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緣分,在高考結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個程序猿的我,居然會改變主意報考中醫專業。
中醫,這個傳承了千年的古老醫術,一直有著獨特的魅力和神秘。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強調辨證實施,重視病人個體差異。雖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長短不同,通過辯證進行不同的治療,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驗去治‘大三陽’。氣滯血瘀者,當以祛邪為主;氣虛血滯者,當以扶正為先。這些理論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看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根據病人的體質、體征,結合天時、地理、病史等諸多社會因素確定癥結和治療方案,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論因人、因時、因地用藥。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相、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醫幾千年的發展史,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代表和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創造了世界科學史上的兩個奇跡,一個是歷史的奇跡,中醫為中國人民繁衍生息的醫療保駕護航;另一個是現實的奇跡,為那些患有疑難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許有人要問,中醫是什么?我們說中醫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勞動人民經過兩千多年以來積累的與各種疾病做斗爭經驗的總結,中醫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同時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論體系的科學,它的理論對其它學科和人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傳統文化里面還有一家,那就是醫家。醫家不僅是一種醫療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哲學。中醫是崇尚陰還是崇尚陽呢?其實中醫是講陰陽平和、陰陽不偏的。可以說中醫是陰陽哲學的最佳體現。中醫說一個人有病了,那是陰陽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調和陰陽。病治好了就是陰陽調和了!有人攻擊中醫就說一個陰陽太簡單了!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中醫是一種陰陽中和的文化!應該在我們中華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涌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 現在,西醫院遠遠多于中醫院,在大多數人認識中,有了病就是去醫院檢查,然后吃點藥,中醫從來不是第一選擇,也是只有在經過多方折騰病也沒有痊愈后,才想起來去看看中醫。
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了一個中醫的自述,看得我目瞪口呆。感到生孩子絕不是一個自然過程,而是一種有如神六發射的`高科技程序。
(她先敘述產前檢查,我說:完了,非給你剖腹不可。我知道這種情況也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不是非剖腹不可。她說:是啊,人家說了,這是必需的。人家西方醫生還很以人為本哪,刀口在下腹部,還是弧線形,考慮到讓你還能穿比基尼。她說,手術室為抑制病菌溫度很低,做完手術又用涼水給她進行了全身清洗,我說:完了,你非發燒不可。她說:人家說了,這也是必經階段。我聽了真是叫苦不疊,誰說生孩子就非得發燒呀?醫院趕在她發燒之前先給她掛上吊瓶,這樣她就不至于燒死。一聽用藥方法和飲食,我說:更完了,你非沒奶不可。她說,醫生說了,這也是正常的。
好在西方服務設施完善,什么都想得很周到,哺育孩子不成問題。我告訴她,她的確享受了一番西方的一流科技服務,但除了挨了一頓大可不必的收拾外,沒得到任何好處。 )我推崇科學,但還沒有推崇到為了享受高科技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給醫生去整治。 現代人對醫學產生了被治的依賴性。對科學的信奉使人們不能我的身體,我做主。每年,單位體檢,都能掀起一場治病浪潮。因為沒有人是沒有毛病的。按照醫生的建議把子宮挖出去了。闌尾切下去了,把膽摘除了,還事。有扁桃體,蛀牙……醫生說身上的痣全應該挖光,以防癌變。
看一條美國科技報道說,發現早產兒在保溫箱中的成活率很低,而要是帖著人的皮膚保溫,成活率卻很高。這讓我說不出的暈。在中國,七個月的早產兒的成活率一直很高。過去的人,穿很寬松肥大的棉褲,母親讓把早產兒放在貼肚皮的位置,再用棉褲兜住,也都兜活了。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它們統一有序由相互聯系。世間百草皆有屬性:寒熱溫涼,辛酸甘苦咸。四氣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臟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醫自然之身。古樸的哲學思想滋潤了神奇的中國醫學。于是,五千年來,一根針,一把草,護佑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
雖然我還沒有開始學習關于中醫方面的知識,但是自己也會在圖書館找一些關于中醫方面的書,我喜歡在安靜而溫暖的圖書館的角落里,恭敬而虔誠的接觸這個神秘的國度,偶爾我也會迷茫,自己能不能做一個好醫生,然而我知道,救人性命第一要有一顆慈悲之心,普濟天下也許太過遙遠,但是懷著一顆救世濟民的心去學習中醫,我相信自己會學好,會成為一個好醫生,一個能夠給別人帶來健康和幸福的好醫生。
眾所周知,中醫是中國幾千年唯一的醫學,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醫,中醫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昌盛,幾千年來的保健事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醫與西醫在專業技術上各有所長,各有優勢和特點。西醫的優勢在于精密儀器的檢測、高超的外科手術、復雜的器官移植、先進的搶救手段等。而中醫的優勢恰恰是西醫薄弱的方面,中醫的辨證施治既準確又靈活,奧妙無窮,對診治許多疾病,有其獨到的特點。如對功能性疾病的診治,退行性疾病的診治,病毒性疾病的診治,痰飲淤血病的診治,疑難病證的診治等尤具優勢。人民群眾對中醫中藥的認識比較深刻,有相當多的人群喜歡中醫中藥。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進化,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中醫中藥的治病之本、調理、滋補功能就顯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國人的傳統認識是中醫越老越吃香。一個年齡大的中醫,盡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稱老中醫,甚至夸大一點稱“名老中醫”,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醫是終身制的職業。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學好中醫呢?《扁鵲倉公傳》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醫之所以病病道少”,這說明中醫難學。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又說:“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
