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這本書,語言質樸,字字飽含著真摯的情誼,在讀其中幾個章節的時候,我幾乎無法抑制地流下了熱淚。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梁家河讀書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近日,我用五一勞動節四天假期的業余時間,閱讀了記述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紀實文學《梁家河》,讀完后我汲取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一種奮斗擔當的精神營養。
習近平總書記說:“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我也出身于陜西,我的家鄉從小就讓我感受到了淳樸的民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老百姓艱苦奮斗的精神。這本書中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梁家河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村莊,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艱苦知青歲月中的自強不息和對鄉親們的深厚感情。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深深的打動了我。作為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我們何嘗不是身在“梁家河”?面對困難,我們該如何做?迎難而上,凝心聚力,砥礪前行,就是我們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的最好行動。
一、要不忘初心。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陜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習近平總書記最困苦的時候,延安接納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觀點和基本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讓習近平總書記錘煉升華的那片熱土。企業也是在我們青澀迷茫時接納了我們,讓我們在公司扎根,汲取養分逐漸成長,我們要感恩企業,立足崗位,無私奉獻,為企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要加強學習。“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習近平總書記在艱苦的插隊生活中也堅持學習,每天手不離卷,晚上也借著昏黃的燈光讀書,這種執著的精神才能鑄就他現在的高度。我們青年人更應該把握人生的黃金時期,不斷學習,不斷積累,將個人成長和公司發展完美結合,厚積薄發,實現共贏。
三、要堅定信念。在梁家河這樣的艱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習近平總書記遭受了多少挫折、面臨過多少困難、承受過多大壓力,但是他百折不撓,自強不息,這是何等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也應該在公司領導的帶領下,克服困難,完成我們的業績、年度目標。
讀完《梁家河》,我深深的被書中的艱苦奮斗和真摯感情所感染,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青年人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定理想,磨練技藝,增長才干,錘煉作風,成為崗位工作上的佼佼者,為公司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青春汗水。面對以后工作中的困難,我們也要毫不畏懼,迎難而上,為公司的發展建言獻策,奉獻自己的力量。
紀實文學《梁家河》用細膩的文筆描寫了習近平和梁家河群眾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活教材,我們學習研究梁家河蘊含的精神,就是要從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中探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源泉,進而獲取投身偉大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從《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青年習近平在與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的過程中,實現了從迷惘、彷徨到充滿自信的轉變,孕育了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組工干部,我們要從《梁家河》中汲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豐厚滋養,深入領會總書記立根群眾、造福群眾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在實處,在選拔干部時多到基層一線了解干部、觀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時,多聽取各方面意見,綜合把握群眾意愿,努力提高群眾滿意度。
從《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誰的擔當力量。習近平總書記20歲出頭就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干部群眾打井抗旱、打壩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以鐵一般的擔當推動梁家河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作為組工干部,我們要從中汲取面對困難敢闖會干,敢于擔當進取的力量,在選拔任用干部時,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擔當,為敢于負責的干部負責,真正把那些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候站得出來、危難時候豁得出來的干部用在關鍵崗位上。
從《梁家河》中汲取攻堅克難的奮斗力量。苦,是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底色。面對艱難困苦,他沒有怨言,而是與群眾一起開荒、種地、放羊、鍘草、挑糞、拉煤、打壩,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作為組工干部,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和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赤子情懷,把黨賦予的各項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實干成就事業。同時,有意識地把年輕干部選派到急難險重的實踐中去淬煉、去升華,讓他們在攻堅克難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從《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齊的表率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奮斗史。在打壩淤地時,水溝旁鏟土是誰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習近平同志總是主動去水溝旁鏟土。修筑梯田過程中,鄉親們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習近平同志都是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正是他的模范帶頭,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壩,成為了鄉親們收入的聚寶盆。
