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于今天上午舉行,40年前,黨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發揮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40年后深圳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四十年前的深圳和現在的深圳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知道變化有多大嗎?
請聽我娓娓道來。四十年前深圳只是毗鄰香港的小漁村,而現在的深圳已經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大都市,城市人口已經上千萬了,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公路、鐵路、機場四通八達,著名的企業影響世界,人民生活富裕幸福。40年前我們深圳只是一個破爛的漁村,那時現在有名的東門就像個垃圾場,各種各樣的垃圾都隨處可見,臭氣幾乎覆蓋了整個東門……
直到改革開放前夕,買米和肉都要憑票,要是遲點去的話就什么也買不到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改革開放后深圳煥然一新,40年后深圳的東門,國旗飄揚,大街上人山人海,大商場林立,茂業百貨、太陽百貨、天虹商場,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加上鱗次櫛比的商鋪,日夜川流不息的人流,簡直就是一個繁華的不夜城。東門只是深圳的變化的一個縮影,你看,從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到寶安龍崗,這一片土地上的變化可以說是滄海桑田,翻天覆地,對比一下,會讓所有人都驚詫不已,贊嘆不已。而且深圳還在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越變越好,就拿我們龍崗中心城來說,你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地鐵快開通了,大運會也快召開了,這一切真讓人激動不已。
喝水不忘掘井人,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給了深圳很多優惠政策,使全國的很多人才和資金當時都流向深圳,造就了深圳這個奇跡,深圳越變越好,離不開我們大家的努力。
深圳是我們的家園,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它建設得更好。
2000年,國家歌舞團(現改為“中國東方歌舞團”)向我發出了邀請。因為我曾在北京求學,感受過北漂的艱辛,在最難的時候,我曾對自己發誓,我以后一定要有所成就,當那天來臨時,我要回到北京,了卻我當年的心愿。所以當我接收到了這個邀請時,思慮之下,我接受了它,回到北京。
盡管后來我去了北京,但我對深圳感情至深。我現在還會經常回來深圳,深圳市為我建立了一個工作室,平日里我也會受單位或者一些活動方邀請,回來參加活動。
在深圳奮斗的這十年,我觸摸著這座城市的脈搏,感受它強大的生命力,不斷汲取這篇創作土壤中的養分,我優秀的作品幾乎都是在深圳創作出來的。比如《秋天的訴說》《桃花依舊笑春風》等。其中1995年創作的《我屬于中國》一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中,與《春天的故事》一同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成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在科技創新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一批批商業巨擘崛起,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績。在這種追求銳意創新的氛圍中,我創作了《深商之歌》,刻畫深商樣貌,弘揚深商精神。最近,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我還創作了《熱土》一歌。
2020年1月15日,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建設,我心生靈感,創作了《粵港澳》這首歌曲,第一段回望歷史立足現在,寫敢為人先的特區故事和深圳精神;第二段面向未來,寫攜手共進和開拓創新的大灣區抱負和境界;副歌是歌曲的高潮,以“夢在遠方,明天更好!創新示范,中國驕傲!”的簡潔詞句,通過歌唱演員的領唱和集體合唱,反復吟唱,高潮迭起,展現粵港澳的宏大氣派。
正是深圳這片土地上不斷涌現的新事物賦予我創作的靈感,深圳是我最好的創作基地,我將永遠保持著對這片熱土的感激之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還會在深圳繼續捕捉靈感,發揮余熱,相信會有更好的作品出來。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后進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廣受關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階段,計劃經濟仍占主導地位的內地把深圳商品經濟的成功喻為“斯芬克斯之謎”,甚至掀起一股探謎解謎的熱潮。當市場經濟改革在全國推開、市場經濟的框架寫進教科書之后,深圳在經濟運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繼續顯示出一種特質,優等生的榜樣作用繼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深圳仍然是“我們的深圳”。
與40年前設立特區時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臺。在新的國內國際環境下,深圳被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不僅要在科技創新、科學發現方面作出新貢獻,大力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全國的改革開放,同時,還要發揮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領先優勢,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城市范例”。
獨美不如眾美,深圳一開始就是全國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們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經濟發展是否成功,還要看它能否通過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帶動更多沿海和內地城市進行體制創新、治理創新,釋放出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力。我們相信深圳將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載風雨兼程,四十載成就輝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負著新的使命,以夢為馬,奔向遠方。祝福你,我們的深圳!
早晨,我拉開窗簾看見一座美麗的橋橫跨在海面上。哎呀真神奇呀!前幾年這里可還是一片海,而今天竟然多了一座橋——沿江高速。
沿江高速是深圳最美的高速公路,它全長八十九公里,從香港大橋通往廣州。
我們特意選了今天到廣州去看爺爺,因今天是沿江高速首通車的日子。
我們一家人興奮地開著車上了沿江高速,呀!好多車啊!他們都和我人們一樣興奮、一樣激動,看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吸引了不少人呢!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體驗沿江高速的神速與美麗。
我們沿著高速公路前進,看到綠化帶上已種滿了各種花草、湛藍的大海、蔚藍的天空上飄著朵朵白云、一艘艘的船在海中散步、還時不時有一群海鷗飛到海面上捕魚吃。海面上的風光盡收眼底,為我們的旅途帶了幾分愉悅,一路上暢通無阻。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去年去看爺爺的情景。
去年這個時候在廣深高速上車隊排成了一條長龍,這條長龍好象沉睡了似的,一動不動,漫長的幾個小時過去了,我們才挪了幾步。
“我們到了。”爸爸的叫聲讓我回過了神。
“不是吧,那么快,還不到一小時吧?”我有點不敢相信。
“是呀,”媽媽看我那么驚奇向我講解道,現在呀這沿江高速一開通我們到廣州就更方便了,速度也快了很多,這就是深圳速度,這就是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獨特的風格。
這40年,深圳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未來,深圳又將走向何方?這個問題,在不同人眼中,有著不同答案。
陳宗浩說,40年,他見證了深圳市中心的變遷,曾經老城區羅湖是中心,現在南山和福田分別是科技中心和金融中心,未來深圳前海自貿區的發展不可限量。
曾潔認為,深圳40年最大的變化在于產業更替。她分析,深圳最早依托于臨近香港的地緣優勢,擁有貿易行業、出口業、制造業的優勢,但是隨著時代的迭進,這一類產業的附加值在降低。所以不管是從政府層面還是從民間創投層面,都把精力傾向于更高精尖的,更能夠聚集人才的行業,這是市場的選擇。
“像東莞、惠州、中山這一帶,其實把制造業轉移過去以后,也能夠結合當地優勢,形成產業互動。深圳這一些外溢的產業既可以給周邊的城市帶來一些新的機會,同時也把自身對于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提高了一個檔次。”曾潔分析。
談到未來,張瑩瑩說,她有很多規劃,“比如很多殘障兒童,藝術靈感很強,我們想為他們的人生做長久的藝術規劃,想以深圳為核心,在灣區建立這樣一個學校,最終促進他們的就業。”
在張瑩瑩眼中,深圳未來的建設,“人文關懷”格外重要。她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為深圳建立“無障礙城市”的種種創新。“這個無障礙停車位,如果正常人的車輛停在專用的無障礙車位,系統會自動提醒。我們希望的是,未來深圳在‘無障礙城市’方面,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