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星期一,共青團中央推出新一期的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這期的主題是關于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青年大學習第十季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特輯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30年。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國際格局深刻調整,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為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越是面對挑戰,我們越是要遵循歷史前進邏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呼應人民群眾期待,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新征程上,我們要把浦東新的歷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中加以謀劃,放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謀劃,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浦東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幸福安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為確保全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多作新貢獻。
浦東要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要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要聚焦關鍵領域發展創新型產業,加快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同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加強分工協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產品、形成一批中國標準。要積極參與、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開展全球科技協同創新。
為獻禮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作為立足上海輻射全國、社址位于浦東新區的一家主流財經媒體,《國際金融報》展現親歷者、見證者的價值與擔當,現刊發特別報道,全面體現金融各業態與浦東相伴相興、休戚與共的偉大進程,從銀行、保險、證券、基金、期貨、信托、消費金融等一個個行業縮影中,細數浦東取得的不俗成績與不朽豐碑,將上海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節奏的合拍共鳴娓娓道來。
中資行:助力浦東加速開發建設
東方明珠、迪士尼、上海中心大廈、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建設,這些項目在浦東開發開放的進程上留下了扎實的腳印,而這些背后都離不開銀行的助力。
1993年1月9日,上海寧波路50號,一家注冊資本10億元的地方銀行開張營業,名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據介紹,央行考慮到是因為浦東開發、開放而審批開辦的銀行,所以定下“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這個名字。
“浦發銀行在浦東開發開放的大潮中應運而生,30年來,浦發銀行始終主動融入浦東改革開放大局,持續為浦東開發開放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浦發銀行董事長鄭楊表示,未來,浦發銀行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助力浦東新區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正值建設銀行浦東分行成立不久,便迎來東方明珠廣播電視臺這一浦東標志性工程的巨大挑戰。
1991年4月,建行發揮敢闖敢試的浦東精神,成為人民幣貸款牽頭行,組成由銀行和金融機構共同參加的聯合銀團,為東方明珠工程提供1.5億元人民幣和1000萬美元的貸款,保證工程建設的資金需要,有力地支持彼時這座亞洲首高巨塔在黃浦江邊聳立起來,成為上海的標志性建筑物。
“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是在浦東開發之初就提出的思路。1997年,為更好地服務外商,外高橋保稅區倉儲中心開始加速建設,融資的需求也變得極為迫切。
交通銀行上海浦東分行在了解相關情況后,主動上門服務,以2400萬美元貸款給予外高橋保稅區強力金融支撐,為其迅速成為集自由貿易、物流倉儲、出口加工等多功能的全球核心樞紐提供了資金保障。
2002年,以中國加入WTO為契機,浦發銀行率先引入美國花旗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首期持股4.62%,成為率先向國際現代商業銀行邁進的股份制銀行。
30年披荊斬棘,30載雨雪風霜。上海浦東從一片阡陌農田變身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最鮮活的現實明證,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生動的實踐寫照。當前,浦東開發開放身處新的歷史方位,肩負新的職責使命,必須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中加以謀劃,放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予以考量,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面向未來,浦東要全力推進新時代高水平改革開放,成為我國推動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開放旗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窗口。要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加強重大制度創新充分聯動和銜接配套,放大改革綜合效應,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要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給、高質量產品供給、高效率資金供給。只有深入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增創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繼續對浦東開發開放提出明確要求,黨中央把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一系列國家戰略任務放在浦東,推動浦東開發開放不斷展現新氣象。
30年來,浦東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生產總值從1990年的60億元躍升到2020年的1.27萬億元,財政總收入從開發開放初期的11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逾4000億元,浦東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全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改革開放走在全國前列,誕生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等一系列“全國第一”。核心競爭力大幅度增強,基本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承載了上海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功能。人民生活水平整體性躍升,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647元,人均預期壽命從1993年的76.10歲提高到84.46歲,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1993年的15平方米提高到42平方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及公共服務均衡化,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
