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冬至是什么,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其實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并不是代表冬天開始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為什么說冬至非常重要(原因),歡迎參閱。
因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中,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初生,故稱“冬至一陽生”。
古人還曾把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冬至已經是年了。
因為冬至是“數九”的開始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
數九寒天,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即為“出九”,“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因為冬至是元始天尊誕辰
相傳,冬至是元始天尊的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元始天尊是道教中的最高尊神,位列三清,類似于民間傳說的盤古,是傳說中的創世之祖。
因為冬至曾經就是一年的開始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在歷史上的周代,冬至就是新年元旦,是個非常重要和熱鬧的節日。
1、湯圓
大概是從宋朝開始,中國人在元宵節都會吃湯圓。明清之后,江南人也有在冬至用湯圓祭祖、祭灶的。顧祿在《清嘉錄》(1830)卷十一里記載:“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豇豆沙,蘆菔絲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饋貽,名曰‘冬至團’”。其中湯圓會分大小,有餡而且大的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無餡較小的食粉圓,是早上拜神用的供品。
2、南方冬至日吃湯團、粉糍粑等甜食的習俗
冬至日的這一天南方人會食用以米面制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團”“團圓子”(在中國北方稱為“丸子”),取圓形象征天和陽,寓意一年的結束家人們團聚在一起。
沿海地區的人民更往往把湯團造成紅色和白色用來寓意陰陽交泰。冬至吃過湯團也象征著自己即將長大一歲。有諺語“若要富,冬至吃塊熱豆腐。”南方民眾流行在冬至的時候正值農事換年之交的前夕夜吃豆腐進補。
同時會在這個時候選種,稱為“豆腐節”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個晚上,冬至的那天,天還沒有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然后全家圍坐在一起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一家人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一種圓滿的象征。
冬至當天就是數九的開始,每年的冬至日在公歷的12月21日到12月23日,數九從這一天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總共有八十一天,人們稱之為“數九寒天”。數九是一個天氣由寒冷變為溫暖的過程,其中三九最冷,而數到九九時已是大地回春。
數九習俗起源于何時,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實際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數九計日。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
為什么要數“九”呢?為什么不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征暖來寒去。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時,太陽黃經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