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因此,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必須分區分級精準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但復工復產并非易事,需要多方發力為其掃清障礙,及時給廣大企業注入一針“強心劑”。
黨員帶頭沖鋒,狠抓放管服“關鍵點”。深化“放管服”改革,對于提升企業復工復產效率至關重要。《通知》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不合理審批,規范審批事項和行為,直擊當前企業復工復產中的堵點、難點和痛點。各地必須提高思想認識,拿出務實的舉措,消除這些堵點、難點和痛點,確保政府審批“零延誤”。可從企業所需所盼入手,相關部門變被動審批為主動服務,主動上門了解企業需求,提供審批服務;要進一步簡化辦事流程手續,在服務窗口設置“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崗”,為防控物資生產相關企業開放“綠色通道”;要注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開通線上服務平臺,減少現場排隊和業務辦理時間,提高企業復工復產效率。
領導干部包干,疏通上下游“產業鏈”。疏通上下游產業鏈,對提高復工復產的整體效益和水平十分重要。現代經濟的一大特征就是社會大分工,即每一家企業從事某一項專業的工作,通過市場自身調節達到全社會最優。在這種情況下,產業鏈上任何一家企業的復工復產都可能產生上下游連鎖反應。因此,各地一定要維護統一大市場,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復工。要盡可能地讓各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復工復產,既保障原材料的供應,又能讓產品銷得出去,可探索實施領導帶頭包干聯系制度,逐一分析和解決上下游產業鏈條梗阻;迅速制定財政、金融、稅收、人才、用工等方面的政策,解決企業資金鏈、用工等各方面問題;在抓好規上企業的同時也要重視小微企業,在信貸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組織堅強有力,拓展精細化“服務面”。推進企業有序復工復產,需要當好“店小二”,為企業提供更多精細化服務。比如,可抽調機關黨員干部,組建“駐企服務先鋒隊”,按照“責任到人、不留死角”原則,為每個企業指定服務專員,提供“點對點”指導服務;組建“政策宣講服務隊”,深入企業講解政府相關政策,指導企業快速、精準掌握復工標準和要求;組建“法律援助服務隊”,深入企業普及疫情防控法律知識、調解矛盾糾紛,推動企業依法有序復工;在摸排企業需求的基礎上組織開展線上招聘活動,為企業鏈接人力資源,同時,針對企業員工返崗難等問題,還可以組織黨員志愿者提供接送等服務,通過精細化的服務,為企業復工復產掃清障礙。
總之,出實招方能見實效,只要我們以實實在在的舉措,把障礙一個一個掃除掉,把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把企業復工復產各項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就一定能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雙勝利”。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系生計。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協同推進防控和發展兩不誤、兩手硬,始終是我們準確把握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毫不放松抓緊抓實抓細各項工作的著力點。
防疫不松勁,復工逐春光。“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緊迫感,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積極有序推進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統攬全局、審時度勢,為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作出最新部署,為復工復產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信心。截至3月20日,除湖北外1.1萬個重點項目復工率為89.1%。
政策春陽暖心,為復工復產保駕護航。有序推動復工復產,關系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各地各部門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出臺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打好復工復產“組合拳”。政策“減負禮包”減輕成本壓力。人社部門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預計為企業全年減負5100多億元。金融活水潤澤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牽頭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提供優惠信貸支持。下“繡花”功夫推動復工復產有序落地。江蘇建立日調度機制,推動118個春節前在建的省重大項目全部復工;湖南選派2萬多名干部,到2.5萬多家企業擔任防疫聯絡員,提供“點對點”優質服務。各地要繼續立足復工復產加速提效,打通“堵點”,補上“斷點”,暢通“健康碼”流通,解決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問題,讓政策助力更精準有效。
春風行動送暖,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不誤。經過艱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但仍然不能有絲毫松懈,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是當務之急,確保復工復產安全平穩。宏觀層面上,要因時因勢準確調整工作著力點和舉措,堅決防止“一刀切”做法,落實好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精準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各地各部門要適時評估和調整風險級別,成立企業服務組,發布復工復產通知,統計務工需求,及時開通“復工專列”,組織滯留人員有序返崗。微觀層面上,指導企業在復工復產中做好防疫工作,特殊時期采取錯峰就餐、“考試”式就餐、“掃碼就餐”等方式,落實好員工體溫篩查舉措,著力營造安全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減輕復工復產心理焦慮,讓員工安心返崗、放心復工。
春日奮斗不止,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疫情的沖擊只是短期的,不會影響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北京冬奧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制冰完成;西藏湘河水利工程如期成功截流;海爾在國內的52家工廠中,除武漢3家工廠外全部順利復工。廣大企業與時間賽跑,取得了工期不掉隊、復工不落伍、擴產不減速的良好成效,不斷攀升的紅線出現在各行各業。有的企業轉危為機,以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應對疫情沖擊,“云游博物館”等新模式為文旅產業提供全新增長點。當前,中辦國辦復工復產調研工作組正深入各地、直奔基層、直插現場,要在實地調研企業中為復工復產解難題、想對策,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見效。積極培育新企業、促進示范應用,開辟“復工復產快車道”,有效解決保原料、調設備、暢物流等問題,助力企業加滿油、向前沖。
從春天出發,向希望駛去。在這個萬物勃發的最好季節,中華大地正從疫情中逐漸恢復往日的生機與活力。我們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推進復工復產、推動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經受大戰大考,更要圓滿收官,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雙勝利!
