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抗戰老兵故事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眼前這位老爺爺,原來是抗戰老兵莊民生。8月5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聯合廣東省游心公益基金會組織貧困地區學生開展的游心公益夏令營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開營,開營儀式上,莊老為學生們講述了親身經歷抗日戰爭的故事,除此之外,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講解員還給學生們做了《孫爺爺的故事》報告會。
今年已經九十高齡的莊老胸前配戴著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生動地講述著自己親身參加抗日戰爭的那段光榮歷程。孩子們平時從課本、電視上看到的戰斗英雄,今天就坐在身邊講故事,大家都十分開心和激動。
接著,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的講解員杜穗紅姐姐給學生們做了《孫爺爺的故事》報告會,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年周年,學生們在了解黃埔軍校校史的同時,更忘不了孫中山爺爺對中國民主革命做出的貢獻。現場,杜姐姐還教孩子們唱起了歌曲——《翠亨村出了個偉人》。
夏令營讓孩子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增長了見識,是一次快樂的聚會,也是一次成長的課程。
“我是一個抗戰老兵。我這身綠軍裝里藏著太多過去的故事。”這是臨清市金郝莊鎮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戰老兵王仲秀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16歲參加抗日游擊隊
金郝莊鎮是革命老區。當時,王仲秀的家鄉張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呂子明的街坊,是游擊隊員。1944年,呂子明找到16歲的王仲秀,給他講抗日救國的道理。從那天開始,“打日本鬼子”這句話一直縈繞在王仲秀腦海里。作染坊掌柜的父親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擊隊,無奈王仲秀去意已決。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無聲息地拉開門閂,去找呂子明,成為一名抗日游擊隊員。為了保護家人,王仲秀曾經化名“李英才”。在游擊隊,他配發了一桿長槍,8發子彈,空著的子彈夾,是用秫秸稈填充的。平時,他和隊員一起在村頭放哨站崗,和村民裝束一樣,若無其事地在身邊放一個籃子,籃子里放著三四枚手榴彈,手榴彈上用一把草蓋著作掩護。
抗戰老兵
與鬼子兵交上了火
1944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熟睡中的游擊隊員被集合哨驚醒。隨后,隊伍就出發了。隊伍從魏灣鎮秦薛王劉村出發,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與日軍和“皇協軍”遭遇,對方冒充是“武訓獨立團”,耳尖的王仲秀聽見有大蓋槍皮蓋的響聲和皮靴踩地的聲音,馬上告知當時帶隊的永智縣委書記、后任中組部第一副部長的趙振清:“敵人想包圍我們!”識破日軍的伎倆后,游擊隊與之交上了火。因敵眾我寡,我方死傷十幾人。趙振清決定組織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槍,丟下身上的手榴彈和米袋子,跟著隊伍迅速后撤。
當撤離到為灣村西邊小運河對岸時,為了迷惑鬼子,游擊隊的機槍和長槍集中火力向鬼子噴射,鬼子以為是主力部隊,不敢戀戰,未敢追殺。“其實,當時游擊隊只有100多人。事后得知,鬼子的部隊有七八百人呢。”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王仲秀得意地笑了。
這是少年王仲秀第一次面對面與日軍戰斗,之后他又隨部隊南北轉戰,親眼目睹了日寇的殘暴,發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1945年9月22日,邢臺解放,鬼子撤退,王仲秀得到了一份戰利品:一床日本毛毯,一件日本呢子大衣和褲子、褂子。
“誰也篡改不了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他轉業到邢臺地區公安處工作。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并開除,那年他29歲,一直到56歲,王仲秀這個抗戰老兵,受盡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和屈辱。但無論怎樣的困境和折磨,王仲秀從來沒有低過頭,他那罕見的大嗓門也一直沒有低過。他說:“我是一名抗戰老兵!無論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我都記得我是打過日本鬼子的人!”
