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觀后感怎么寫?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起行動起來!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觀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自新一輪脫貧攻堅啟動以來,_鎮是巫山縣脫貧任務最重,壓力最大的鄉鎮之一。全鎮干部凝心聚力,以打造全市脫貧攻堅特色示范鎮為目標,扎實做好做實基礎工作,不斷探索扶貧新模式,保質保量完成目標任務,起到很好引領和帶動作用,工作卓有成效。
今年,_鎮將完成龍河、_、鳳嶺3村整村脫貧和1800人脫貧“摘帽”的目標任務。自去年12月以來,在精準鎖定,動態調整的基礎上,全鎮系統總戶數1199戶,4_7人,_年已脫貧440戶,1428人,目前系統在冊貧困戶759戶2659人。
脫貧攻堅中,_鎮鎖定目標,凝心聚力,合力攻堅,著重從五個方面縱深推進脫貧攻堅:
一是夯實村級班子強隊伍。在新一輪脫貧攻堅中,_鎮仙峰、龍河、_、鳳嶺、興旺5個貧困村不僅民生設施差,產業基礎弱,而且都是全鎮有名的后進村和軟弱村。其中仙峰村和興旺村在全鎮考核一直排名最后。扶貧攻堅中,鎮黨委首先從整頓軟弱渙散的村級班子入手,撤換2名不履職、不盡責的原支部書記,從優秀創業青年中重新選拔了5名優秀干部,補換了新鮮血液。為發揮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全鎮120余名鎮村干部在扶貧攻堅中錘煉作風,干部全部沉入一線,沒有白天、沒有黑夜、沒有周末,在一年的時間里,全鎮17個村的“兩委”班子走訪群眾戶均達10次以上,幫助群眾解決各類難題近千件,黨群干群的凝聚力全面增強,干部的作風得到錘煉。在_年底的檢查和考評中,_鎮脫貧攻堅工作得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燕平同志的高度肯定。
二是干部凝心聚力抓脫貧。一年來,鎮黨委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首要工作,按照“54321“的要求,全鎮9名班子成員,120名鎮村干部,775名黨員,213名鎮屬單位教師、醫生等職工,與1198戶、4073人結成幫扶對子,同時動員民營企業家,致富帶頭人積極加入,實現幫扶全覆蓋、立體化。為推進工作,_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下深水,動真功,班子成員各領一片,每周召開一次工作例會,每月召開一次推進會,每季度召開一次剖析會,深入分析,認真研判。為讓脫貧工作沉得下深水,見得了成效,全鎮17個有脫貧任務的村,村村都設脫貧攻堅作戰室,干部每月定時承諾,黨委每季度按時考核,同時將產業布局圖、貧困戶家庭成員、房屋、基礎設施變化照片分類張貼,實行掛圖作戰。各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堅持吃在村、干在村、住在村,要求每月必須超過20天以上,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不撤退。
三是聚焦民生實事解難題。聚焦難點,精準滴管,破除瓶頸,重點解決群眾反映的行路難、飲水難、增收難、看病難等問題。一年來,全鎮新修公路7公里,硬化公路28公里,整修公路40公里,新建人行便道4.5公里,新建人畜飲水池23口,架設管道8.3萬米,新建標準化便民服務中心8個,衛生室5個,引進農村電商7家,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今年,_在全縣率先試點開展醫療幫扶,在全鎮范圍內梳理出269名救助對象,為后續醫療救助,結對義診提供基礎信息數據,對初步篩查因病致貧的76名貧困戶,全部送往縣人民醫院、中醫院治療,目前已全部出院,效果良好。下一步,將對851名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調查核實,在更大范圍內實施醫療扶貧,為全國醫療扶貧探索經驗和模式。同時,_結合實際,大力開展勞動力技術培訓,今年全鎮已在家政、山羊養殖、就業適應性培訓4期174人,在危舊房改造、生態搬遷、金融扶貧上,_先行先試,為其他鄉鎮提供可行性經驗。
小時候,筆者所在生產隊有一位貧困戶遠近聞名,原因何在?他妻子去世早,自己帶著一個兒子,平時四體不勤,自家干活時常不出工,集體干活時出工不出力,夏天怕熱躲在破房子里不愿出門干活,冬天怕冷躲在破被窩里不愿下床干活,政府年年救濟、鄰里常常接濟,還是擺脫不了貧窮。跟著他吃苦受罪的兒子成年后出門打工,勤勞致富,如今蓋起了樓房,娶妻生子其樂融融。
人們常說,鄰幫鄰是一時的,自幫自是一輩子的。日子是靠自己過出來的,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貧富,政府救助、鄰里接濟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正如唯物辯證法所揭示,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起決定性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從理論上講,“真扶貧”是“真脫貧”的前置要件;從邏輯上講,“真脫貧”必須要“真扶貧”;從實踐上講,“真扶貧”可能實現“真脫貧”,也可能實現不了,為什么?一是客觀上真扶了,主觀上真努力了,就能“真脫貧”;二是客觀上真扶了,主觀上沒努力、或努力不夠,就可能難以“真脫貧”。
中華民族是個勤勞的民族。應該說,貧困群眾沒有一個不希望脫貧致富的,絕大多數貧困群眾都能在政府扶持、社會幫助下,勤勞致富,過上好日子。但正如筆者見證的那位貧困村民一樣,確有少數貧困者在貧困面前失了志氣:有的怨天尤人,抱怨自然條件惡劣、山多地少,認為種田種地再累再苦也解決不了溫飽問題,卻不從自身找原因,也不看看鄰里為何能在同等條件下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有的怨病自棄,以病為由,自己放棄努力,也不調動甚至影響家庭其他成員的積極性,導致一家人長期生活在自怨自艾中,放棄了致富希望;有的怨運不濟,種植或養殖項目不幸遭遇天災人禍,夢碎一刻,便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諸如此類,正如人們所說,富裕的家庭各有各的理由,貧困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但是,如果是天災人禍、患上大病等客觀一時之因,政府可扶、鄰里可幫,貧困可脫;如果是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等主觀常態之因,政府投入再大、鄰里幫助再多,也無濟于事,貧困難脫。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貧困是座大山,但這座大山再高,也高不過人的志氣,高不過人的自強。貧困群眾是脫貧致富的主體,也是脫貧致富的主人,物質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困。擺脫貧困首先要擺脫精神上的“貧困”,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志氣、才能自強,在脫貧上依靠“扶”而不全賴“扶”。
