壩壩茶的視頻引起全國網友關注,那人山人海的場面令人震撼,但更多的是擔憂和后怕。如此親密的接觸,其后果不敢想象。如果其間有感染源,不知會有多少人將被采取隔離措施,那些急不可耐的市民,好不容易從家中釋放出來,結果又將面臨更長時間的隔離,有的人還會被送去醫院治療。同時也意味著防控措施會進一步升級,封閉法管理的手段一會再來一次,對于這樣的反復與折騰,是誰都無法承受之重。
這次突如其來的冠狀病毒疫情,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其復雜性和嚴重性遠遠超過了預期。無數醫護人員、軍人、基層干部和志愿者,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日夜奮戰在防控一線,用無私奉獻為我們租起了堅強的堡壘,還有那些為此而犧牲在崗位的戰疫者,他們用最大努力和付出所換取的成果,不能因為我們的懈怠和僥幸而前功盡棄。疫情阻擊戰的拐點還沒到來,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我們能取得眼下這樣的成績,與群防群治、全民參與密不可分。正是大家響應政府的號召,嚴格執行了“不聚集,不聚會,不扎堆”的自我保護措施,老老實實待在家中不出門,才把病毒控制在有限的空間內,掐死了傳播的渠道。
從疫情防控戰役實施開始,相關部門和專家就倡導大家要待在家中少出門,有效控制傳播途徑避免交叉感染。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人在咳嗽、打噴嚏或大聲說話時會產生大量飛沫,形成帶有病菌的氣溶膠微粒懸浮在空氣中,大部分集中在1米左右的范圍。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首要之舉就是保持安全距離,做好自我防范。簡單來說,不扎堆是一個剛性原則,也是必須堅持的底線。
在家悶了這么長時間,大家都希望出來透透氣,這可以理解。怕就怕大家心存僥幸,讓嚴密的防控線變得千瘡百孔。病毒還在肆虐,而很多人思想卻已懈怠,放松了對自我的要求,把風險和責任拋到腦后。不堅持不扎堆不聚集不聚會的“三不原則”,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是對家人、對他人和對社會的不負責。有時候,在公共資源嚴重不足時,“沒有火神山,沒有雷神山,也沒有鐘南山”并非玩笑話,而是活生生的現實。無論個人,家庭還是整個社會,再也經不起在不隨意間,讓病毒卷土重來一次。
上海醫療救治組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現在開始每個人都是‘戰士’,你在家里不是隔離,是在戰斗啊!”這些天因為復工復產,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多起聚集性感染,給防控工作敲響了警鐘,足以引起每個人的重視。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我們只有嚴格遵守最基本的規范,奪取了防御阻擊戰的全面勝利,才能在春暖花開之時,相聚在一起盡情享受生活。
“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這表明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還要全力確保就業平穩。
就業穩,則大局穩。統籌做好“六穩”工作,首先就是要穩就業,穩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當前,疫情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無論是企業主還是求職者,目前都面臨不少難題。要持續為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線”作戰提供源源不絕的內生力量,就要打好就業“組合拳”。
疫情發生以來,交通運輸、物流、制造等行業遭受一定程度的打擊,勞動者就業也受到了影響,尤其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以及疫區勞動者。就業直接影響老百姓的“錢袋子”,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民生大事。雖然疫情對文化旅游、酒店餐飲等服務消費產生一定消極影響,但是網上購物、直播帶貨、網上訂餐等數字經濟新業態仍然呈現出活躍狀態。因此,穩就業可以從新行業、新業態、新模式中挖掘新的就業潛能,從“云經濟”中看到新的就業契機,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快激發新興就業潛力。在就業方面,發揮社會中介和勞務經紀人作用,為企業和務工人員送信息、送服務、送政策,鼓勵用人單位深入鄉鎮、村社直接招聘人員,同時還可以利用“共享思維”,通過借用、平調等方式,讓務工人員不出現“空閑時間”,從而穩定和擴大就業。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社會的“穩定器”。雖然疫情防控阻擊戰還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疫情形勢已經出現積極向好態勢,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更要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而穩就業是重中之重。
扎實落實好“六穩”“六保”工作心得體會5篇 相關文章:
3.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心得體會總結5篇
4.2020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心得體會總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