1985年11月26日,王仲秀才得以平反。三年后,王仲秀退休回家,成為一名離休干部,享受著黨和政府的無比關懷。王仲秀生活上極為簡樸,一年四季最愛穿的就是一身綠軍裝,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參加過抗戰的老軍人,并引以為豪。在家中,王仲秀珍藏兩枚政府頒發的獎章:一枚是1988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獎章”,另一枚是200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對這兩枚獎章,王仲秀視若珍寶。望著金燦燦的獎章,想起過往的經歷,這位望九老兵熱淚盈眶地說:“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殺害無辜的百姓,這是鐵的歷史,怎么狡辯都改變不了。和平來之不易,我們要加倍珍惜。”
爺爺叫陳保山,今年98歲。爺爺身材矮小,還不到一米六,但身體很結實,80多歲的時候,還在田間勞作,和奶奶開了不少荒地,拉著架子車運回玉米、芝麻、花生等。
爺爺1938年應征入伍。當年國民黨的征兵政策是“兩丁出一子”,家里有兩個男孩的,就要有一人去當兵。爺爺為了讓我二爺留在家里,他主動去當兵了。經過短暫的集訓,爺爺就跟著部隊開赴抗日戰場。爺爺所在的部隊是國民黨92軍142師203團。當時他們三個師奉命由安徽開往山東,但行進過程中,遭到日軍阻截,爺爺所在的那個師打進了山東,而后面的兩個師被日軍攔在了安徽。從此,爺爺所在那個師就在安徽和山東交界處打游擊。
爺爺稱日本人為“老日”。爺爺說,那幾年,沒少和“老日”打仗,每星期都要打個兩三仗。“老日”的武器厲害,我們打十仗僅能贏個兩三仗。打不過時,就跑,遇上“老日”了還打。我問爺爺打仗怕不怕,爺爺目光凜凜,堅定地說:“不怕!那一次我們在河這岸,‘老日’在河那岸,就隔一條河,‘老日’頭上戴的鋼盔閃閃放光,甚至能看清他們的臉。兩邊開火,子彈在耳邊‘嗖嗖嗖’地飛,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那時候就不知道害怕了,只想著打死這些‘老日’。”
也許因為爺爺吃苦耐勞,作戰勇敢,連長提議升我爺爺當排長,可是營長說:“他個子太矮了,當排長不像回事吧。”爺爺90歲那一年,提起這事,還耿耿于懷:“我個子小,咋了?我個子小,我行軍打仗啥時候落到后面過?”
爺爺記得最清楚的是在葫蘆套打的一仗。爺爺所在的那個排在副連長的帶領下占領了一處陣地,阻擊日本鬼子。鬼子炮火密集,越攻越近,炮彈不斷在他們身邊爆炸,副連長犧牲了,幾名戰士也犧牲了。爺爺是機槍班的班長,是一名出色的機槍手,但是,爺爺說,咱們的機槍比不過“老日”的大炮。機槍手打幾下就得趕緊換個地方,否則,“老日”測出機槍手位置,一發炮彈就把機槍端了。葫蘆套的戰斗越打越艱苦,不斷有人負傷,眼看鬼子就要攻上來了。排長稍作遲疑,命令全排撤退。戰斗結束后,那名排長被槍斃了,上級說他防守不力,丟了陣地,是個逃兵。排長被槍斃那天,全排戰士都哭了,他們自發兌錢,給排長買了最好的棺材安葬。“要不是排長命令撤退,全排人都死在陣地上了,排長是替大家死的。”時隔幾十年,爺爺講起這個故事,眼里還飽含淚水。
作為機槍班的班長,行軍途中,無論遠近,爺爺都要扛著一挺沉重的機槍,他把機槍視作他的生命。一次,他所在的部隊遭日軍圍堵,連長命令一個排長帶兵保護機槍班突圍。爺爺和戰友邊打邊撤,炮彈紛飛,硝煙彌漫。那個排長覺得機槍班負荷重、行動慢,準備丟下機槍班先行撤退。情急之下,爺爺大喝一聲:“你敢跑,我槍斃你!”剛跑了幾步的排長被鎮住了,不得不重新投入到保護戰斗中。其實,作為一個小班長,爺爺哪有資格槍斃一個排長?爺爺說,機槍是部隊的命,丟了機槍,部隊拿啥去打?我才不管他排長不排長哩,丟了機槍就是不行!爺爺講到這里,不由得捋著胡子,嘴角稍微翹起,微笑中帶著驕傲。也正是爺爺的一聲大喝,他的機槍班得以保存,爺爺也因此出了名,戰友們都說,小個子陳保山了不得啊,打起仗來不要命,連排長都敢槍斃哩。