今年是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三十周年。30年來,浦東創造性地把中央的決策部署轉化為開發開放的生動實踐,在阡陌農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和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
在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時刻,站在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上,而立之年的浦東一定能不負眾望,再創奇跡。
30年前,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面對社會主義中國何去何從的歷史之問,黨中央作出開發開放浦東這一歷史性重大戰略決策,由此奏響了浦東發展的全新樂章。30年彈指一揮間,今日的浦東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11倍,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約790倍,以先行改革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極具示范意義。浦東開發開放的成功實踐,折射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堅定態度,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旺盛生命力。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浦東發展的意義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義,在于敢闖敢試、先行先試,在于排頭兵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既是有對浦東發展的明確定位,也飽含著對浦東未來的深切期望。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聚焦“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立之年的浦東當堅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秉持“勇當標桿、敢為闖將”的精神,努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邁向新征程,浦東要繼續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勇立經濟全球化時代潮頭,緊扣黨中央賦予的“三大任務”,不斷推進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當好我國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桿;
要背靠上海、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力助推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在強化創新引領上下功夫,對標先進、追求一流,努力建設我國融入全球經濟格局的功能高地;
要堅持發展為民、服務人民,不斷提高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奮力成為展示我國治理優越性的重要窗口,讓浦東在下一個30年再續輝煌。
三十而立從頭越。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上海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的“交卷之年”。站在更高起點上,浦東要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的宏偉藍圖,繼續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以更大力度擴大開放,在引領上海現代化建設、推動改革開放創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特大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30年來,浦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不僅物欲充足、大樓林立,還有更為生機勃勃的文化風景。浦東價值,既在飛馳發展的金融城以及張江人工智能的高精尖技術中,也在“上下六百米,里外一百年”的吳昌碩紀念館和不斷建設的文化設施上。
30年來,浦東文化發展從未停止過腳步,如今不僅有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海科技館、中華藝術宮、云間美術館、朵云書院、船廠1862等文化場所,“十三五”所規劃籌備上海大歌劇院、上博東館、上圖東館、浦東美術館、宋城演藝世博大舞臺、群藝館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也將在浦東建成交付使用。
云間美術館館長徐迪旻是上海松江人,浦東開發后特意從松江來到浦東找尋機遇,在高樓中建立了美術館。“我們美術館和其他不太一樣,建在辦公樓宇間,周一到周五客流量比周六周日更多,附近白領休息時會來看展,他們的教育背景、生活趣味對人文環境有很強需求,所以常態化的文化導入非常必要”。在陸家嘴,白領們下班后會逛展、看書、聽音樂會,休息時也參加綠地上舉辦的“咖啡節”“非遺集市”等,文化活動豐富。
這只是浦東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上海自貿試驗區世博片區后灘地塊,本是商業用途的臨江地塊變身“城市綠肺”。占地188公頃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倚江攬翠,又將成為浦東新景。
在浦東濱江,過去灰撲撲的“工業銹帶”亮了,老碼頭、舊倉庫紛紛變身創意空間,不同顏色區分出騎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綠化帶。
“聽交響、到東方”早就成為樂迷心中的真理,世界名團也紛至沓來;而就在上個月,全球最大的電競賽事S10英雄聯盟總決賽也是在新修好的浦東足球場舉行。
徐迪旻表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在根本上與文化軟實力提升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在回顧30年浦東開發開放的成就上,文化給浦東奠定了底蘊,文化讓浦東走得更遠,金融和文化產業共生共榮,是自然生態,也是必然趨勢。
如果說30年前,浦東把寸土寸金的地方給到吳昌碩紀念館,堅守了“城市文脈”;那么30年后,陸家嘴最后一塊空地留給浦東美術館,滋養了“城市氣質”。經濟與文化齊飛,可以預見,浦東的未來30年依然大可期待。
★ 2020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學習心得感悟范文五篇
★ 觀看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感想作文五篇2020
★ 2020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要講話學習心得體會范文五篇
★ 黨員學習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重要講話心得體會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