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青年,有更寬廣的奮斗舞臺,同時也面臨更多樣的責任,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都需要青春的力量。下面給大家分享收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四期學習心得體會800字精選.歡迎閱讀!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萬眾一心,其利斷金”,意思是團結起來的力量。只有團結,只有萬眾一心,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克服一切的困難。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古代之所以有那么多發明創造,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偉大工程,那都是我國古代祖先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果。但是即使到現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即使西方強國也不行,最典型美國、德國、英國等都沒有這個能力。為此我國現在的發展迅速,快速崛起,其實也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果。而西方至今就想不通了,為何全世界只有中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
對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核心其實有兩點,第一是集中力量,也就是集中一個國家所有的人口,資源的能力。這個核心在于能否動員到國家的每一個人,集中每一份資源;第二是辦大事,集中了力量后,還需要提升效率,充分調動百姓,使得百姓信服你,所以才會加班加點,努力的進行建設,提升效率,勤勞努力,最終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
對于我國來說,整個的歷史就是一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我國古代的長城,運河,還有秦始皇陵等世紀大工程,那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果。到現在,從我國的解放,新中國的成立,到打敗美國,到改革開放,其實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果。
尤其是改革開放,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集中國家一切的人力和資源,在短短40年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跨越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工廠。可以說能夠取得這么大的成就,能夠這么迅速的崛起,其實最核心的就是靠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
我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集中全國人民,而且集中一切的資源,集中解決苦難,攻克艱難險阻,最終取得成功。而且在很多工程上,很多項目上,那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對于此,西方國家即使發展幾百年,到現在都是不可能辦到的。即使美國、俄羅斯、德國等這樣的大國,其實至今也辦不到。
為此西方不明白了,至今也想不通,為何全世界只有我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制度優勢”。我國的制度區別于西方,其實是一種社會主義的國家體制。整個國家就是一體,而且強調集體,強調國家,強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所以整個國家融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在這個整體下,國家那是最為強大的,而且隨時都能夠集中一切的人力和資源,辦大事。最典型我國98年的洪水,03年的非典,13年的地震,這在任何國家都是無法克服的巨大災難。但是在中國卻迅速的解決,這其實就體現了我國國家體制的優勢,能夠集中一切的力量辦大事,這是西方比不了的。而且我國不光能集中力量,百姓還非常勤勞,所以效率那是尤其高,這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核心。
而反觀西方,在體制上強調的是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團體的制衡,強調的是自由和約束,所以遇到大事,往往光是開會討論,都要浪費無數的時間。即使議會討論通過了,到辦事的時候,又是各部門相互掣肘,最終等西方辦好一件事,我國都能辦好10件了,所以這其實最根本的就是體制的差異。
西方的體制其實已經不適合現在的世界發展了,這也是西方衰弱的根本原因,因為其無法解決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決辦事效率的問題。所以在這次疫情面前,我國作為疫情爆發國,都快速的控制住,但是其他西方國家,去開始蔓延,甚至政府那是束手無策。不是政府管不了,就是民眾不配合,總之整個的辦事效率已經完全不可能跟我國相比了,所以21世紀的未來必然屬于中國。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的第四期,主要講的是“集中力量辦大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條顯著優勢。這個獨特的優勢是中國闖關奪隘的堅強保障。
1月23日到2月2日,短短10天,建筑面積3. 4萬平方米、編設床位1000張、設施完備的火神山醫院在武漢知音湖畔拔地而起。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建設: 24小時繪出設計圖;108種輸水管件配備一天內齊全;近2000間架設箱式板房、5萬平方米防滲膜火速到位.,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驚嘆:“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火神山醫院的建造,充分彰顯了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國家制度的正確性。而且由此推彼來看一下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全國人民對于這個災難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表達的情感,以及奉獻出的力量,也足以彰顯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正確性。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內在的優勢。與資本主義相比,社會主義具有許多方面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即是其中之一。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談論“六五”計劃時說:“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中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樣一套制度安排,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各級黨政部門順利推行施政計劃。鄧小平同志還說過:“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
我國依靠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自主實現了一系列重點突破、重要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瀕于崩潰邊緣,但我們集中有限的物力、財力和技術力量,在“一五”計劃期間展開了以“156項工程”為核心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迅速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工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組織的大科學工程。從1959年6月中央下決心獨立自主研制原子彈開始,僅僅用了5年多的時間,就于1964年10月16日實現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使科技、經濟基礎落后的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五個核大國之一。這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不僅鑄就了我國國防安全的戰略基石,而且對國家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將科學實踐活動上升到國家層面,以任務帶學科,推動了全國科學技術體系的建立。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兩彈一星”是在政治環境異常嚴峻、經濟條件異常艱苦的條件下,舉全國全民之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豐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又利用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優勢,先后建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鐵、京廣高鐵、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電信網絡等舉世矚目的建設項目;完成了神舟飛船、“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天河二號”“蛟龍”號等高科技項目;成功舉辦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戰勝了洪水、“非典”疫病、大地震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