中國夢,是近14億中國人共同的夢想;步入小康社會,是2020年完成的目標任務。在大山深處還有百姓掙扎在溫飽線上、在城市街頭還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濟,這樣的夢就缺了一個口子,這樣的任務不算完成。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黨員、干部要緊緊的拉著貧困戶的手,帶領著他們,走出困境。
用“心”扶貧
對貧困的群眾,我們心里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層干部也是從貧困中走過來,和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更加增強我們抓好扶貧攻堅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這是用“心”扶貧的必要條件。在一家一戶的走訪過程中,太多的臥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絕癥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這些更加的驅使我們用心去幫扶他們。
扶貧攻堅對各村都有任務、有指標,還要納入最終的年終考核。如果僅僅把扶貧當作任務,為駐村而駐村,敷衍了事的填寫扶貧手冊;為入戶而入戶,表示我來過、我見過,然后“紙上談兵”,這些被動的扶貧、被動的工作,沒有一絲的責任感,如何能夠用“心”。在奮斗在一線上的黨員干部,從內心深處懷著對弱勢群里的關愛、對困難群眾的同情,堅持行善向善的信念,變任務為責任,變壓力為動力,充滿激情、充滿愛心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扶貧攻堅戰中。
用“新”扶貧
扶貧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實施項目之初要尊重群眾,積極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對未來的規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黨員干部要有扶危救濟的擔當和準確的自我定位,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不是自我標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不斷的反駁群眾的意見。
在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把貧困群眾當作親友,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設身處地的謀劃、實事求是的規劃,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保護他們的脫貧愿望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以白塔畈鎮項沖村為例,鎮村兩級干部白天走訪入戶,在田間地頭、山場茶園等處與貧困戶交流,結合實際,與幫扶結對的萬盛集團制定養鵝計劃、發展光伏扶貧、通過村里種養殖大戶帶動群眾、與石料廠簽訂協議雇傭具有勞動能的貧困戶等切實可行地措施幫扶貧困群眾,同時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計劃等方式幫助生病的群眾和學生渡過難關,讓貧困戶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正能量去面對現在的問題,加大“智”與“志”的幫扶力度,永久脫貧、直奔小康才不會是一句空話,不是遙不可及的愿望。
用沒用“心”和“新”,群眾是有感覺的;被動扶貧和主動幫扶,群眾是心知肚明;有沒有將工作落在實處,群眾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幫扶,扶貧工作才會取得實效,而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群眾路線教育的成果會更加鞏固,在攻堅戰役中會取得絕對的勝利,更加會體現出基層干部的自我價值。
扶貧開發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扶貧攻堅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這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后,黨中央更有針對性的要求。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推進,貧困人口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既有集中連片的特殊困難地區,也有零散分布的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這就需要改變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義傾向,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在于精準。
實現精準扶貧,深入調研、準確識貧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體相似,而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變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彈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調查,把扶貧對象摸清,把家底盤清。一些地方在識貧工作中總結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就是實踐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過建檔立卡,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確化、規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
