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又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不由得讓每個人心頭感到無比沉痛。我們怎能忘記,用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用雙手托起炸藥包的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驚世壯舉;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犧牲的無數的革命先烈……正是有了他們的偉大,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大家的幸福生活,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此時此刻,我們莊嚴肅穆地站在國旗下,是否想到:這面代表著共和國的五星紅旗,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灑盡熱血、獻出生命染紅的呢?
戰爭的年代造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同學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成棟梁的機會。大家要通過廣泛地了解先烈們的感人事跡,來體會現在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對小學生來說,你們現在可以做到的、必須做到的就是愛父母、愛學校、愛老師、愛同,使我們二小的學生都有文明行為,健康成長。
同學們,看你們的學習環境、生活條件多么優越,可是不少學生因為條件太好了,而不愛學習,整天只知道玩。有的同學不好好地吃飯,挑食現象嚴重,這樣就不能長成強壯的身體。沒有強壯的身體,長大了怎樣報孝國家;有的同學一有空就看電視、上網玩游戲,眼使近視了,也染上了不良習氣;有的同學現在不愛學習,覺得學習是很無聊的事,這樣下去,當他們長大以后,就是有愛父母、愛國家的心情,還沒有愛的能力啊,到那時后悔也來不及了。只有從現在開始,從點滴小事做起,好好規范自己的行為,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將來才有能力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安息吧,敬愛的烈士們,你們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時間在流淌著,歲月在變化著,春的氣息已來到,而清明的腳步已漸漸向我們走來!
又逢一年清明時,每每在此刻,我們站在國旗下,看著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便會感慨萬千!不知你們是否會想起那段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歲月?也不知你們是否會想起為了我們今天美好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你可曾還記得:那寧可倒下也不愿屈服的聞一多,只手擎起炸藥包喊著:為新中國前進的董存瑞!是他們啊,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和大好年華換來的!他們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卻是無限的”真諦,也更讓我們明白了:每個人都應有堅定的信念并堅持不懈,還要再加上汗水的流淌,那么夢想才可能化作現實的道理!
同學們,我們是幸運的,對嗎?我們不需要為躲避戰爭而逃離家園,也不需要為失去家人而啜泣!我們可以在陽光的沐浴下,讀著書!然而面對著這樣愜意的生活,我們有時會忘記了讀書的責任,將自己置身于城市的繁華喧囂,所以從現在起請放下手機,離開游戲,沉靜下來,多讀些好書吧!
憶往昔,訴不盡我們對先烈們的懷念;看今朝,更唱不完我們對明天的憧憬,那么從今天起更加努力吧!請相信汗水的流淌,會讓夢想照亮現實,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清明節感懷。
四月,草長鶯飛,風和日麗,清明節帶著新綠的顏色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光向我們走來。
清明,淵源于五霸崛起,群雄爭鋒的春秋時期。傳說,跟隨晉文公重耳風雨飄搖19年,忠肝義膽,同舟共濟的一代名臣介子推,于功成身退后,背負老母潛入深山。晉文公尋找不見,下令放火燒山,想把介于推母子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愿燒死,也不出山。恪守孝道,懷揣孝心,是介子推的精神遺產,也是清明創設的初衷和緣由。
清明,是一個在親人眼中寄托沉甸甸思念的日子。在這個特定的日子里,無論咫尺天涯,人們都要重返故里,將一份純真的思念,培植在親人青草萋萋的墳塋上,長成溫馨的慰藉。而那些羈留異鄉的人們,也會用自己的獨特方式遙遙祭告,或是瞻仰親人的遺像,或是撫摸故人的遺物,或是朝著青冢的方向默默遙望。
清明,是一個在文人筆下詩情畫意的日子。“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等家喻戶曉的佳句傳誦至今。清明前后,雨是細軟的,風是和煦的,正所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清明,也是一個后人心中仰視和追思的日子。清明時節,我們更加緬懷新中國誕生六十年來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進步而獻身的英雄志士。同學們,我們一起點擊一下由團中央、中宣部聯合創辦的民族魂網站吧,那里有我們的先烈們。讓我們在網絡空間里,送束花,點首歌,點支蠟燭,網上祭英雄,共鑄中華魂。
清明,更是春耕春種的日子。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人生也一樣,只有在“春天”里播下心愿,才能在“秋天”里收獲人生。播種,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希望、新的創造、新的起點。讓我們像辛勤的農民那樣,一生播種,播種一生。努力人生,收獲人生。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晚唐大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首題為《清明》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首詩在中國流傳甚廣,許多人都耳熟能詳。說到清明節,我們常常會想到凄風苦雨、掃墓祭祀,其實,清明節的內涵遠不止這些。
在_年前,清明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因為介子推因火而死,故這天百姓人家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飯。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踏青、洗澡的生動寫照。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小孩子,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又是一年春來早,讓我們在這個清明節走出家門,和父母一起祭掃祖先,寄托我們綿長的哀思;帶上風箏,去郊外游玩踏青,也有利于放松我們緊張的神經。愿每個同學都能有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春祭節日,屬于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那么,在這個掃墓祭祖、踏青游玩的節日里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清明節祭祖,上墳,燒紙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在掃墓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等簡單儀式,以表對死者的懷念。但也帶來了許多安全隱患。
燒紙錢,是我們在清明節常見的祭奠先人的形式。它雖然表達了對死者的懷念,但污染了環境,帶來了不必要的災難。為此,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火災發生。當然今年也不例外。據說,我市一個小縣城就查處8名火災肇事犯罪嫌疑人。眾所周知,就在前幾天,四川涼山森林大火30名撲火隊員不幸殉職。難道這血淋淋的事實也不能引起大家的警醒嗎?還有些人祭祖后,鮮花、冥幣、塑料包裝亂丟亂棄,一片狼藉,要是再來一陣強風,又會被風吹得到處都是。這些都會污染環境啊!原本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紀念活動被人們搞得一團糟。為了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呼吁大家文明祭祖。
清明小長假外出踏青游玩,放風箏應該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了,但放風箏最好到郊外比較空曠的地方,城區空間狹小,車輛多,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意外。現在的大型風箏線,材質好,不易斷,緊繃的風箏線就會成為一把鋸子,危險不言而喻。踏青游玩零食也是少不了的,大家一定不要亂丟亂棄哦!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同污染環境、破壞城市衛生的行為作斗爭,爭做文明的中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