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廣泛宣傳全國脫貧攻堅獎獲得者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國務院扶貧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錄制了“決戰的時刻——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不曉得你們都看過啦嗎?有何感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心得體會范文例文【5篇】,希望大家喜歡。
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讓貧困戶過上小康生活,是人的職責,是我們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像對待家人一樣,以一種有責任的擔當精神,一人一人地幫扶貧困戶脫貧。要認真貫徹省、市、縣相關政策,做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政策,加大做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力度,提高貧困地區群眾文化水平以及身體素質,對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有著推動作用。
要強化黨建保障。實施黨建扶貧工程,出臺黨建扶貧措施,應該配強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和扶貧干部,特別要做到從嚴從實履職、從嚴從實監督、從嚴從實考評,加強第一書記工作,落實脫貧攻堅的組織保障和干部保障。要突出問題導向,補齊短板。在推進脫貧攻堅中,我市主要面臨資金投入不足、特困戶扶持比較難、農村整體發展較慢等問題,我們要積極探索、創新機制加以解決問題。
要以“兩不愁三保障”促進特困戶脫貧。針對無勞動技能的特困戶,采取財政扶貧資金進行幫扶,應該整合農村閑置空房,保障讓特困戶住上廉租房,實施十大救助制度政策保障對特困戶的救助救濟。同時要以“兩輪驅動”促進農村同步發展。針對我市偏遠地區農村發展整體水平不高的問題,特別是同村同院落與建卡貧困戶差距不大的臨界貧困戶,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區域攻堅”兩輪驅動戰略,既能大力解決水、電、路以及增收產業等區域共性問題,又可以切實解決看病、住房、子女上學等農戶個性問題,能更好地促進貧困地區農戶共同發展。
今年以來,疫情防控阻擊戰牽動人心,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更是不能松懈,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不斷上升。此刻,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通知》,猶如給基層干部的一顆“定心丸”,為他們“降壓減負”,讓他們輕裝上陣、心無旁騖,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后沖刺提供堅強作風保證。
為基層松綁減負,還需按下理想信念的“固定鍵”。“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持續筑牢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思想政治根基,要牢牢抓住思想從嚴這個關鍵,繼續鞏固“基層減負年”的明顯成效,敢于正視并及時解決在統籌推進新冠疫情防控和決勝脫貧攻堅等工作中所暴露出的一些“紙上“字上”和“嘴上”的形式主義等問題。正如《通知》所指,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使“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在內心深處扎根鑄魂。一方面,要牢固思想政治理念。將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納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培根鑄魂。另一方面,要深刻總結疫情防控中的經驗教訓,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自覺加強黨性修養,用理想信念和黨性教育固本培元、補鈣壯骨。
為基層松綁減負,還需按下提質增效的“快進鍵”。“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通知》指出,調研工作要發揚求真務實作風,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力戒搞形式、走過場,不能給基層增加負擔。一方面,要堅持以民意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的改革路線。經常坐“炕頭”聽民聲,掀“灶臺”看疾苦,下“田間”尋富路,真正沉下心來、撲下身子,察實情、聽真話、取真經,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和力量。另一方面,要下好簡政放權的“先手棋”。要打破開展工作的傳統路徑依賴,以順民之需,施活力之招,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督查效率和質量,探索運用“互聯網+”,加快從政府“端菜”到群眾“點菜”的思路轉變,讓數據多“跑腿”,讓干部群眾少“跑路”。
為基層松綁減負,還需按下形式主義的“控制鍵”。《通知》指出,要堅決糾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中的形式主義問題。“火車跑得快,還靠車頭帶。”整治形式主義,一方面,在于抓牢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要發揮好“頭雁領航”作用,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堅持以上率下狠抓工作落實,避免多頭發文、層層開會,守住精文減會的硬杠杠,持續改進領導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大正向激勵力度,細化容錯機制,進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為敢于擔當的干部卸“包袱”,讓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舞臺、干成事的有地位,運用好精神激勵,營造鼓勵改革創新,科學完善考評機制,激勵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輕裝上陣”才能真正做到挺直腰桿擔當、甩開膀子干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工藝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連續出臺文件,大力推進文化扶貧,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并選取確定了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等10個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共同支持地方建設的此類工坊已超過2000所,帶動非遺項目2200多個,培訓近18萬人,帶動50萬人就業,其中有2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實踐證明,“非遺+扶貧”已成為一條很好的脫貧路徑,正在有效促進非遺資源豐厚的貧困地區人口增產增收。