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冬至點)時開始為“冬至”。很早以前,那么今年的冬至在什么時候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今年的冬至時節是12月11日嗎(2023年),歡迎參閱。
2023年12月22日11點27分09秒迎來冬至節氣。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在古代尤為重要,人們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冬至節。冬至的含義: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時,太陽黃經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不僅僅是農歷24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一個比較大的節日。
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和家里人一起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就會慢慢開始回升。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從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如果冬至這個節氣發生在農歷的月初的前幾天,那么這個冬天在冬至到大寒是一個比較寒冷的冬天。”
這是好長時間人們經過天時地利人和總結下來的經驗之談,也符合從古至今的氣候變化。在古代,人們不像現在這樣,可以通過技術來測試每天的天氣。特別是農村人,種地都是靠天吃飯,掌握好天氣變化和規律,對于農事來說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古時候的勞動人民通過對以往年份天氣規律,總結出很多關于天氣和節氣之間的關系,從而判斷之后的天氣會怎樣的變化。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意思是說,冬至如果是趕在十一月的上半旬,整個冬天都不會太冷,因為農村人明白,冬在頭將是一個溫暖的冬天,可以賣了被子換頭牛。
不過一個冬天也不可能天天都是陽光明媚,那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沒有冬天了,北方人也不喜歡四季不分明,一點兒不冷對人和動物都是不好的。所以大寒年夜交,最冷的日子就留在那春節前后的那段時間之內。
每年冬至不是固定同一天,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餛飩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