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14:00-17:00在北京舉辦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經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屆時采用網絡視頻方式向全國在線實時直播報告會,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觀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新時代中國青年弘揚科學精神,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觀。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人類全部的歷史活動和整個的歷史進程。要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學會、弄懂、做實,從宏觀角度來說,可以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中觀角度來說,可以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有效破由資本的邏輯所構成的“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問題,為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指導;從微觀角度來說,可以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系,有效地消除文化虛無主義,提升自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要學會科學思維,勇于開拓創新。一方面發揚開風氣之先的傳統,用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實際行動,推動創新意識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激發全體人民的創新智慧、凝聚全體人民的創新力量、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不放,為推動改革發展搶占先機、贏得主動、獲得優勢。
突出詮釋科學家精神的重點。愛國精神與創新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核心要義。愛國是科學家精神的出發點與歸宿,創新是科技工作的生命力。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教師要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奮斗實踐凝結的科學報國精神、科學首創精神,引領青年學生將個人的人生追求與國家民族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將個人對社
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好奇心與科學理論、方法學習、科研能力培養鍛煉結合起來。
積極傳揚科學家精神的典范。在近現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涌現了一批批矢志報國的科學家。科學家精神正是以科學家為代表的無數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教師要善于將科學家的生動事跡融入到育人工作實踐中,傳揚科學家立志報國、畢生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故事,使之成為青年學生學習向往的榜樣,進而激發青年學生內心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家的崇敬。
相信在此次座談會之后,我國將涌現更多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成果,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卓越貢獻!
人類社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重大戰略,提升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總書記的講話為全體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進方向。交大青年學子當牢牢堅持“四個面向”,練就過硬本領,為“十四五”發展規劃與“雙循環”發展模式貢獻交大智慧,勇攀科學高峰。
一、執著的探索精神,科學家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鍥而不舍的意志。
二、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科學活動有如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我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合理的開放精神,科學無國界,科學向來是個開放的體系,它從不承認終極真理。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陳新曼同學說: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對于一個正在念大學并且二立志于成為真正科研人的我來說,這個講話令我受益匪淺,并且對科技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這個講話傳達出了為什么要科技,怎樣搞科技。一講到科技,自然離不開高質量發展,我們的發展如何能更加高效更加綠色,這都是需要科技的發展來助力。但講話中更令我觸動的是“加快科技創新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作為一名生命科學的學習者,我突然地就覺得,這句話才應該是所謂“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的落腳點。我們做科研,不該只是比拼誰發文章快,發論文多。發表論文對于科學研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決心和信心。在經歷了疫情之后,我們心中那種科技應該為老百姓保駕護航的念頭更加強烈了。這和科技發展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是異曲同工的。總之,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讓我看到了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和需要,人民對科技發展的渴望,堅定了我在科研之路上攀登的決心。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空中,閃耀著一代代科學家奮力前行的奪目光芒。同樣的愛國之情、同樣的報國之志、同樣的卓越之才,他們心中想的都是祖國、是事業。在深海的驚濤下,在荒島的風沙中,在最美的年華里,在投身新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那些“用熱血去守護、用生命去捍衛”的故事從未間斷。追夢一生,他們把中國夢播種在廣袤大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接過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荊斬棘、砥礪前行,涌現出以李保國、南仁東、黃大年、鐘揚、王逸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他們以豐碩的創新爭先成果,詮釋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濃烈情懷,無愧于民族脊梁、時代之光。
不同的時代,共同的精神品質;不同的行業,共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貢獻,共同的目標追求,折射出科技工作者品質之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美、中華民族精神之美,美美與共,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的時代觀照。不管時代如何變化,這種精神始終能夠薪火相傳并愈加煥發出勃勃生機,召喚激勵著更多科技工作者奮勇向前。
新的時代更需要偉大精神。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亦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僅打開了國際科技競爭制高點爭奪的機會窗口,極大重塑著全球創新版圖,更進一步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的全面發展、相互交織、深刻影響,國際體系在各種制度、體制、機制的不斷蛻變中正呈現新的面貌,國際關系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我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