為了保障經濟行穩致遠,很多地區按下了“復工鍵”,在科學防控的基礎上開始著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宜。“暫停鍵”下的經濟需要一劑猛藥催醒,防疫物資和國計民生需要源頭保障。但企業復工復產是對社會治理能力和服務型政府成色的一次“大考”,不是“任務指標”,不靠“一哄而上”,不能“隨波逐流”。復工復產只有做到“攻守合一”,才能實現防疫復工兩手抓、兩手硬,在“大考”面前不偏科。
攻決勝信心,守抗“疫”恒心。今年是第一個一百年目標和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要完成既定任務,有序復工復產是關鍵。要統一思想認識,不以防控為借口“冰封”復工進度,搞復產“一刀切”,面對壓力,要做迎難而上的主動者、科學復工的先行者。但疫情進入膠著期,鼓勵科學復工并不等于解除警報,切不可因大意懈怠而前功盡棄,要持之以恒、守住初心,以更嚴的要求、更實的措施防控疫情,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落實統籌發展。
攻要素暢通,守風險流入。企業復工復產不是孤軍奮戰的“獨角戲”,要保障好人車物、供產銷,從精簡手續、暢通交通、放寬準入等各方面著手,在科學防疫的基礎上,破除復工復產“中梗阻”,保障社會生產各要素暢通而行、高效流動。但是恢復生產并不等于“一放到底”,而是要嚴陣以待,細化措施,把緊要素流通過程中的每一道關口。目前,一些地方也推出了“包機返工”“包車接送”等復工“硬核”服務,甚至“搶人大戰”都一觸即發。但是搶抓發展先機并不是“一哄而上”,而是要在做好復工人員審查、企業內部管理、物流風險規避的基礎上,用科學手段推動社會回歸正常運轉。
攻機制協同性,守施策針對性。科學復工復產,需要堅持統籌兼顧,用好“一盤棋”思維。雖然各地都陸續出臺了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相關要求,但是還是存在部分地區或村民組織視野過窄、站位不高、用力過猛的問題,復工政策不協同導致產業鏈缺位的問題。企業復工復產是系統性工程,需要各條線、各地區、各企業協同配合、強力支撐,不僅在抗擊疫情時聯防聯控,還要在恢復生產中聯享聯動,形成協同互通的機制保障。但同時,疫情有緩急,地區有差異,在追求協同機制的同時,也要注重因地因時、分類指導,拿出繡花功夫,做好調研功課,有針對性地制定一攬子應對舉措,在重點地區守好基本面、攻好關鍵點,確保在戰勝疫情的基礎上服務好發展全局。
防疫和發展,雖說兩手都是責任,但絕不處在勢如水火的對立面,要謹防“一刀切”,但切勿“放到底”。全體黨員干部要充分認識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做到用科學的方法、更高的標準、更嚴的措施,在“攻守合一”中以產促防、以防穩產,才能真正彰顯黨員干部迎難而上、臨陣不亂的勇氣與擔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