學中醫誠然難,學精則更難。但既學醫就必須學精,至少要確立“學精”這樣一個奮斗目標,方能學成一個好中醫。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根據我個人學醫的體會,主要在于兩點:一要認真讀書。中醫的書籍,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尚嫌不夠。讀中醫的書,不僅要讀懂、弄通,而且要熟讀、熟記,對許多重要的內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溫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論功底還必須學好《內經》。讀中醫的書,要善于融會貫通,中醫學的理論均源于《黃帝內經》,中醫的各科臨床,均源于歷代醫家的經驗積累和實踐總結。
舉例說吧,比如學《傷寒論》,不僅要與《金匱要略》相融合,還要上與《內經》相聯系,下與《溫病學》相聯系,此外,還要與內科學、方劑學、藥物學、診斷學相聯系。比如《傷寒論》的少陽證,這個少陽證就出自《內經》的《素問熱論》。《內經》的少陽證只限于少陽經脈癥狀“胸脅痛而耳聾”,而《傷寒論》的少陽證則為半表半里證,膽火上炎,癥見“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必煩喜嘔”,用小柴胡湯主治。再聯系溫病學中亦有一個邪郁少陽證,寒熱類虐,心煩,口渴,脘痞,舌苔黃白而膩,用蒿芩清膽湯主治,系濕熱郁閉少陽。如此聯系比較,自然融會貫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里,苦讀了數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床時,邊都摸不著,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
有的執迷于藥物學里,變成了草藥醫生,單方醫生,把個別中藥和處方視為絕密,越求越奇,以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藥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將中醫和氣功,宗教混于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世家,卻也在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床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迷信,節約后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界方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發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說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掌握中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幾年,或者讀完了中醫院校還一頭霧水,愿意重新鉆研的情況。
一,先宏觀后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后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秘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床上遇到很多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癥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學里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
很多內容,理解以后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么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床根本不怎么用,現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床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后會單獨論述。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床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么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方,一法學透可變數法。
很多老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后慢慢理解,對于幼兒學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藥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才可以出師。真正學醫的時間并不多,這些規矩里面,包含著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
而我以為,一個完全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中等資質,學習條件和方法合適,三年就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這是我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至于執業醫師考試,我指導的幾個學生都能超分數線近一百分過關。也可以證明這一套方法對付應試教育還是同樣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學中醫。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醫學體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學術
對前輩的經驗,帶著懷疑的態度學習,以臨床療效來驗證。
凡是科學的體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邏輯,無法理解的東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這是因為你沒有一定的基礎,無法分辨是非,輕易轉進中醫各家學術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沒有別的收獲。
我常常說看一個人學醫的水平,看看他買了些什么書,可以得知89,也是這個意思。
我是小茶姑娘,我來參加中醫培訓,還要從小茶姑娘說起,小茶姑娘是做什么的呢?小茶姑娘是一個全國連鎖的民宿!我們的創始人,包括我們聯合創始人,他們都很關注傳統文學和傳統茶道,包括養生之道的傳播和學習,所以我是通過小茶姑娘關注到這一塊,才有機會來學習中醫,完全是小白。
我聽法鴻師兄說的一個個案例,還有這些特效藥以后我就特別激動,我在一邊聽一邊學的過程中就在想著以后我怎么去幫我的家人、幫助我那些村上的人和幫那些到店里來的客人,因為我跟他們是接觸最多的,滿腦子就都是這些。
我會堅定不移地去學下去,因為我覺得這個不僅僅是利我利我家人的。我自己最大特點就是我是一個充滿愛的愛的力量和能量的人,我就希望把我自己可以感受到的、學到的東西可以分享給我身邊的人。非常謝謝,其實法鴻師兄能堅持這么多年,也是因為心中有一股愛的力量,我們不僅要把中醫傳下去,更是要把這種愛的力量往下傳播開來,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好,首先在這里感謝法鴻師兄,講了兩天課,我之前沒有聽過中醫的。因為自己家里有一些經歷,之前幾年前家里人得了一個很奇怪的一個病,他名字叫格林巴利綜合征。那時候病房差不多就是一床難求,在一個病房里面有應該有六個人,然后我家人在那邊治療了一周多,沒有太大的進展,又堅持了一下。后來換了一個醫院,可能運氣比較好吧,還是之前差不多的治療辦法,加了一些其他的就治好了。
在聽這個課之前就沒有太多想法,因為剛剛在走道里面討論,就談到有什么手麻腳麻的情況,其實家里人差不多有一個月之前就有這個情況。如果那時候早一點了解的話,可能還會有這個病,但是可能不會那么嚴重。所以我覺得自己家里人還是需要學習一下,能解決家里的一些的簡單的問題,能稍微的預防一下,因為現在每個人都很忙,你也不可能花太多的時間去各種醫院看病,像我這種還有比較懶,也不愿意去醫院看病,什么預約什么B超啊什么都不要去,有時你還約不到,就更不想去了。
學習來下,我覺得特別感謝法鴻師兄,研究了好多年的中醫今天直接干貨直接傳授給我們了,家里簡單的一些問題可以解決了,所以我還是非常感謝!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時間上允許的話,還是會來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