特別是以傳統工藝類非遺為主的產品,植根于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帶動就業與脫貧方面有著獨特優勢。比如貴州省雷山縣麻料村,曾是當地聞名的“銀匠村”,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村民們大都外出務工,“銀匠村”成了“空心村”。近兩年,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村里以“合作社+工坊+貧困戶”模式,運營銀飾鍛制和非遺旅游。現在,很多村民又拾起了祖傳手藝,“空心村”重新變回了“銀匠村”,并成功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非遺+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要變成穩定持久的生產力,仍需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別是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也受到巨大沖擊,不僅游客數量銳減,產品銷售也出現困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會同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計劃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聯合舉辦首屆“非遺購物節”,通過引入各大電商平臺,解決非遺產品銷售難題,打通文化扶貧的“最后一米”。
為了辦好“非遺購物節”,很多地方正在加強對傳承人的電商知識培訓,以便他們更好地利用網絡平臺。同時,在“非遺購物節”統一標識下,各大電商平臺也迅速行動,包括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在內的多家網絡平臺,已分別從時間段、定位、優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助力。滿族剪紙、苗族銀飾、彝族刺繡、壯族織錦、臨夏磚雕……不少貧困地區的非遺產品,正在借助電商平臺,進入現代消費的“主戰場”,打開就業致富的“新天地”。
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這也是一場難得的“非遺盛宴”。大家可以在非遺購物體驗中,共享非遺保護成果、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并以實際行動支持“非遺+扶貧”,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國人口眾多,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范圍之廣,世所罕見,是人類歷的一次偉大任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可以知道,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以來,9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然而,也要看到,目前剩下的全部都是難中之難的貧困地區。因此,要啃好這批“硬骨頭”,打好脫貧攻堅的“收官戰”,就必須牢牢把握精準要義,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實現對點對人的扶貧脫貧。
越到最后時刻,越要響鼓重錘。現在是最關鍵的一年,凡重要的會議、時間節點,總書記都不忘對脫貧攻堅作出布局、指導,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們堅定信心,持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盡銳出戰、攻堅克難,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脫貧不但要看數量更注重質量。找準發展路子,聚焦貧困戶穩定脫貧,走出持續多彩為民路,創辦農家樂,鼓勵農村人進行農業種植、育苗圃,大力發展農村旅游文化體系,讓農村成為亮點,把農業和旅游兩手抓,實現兩者融會貫通的優勢,實現農民收入資金持續增長。
拒絕扶貧虛假信息,落實脫貧成果。扶貧干部們要腳踏實地,拒絕形式主義和官場腐敗之風,讓脫貧工作落實到實處,讓人民真切的感受到扶貧政策所帶來的美好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感。同時扶貧干部也要認識到,產業扶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但也不能放松,怎么樣把產業做好做實,要著力增強內生動力,實現脫貧摘帽不松勁的作風。
加大扶貧人才培養,讓教育深入貧困地區。鄉村教育一直是人民群眾心里掛念的事,要堅決加大農村支教人才的培養,大力出臺支教政策對相關人才進行支持,讓支教人才為發展和諧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盡一分力,關注留守兒童的培養,要把扶貧工作往深里做、往實里做。
穩固脫貧成果,健全脫貧體系。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花大力氣培育產業,增強“造血能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讓一個產業形成一個優勢,帶動貧困戶致富,落實后續,一定要做到脫貧后“四不摘”,確保扶貧工作長期有效機制防止返貧。
讓我們團結一致,一鼓作氣,決勝脫貧攻堅戰!
決戰脫貧攻堅已進入最后的“倒計時”,當前興寧的脫貧攻堅工作正處在“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還有硬仗要打、有“硬骨頭”要啃。要如期完成攻堅,還須咬定目標,持續發力。同時,還要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為決勝全面小康不斷蓄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根據最新調查結果,目前,影響興寧剩余4個未退出省定相對貧困村的“卡脖子問題”——供水問題,都已得到妥善解決。這意味著興寧市的脫貧攻堅工作已拔掉了“最后一顆釘子”,進入收尾整理階段。脫貧攻堅讓許多貧困村、貧困戶站上了新的起點:貧困村已實現路通、電通、水通、網通,貧困戶的生活生產條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前景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希望。但我們仍需清醒地認識到,要取得脫貧攻堅戰場的全面勝利,就必須慎終如始,繼續扎扎實實做好每一個貧困戶、貧困村的幫扶工作,確保順利摘帽、確保不出意外、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人一戶,扶上馬再送一程。
這一程,其實也迫在眉睫。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期,全面脫貧是實現小康的基礎,建成小康是脫貧攻堅的延續。所以,脫貧工作不能滿足于摘帽子,更不能止于摘帽子。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乘勢而上,繼續鞏固,有針對性地強化脫貧戶、脫貧村的后續發展動力,增強內生動力,讓脫貧村、脫貧戶在完成“輸血拔針”后也要具備“造血再生”的能力,在成功“摘帽”后仍然一步一個腳印繼續前行,自力更生開創更美好的生活,大步奔向小康路。
更重要的是,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未來之路,接續奮斗;攻堅而進,克難前行。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心得體會范文例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