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位于第十七個節氣。寒露在每年公歷10月7日-9日交節。
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寒露過后,我國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干燥;而此時的北方地區有的進入深秋,有的已經步入初冬。
寒露過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氣溫一旦降低就很難再回升。在長江沿岸地區,氣溫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可以看出,寒露后天氣是真的變冷了。
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中國傳統將寒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1、吃芝麻
民間一直都流傳著“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因為芝麻正是在此時成熟收獲。且秋季天涼、燥意明顯,吃芝麻,此時吃芝麻對身體大有益處。
2、飲菊花酒
寒露時值農歷九月,又稱“菊月”。人們有賞菊、喝菊花茶、飲菊花酒等習俗。
3、吃螃蟹
寒露前后,正是秋風送爽、菊黃蟹肥之時。因此,品蟹也是自古以來寒露節氣習俗之一。
4、吃柿子
俗話說“寒露吃柿子,四季好身體”,寒露節氣前后是柿子成熟的季節,也是人們應季吃柿子的時候。
5、登高
由于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后,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
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寒露節氣后,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絲絲寒意。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干燥;北方的東北、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寒露節氣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為宜,應多食芝麻、糯米、粳米、栗子、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山藥等以增加體質。 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易傷人體陰精,且容易上火。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些蜜水。這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深秋是柿子豐收的季節。但專家提醒切勿貪吃柿子,多吃易得胃柿石癥。柿子里面有鞣質、果膠和樹膠等各種不消化的成分,尤其是生的柿子里含量很多,在胃酸作用下形成鞣酸,特別容易引起胃柿石癥,最后要動手術才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