1943年,爺爺所在的部隊從山東進入河南,部隊經過河遂的時候,準備停留三天,進行休整。河遂離老家西平很近了,當時爺爺也負了輕傷,他找到連長說,出來幾年了,想回家看看。連長給了我爺爺五塊大洋,囑咐爺爺三天后回來。三天后,爺爺趕回河遂,可是部隊已經走了。原來,爺爺離開的當晚,部隊接到命令,連夜開往四川巴東地區去了。當時交通、信息都落后,爺爺追趕部隊實在困難,只得長嘆一聲,回家去了。從此,爺爺告別了抗戰生涯,重又做了普通老百姓。
報訊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8月28日上午,由河南省新聞攝影學會和河南日報新聞攝影部共同主辦的“抗戰老兵的故事”新聞圖片展在河南日報報業大廈一樓開幕。活動展出的60組抗戰老兵照片,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60組照片背后,是60個動人的故事。“抗戰勝利已經70年了,這些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都已近百歲高齡,他們是中華民族抗戰歷史的見證人。”前來參觀的市民潘萬坤說,看了這些抗戰老兵的照片,自己的內心澎湃起伏:“很多老兵身上都留下了戰爭的傷痕,但他們心中始終保留著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河南日報新聞攝影部副主任陳更生表示,本次展出的照片是河南日報攝影記者及通訊員歷時兩個多月、尋訪60位河南抗戰老兵拍攝完成的,每張照片的背后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希望社會各界加入到關愛抗戰老兵的隊伍中。
當日是七七事變爆發78周年紀念日,數位抗戰老兵及其后代、社會各界群眾來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參觀《八路軍總部在太行山》圖片展,重溫抗戰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在參觀展覽的同時,兩位抗戰老兵為南昌市珠市小學的孩子們講述了自己的戰斗故事。
1940年10月,日軍的一場細菌戰,再次把他推向了生死邊緣。當時,日軍對寧波發動細菌襲擊,慈溪、奉化等地瘟疫橫行,教養院中近百名兒童受到感染,焦潤坤也是其中之一。
“發高燒、打擺子,渾身膿包。早上起床,宿舍里哭聲一片,因為膿包破裂和被子粘在一起,撕心裂肺地疼。”焦潤坤回憶說。
這90多個孩子被集中隔離,由于日寇封鎖,缺醫少藥,只能自生自滅。三個月后,隔離區里空出一大片床位。
1942年教養院解散后,焦潤坤決定跟命運抗爭,“與天斗”一把。
“走,打游擊去!”焦潤坤與32名同學一起,經慈溪到達上林湖集結,參加了新四軍淞滬一支隊。
這一走就是十年命懸一線的打仗生涯。
201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焦潤坤格外忙碌,凡是對銘記抗日戰爭有益的事情,他都會不遺余力的參加,因為他怕日軍侵華的歷史被遺忘。
“希望后代們不忘歷史,不忘先烈遺志。”所以,90多歲高齡的焦老依然為此奔走。
去年7月7日,在紀念全民族抗戰和日軍侵華“七七事變”的77周年儀式上,他曾跟主席一起為“獨立自由勛章”雕塑揭幕。“事先完全不知道會來”,至今焦老依然有點小激動。
6月19日,在陣雨初晴的中華世紀壇,作為一位新四軍老兵和第一代“東風人”,他穿上自己的掛滿勛章的老新四軍軍裝,很鄭重地為東風風神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探訪之旅吹響了沖鋒的號角,那股勁頭和大嗓門讓在場的年輕人都自嘆弗如。
放飛和平鴿之后,焦老在右安門內的家中接受了鳳凰汽車的獨家專訪,聊聊那些“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