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至節氣時間點:12月21日,18:02:12,農歷2023年十一月(小)初七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冬至前后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要施好臘肥,做好防凍工作。中國江南地區更應加強冬作物的管理,清溝排水,培土壅根,對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結要抓緊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強蓄水保水能力,并消滅越冬害蟲。已經開始春種的南部沿海地區,則要認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于立春歲節。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釀米酒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用糯米或者黃米,加入桂花釀造。
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一個吉日,所以值得慶賀。《后漢書》、《晉書》等史籍都有冬至日賀冬的記載。到唐宋時,這一習俗尤為盛行。“最是冬至歲節,士庶所重,如饋送節儀,及舉杯相慶,祭享宗禋,加于常節。”(《夢梁錄》)到了這一天,車馬喧嚷,街巷擁擠,行人往來不絕。“岳祀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明清之際雖曾一度廢止,但清代以后直到近世,民間仍有冬至節之俗。
冬至節賀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長”與“隆師”。所謂履長,是指晚輩禮拜尊長,尤指兒媳獻履獻襪。冬至日的禮拜尊長不同于居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鋪排家宴,向父母尊長行禮。此外就是媳婦給公公婆婆獻履獻襪,這正是“履長”的本義。這種儀俗至晚在魏晉時便已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中便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