精準扶貧意味著精準施策。各地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對那些有勞動能力的,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對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通過移民搬遷實現脫貧;對那些喪失了勞動能力的,通過低保政策實施兜底扶貧;對那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通過醫療救助幫扶,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需要看到,現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由此產生大批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精準扶貧,需要切實解決這一群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供更加精準、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各地要通過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大病保險和新農合等政策,確保留守兒童和老人不成為被遺忘的群體。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要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更加精準的管理和服務,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對老年人的關懷照顧,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山林。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實現這一承諾,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貧困不是一兩天產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和發展相結合。各地要圍繞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相關要求,下定打攻堅戰的決心,以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讓真正需要幫扶的群眾享受到扶貧開發的陽光雨露。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在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組織部門要扎扎實實做好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這要求組織部門始終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抓黨建、強基礎、謀發展、興產業、促脫貧”為主線,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為脫貧攻堅注入黨建力量。
建強基層黨支部,聚合力促發展動能。基層黨支部作為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其作用直接影響黨的領導力、組織力、凝聚力、向心力及戰斗力。如同支部建在連上,更多的支部早已建在村上,按照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總體要求,堅持理論武裝,聚焦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促基層治理“正確方向”,全面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今年,各地區要立足各自職能和特點,發揮組織體系政治優勢“硬杠杠”,把控基層黨建“主戰場”,實施網格化管理“一張網”,構筑戰“貧”堅強戰斗堡壘;
堅持以服務民生為導向,堅持力量下沉一線,打通群防群治“最后一公里”;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進,深入推進“一抓兩促”工程,以“思想共識”力量凝聚起“促發展動能”強大力量。
建強基層主力軍,抓頭雁促生機活力。從人抓起,關鍵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的“牛鼻子”。要發揮“關鍵少數”頭雁效應,必須選準、用好、嚴管、培優干部,有目的選拔一批優秀選調生到鄉鎮班子任職,選拔一批機關優秀年輕干部到鄉鎮掛職任職;
持續實施村級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全面清理不合格、不勝任、不盡職的村干部;
不斷吸收優秀青年、致富能手進入黨員隊伍,培養壯大黨員“致富帶頭人”隊伍,讓黨員干部成為發展生態扶貧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標配”,推動黨建引領村務善治。同時,抓頭雁落實基礎保障,形成統一規范標識、掛牌和功能室設置,體現黨“服務性質與服務功能”的元素,如組建“黨支部+基地+集體經濟+農戶”模式發展富民產業、“黨旗領航+農村電商”模式釋放消費能力,提高村級組織各項工作運轉效能。
建強基層駐村隊,顯關懷促支撐體系。鄉村振興“文明號角”已經響起,要通過全面走訪慰問、提升生活保障、提拔重用干部等措施彰顯黨和人民的關懷,切實構建激勵廣大駐村干部擔當作為支撐體系,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提供組織保障。組建由選派單位領導、縣委組織部干部組成的工作隊,到全縣所有村(社區)對全體駐村干部進行走訪慰問,進一步鼓舞駐村干部的士氣,堅定他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堅決貫徹落實《激勵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擔當作為決勝決戰脫貧攻堅若干措施》,嚴格落實駐村條件達到“九有”標準(即有床鋪、有廚房飲具、有冰箱、有桌椅、有熱水器、有衛生間、有空調或風扇、有安全設施、有電動車)和每人每天100元的標準發放駐村補貼,安排全體駐村干部免費體檢一次,并為他們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同時,對表現優秀的駐村干部優先推薦提拔重用或給予職級晉升,或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上傾斜,激勵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干事創業,真正創造“有為才有位,有位須有為,有位更有為”的社會環境。
觀看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心得作文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