作為組工干部,我們要從中汲取向我看齊的表率力量,發揮“關鍵少數”的示范帶動作用,堅持領導干部當“頭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凝聚起爬坡過坎、追趕超越的強大合力。
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代工作生活的第一站,是習近平總書記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起點,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祥地和邏輯原點、實踐起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全面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扎實的實踐基礎、深厚的經驗積累以及深邃的理論思考,起點就在梁家河。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正是在這里艱苦奮斗的生活歷練,錘煉了習近平總書記堅韌不拔、堅毅剛強的性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在逆境中前行的精神,在重重困難中披荊斬棘的魄力,是我們所有農村基層年輕干部的優秀學習榜樣。
要深入學習《梁家河》精神,就必須要在學習中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定不移忠誠核心、擁護核心、維護核心、緊跟核心,做到思想上高度統一、政治上高度清醒、感情上高度切近、行動上高度同步。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學習中要突出融會貫通,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要深入學習《梁家河》精神,就必須要將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所展現的優秀品質精神能傳承和發揚,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維護核心,始終在思想上看齊追隨,按照鎮黨委統一安排,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踐行“梁家河”精神熱潮,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新氣象、干出新業績。同時,還要學思用相結合、知信行相統一,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盯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深入貫徹省市新發展理念,推動沙河營鎮社會事業和經濟發展高質量發展。
一口氣讀完《梁家河》,輕輕的合上書頁,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深深地震撼了我。聯想起剛剛結束的18個月駐村經歷,既為自己追隨人民領袖的足跡而感到自豪,又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深感慚愧。有無數的感慨欲噴薄而出,俱化為扉頁上的一句話
“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梁家河學問之大在于他根植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發源于習仲勛紅色革命傳統嚴格的家教。習近平在前往梁家河時,隨身攜帶著兩大箱書,是村民們可以眼見的,而帶來的融于血液中紅色革命傳統是村民們不可眼見的。
在七年知青歲月中,青年習近平在昏暗的油燈下,如饑似渴的學習,在艱苦繁重的勞作中歷練,一面在書中汲取著精神思想上的營養,一面進行著他的農民化實踐。
在生活中“從不抱怨、不訴苦、很堅強,見識多廣,性格隨和,說話不偏激也不保守,為人很實在。”理論上的認知,指導著習近平在知青歲月中開拓創新、快速成長,立下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的宏偉志向,繼而在持續的實踐中又進一步將理論認知愈來愈趨于完美,與梁家河的工作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這種理論認知,實踐于一村,便為全村人民服務,可使一村欣欣向榮;實踐于一縣,便為全縣人民服務,使一縣飛速發展;實踐于一國,便與全國人民血脈相連,全心全意服務于人民,最終帶領全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碩成果,并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持。
梁家河學問之大在于是一肩挑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偉大事業。這一偉大事業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種空想,是要通過堅韌不拔的真抓實干來達成并必然可以達成。
四十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才十五歲,就要背著行李到當時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梁家河插隊。在那里一待就是7年。從一個白凈的城里娃鍛煉成了一個干農活從不“撒奸兒”的好把式;
從一個講普通話的北京人變成了一個張嘴就來陜北話的黃土高原漢子;
從一個先后寫了10份入黨申請才被批準入黨的年輕人,成長為當時梁家河的黨支部書記。
真是難以想象,在此期間,在那樣的環境里,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如果沒有一種鍥而不舍、堅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沒有對黨忠誠、對人民熱愛的堅定信念是難以支撐的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和真情實感,贏得了全體村民的愛戴和不舍,譜寫了一曲既感人肺腑又蕩氣回腸的壯麗詩章
掩卷深思,梁家河真不簡單,不能小看,這的確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苦難算不了什么,只要堅信光明,也許它就是一個磨礪石;
困難算不了什么,只要團結一心、鍥而不舍、堅韌不拔,沒有什么不能戰勝;
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初心不變、堅定信念、牢記使命,興許它就是一塊試金石;
百姓的心里有桿秤,群眾的意愿大如天心得體會。所以,《梁家河》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認真讀、反復學、細細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學以致用”。
作為一名基層文學藝術工作者,今后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堅決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立足本職、結合實際,身體力行地帶領全縣文藝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創作出一些“有根本價值所在”的文藝作品,盡力為城固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