十八屆六中全會在10月24日開幕了。歷經36年改革開放,中國又到了抉擇的時刻。深水區的改革,注定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艱難的博弈。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攻堅克難的決心、統籌兼顧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處想的共識、勁往一處想的行動。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表示“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李克強總理用“壯士斷腕”形容改革的決心、媒體熱議的“383”改革方案,諸多舉措,匯集成一個清晰的信號:十八屆六中全會,將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當前,無論是國內外學者政要,還是普通黎民百姓,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寄予厚望,表現在對中國即將挺進的深度改革討論熱情空前。十八屆六中全會將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會后的中國將以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去“啃硬骨頭”“涉險灘”,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持續噴涌,“深化改革”的“紅利”將長期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科學發展,世界和國人充滿同樣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讓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則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來,不論是中央領導同志的公開表態,還是陸續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讓人們看到了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決心。“老虎和蒼蠅一起打”的雷霆出擊、“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鏗鏘有力、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求真務實,正是最大范圍凝聚改革力量之舉。
3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一路走來成就“富裕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35年后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承擔著改革攻堅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設“富強中國”,共圓偉大復興之夢。上世紀90年代初,當蘇聯、東歐發生巨變之后,鄧小平不是讓改革停下腳步,相反卻加快推進改革,“南巡講話”把改革開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國經濟出現了持續的快速增長。如今,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變革。十八屆六中全會,激發中國變革新活力,再啟中國增長強動力,升級中國經濟硬實力,同心共筑中國夢,我們充滿期待。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的未來。十八屆六中全會的號角已經吹起,讓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去繼續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與模式,以更堅定的信心去踐行改革開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態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是中國實現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創造一個又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跡的根本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卻克服一切困難建立起獨立工業體系,改變貧窮落后面貌。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勒緊褲腰帶”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研制成功“兩彈一星”,保障了國家安全,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中國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從“現代化的遲到國”一躍成為“現代化的視覺中心”,靠的正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靠的正是全國上下一心,靠的正是集智攻關、積力遠行。
集中力量,才能保證重點;集中資源,才能實現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70年來新中國走過的輝煌歷程證明,我們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無論是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還是攻關重大科技項目,無論是建設國家重大工程還是貫徹防災救災、脫貧攻堅、生態保護等重要部署,無不需要善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舉國體制優勢,無不需要下好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協同攻關。正是因為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統一有效組織各項事業、開展各項工作,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制度的活力寄托于創新。從我國國情出發,繼續加強制度創新,才能進一步鞏固好制度優勢、拓展好治理效能。“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健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體制機制”“健全推動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更好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萬夫一力,天下無敵”。在前進道路上,面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面對各類艱難險阻、風險挑戰,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不竭動力。
“奇跡是干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時代新征程,發揮好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必能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實踐已經證明還將繼續證明,中國人民一定能,中國一定行。
收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四期學習心得體會800字5篇相關文章:
★ 收看“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三期”大學生有感心得8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